理论教育 四川上古史:蜀族在蚕丛氏阶段的社会性质探究

四川上古史:蜀族在蚕丛氏阶段的社会性质探究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族在蜀山氏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因为羌族是母系制度保持最持久的部族。在蚕丛氏阶段,可能仍然是母系氏族社会。我猜想蜀族在蚕丛氏阶段有组成氏族公社的可能是由下列条件推断的:1.蜀山氏与黄帝联姻,足知他与中原文化甚为接近。姓,是氏族再分的用字。2.从夏禹的生地与其生平事迹,可以推断他就是蚕丛氏阶段出生在蚕丛氏地域的人。其为蚕丛氏之国可定。

四川上古史:蜀族在蚕丛氏阶段的社会性质探究

蜀族在蜀山氏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因为羌族是母系制度保持最持久的部族。在蚕丛氏阶段,可能仍然是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养蚕缫丝就必然是妇女所发明的,故几千年来的社会习惯都仍是妇女执行这个专业。但当其农耕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也可能受中原文化影响,转入父系氏族制度(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因为养蚕缫丝虽需女性操作,卖丝远贸和耕种粮食、猎取野兽多依靠男子。

父系氏族社会,很容易战斗,并须团结邻部的力量来战斗,从而进入向国家过渡的氏族公社。我猜想蜀族在蚕丛氏阶段有组成氏族公社的可能是由下列条件推断的:

1.蜀山氏与黄帝联姻,足知他与中原文化甚为接近。中原的黄帝、颛顼、帝喾三帝(帝字,是代表社会权威人物的用语),都只是氏族的首领,当时还并未组成公社。中原的公社制度,至陶唐时才算真正组成。到虞舜时代,亦才只由八个人统领,说明其仍只是个公社。《尚书·尧典》有这样几句话: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段文字,显然是距尧不远的后代人民纪念帝尧功德的歌词,流传到周代而改写成散文的(《虞书》四篇,皆依古歌改写)。唐虞无史官,文字也还不够记录史事,惟歌谣盛行,可作诗史看待。故《尚书》仍当信为真实史料。这几句话,正好说明黄帝时已经企图组织几个氏族为一国,但未成功。直到帝尧,克明俊德,上下感格,能够把一个强有力的公社组织成了。这个公社,是以黄帝子孙为基础的。其时黄帝之族,分布在四面八方[1],合留居中央的为九,故云“九族”。九族和睦,力量大了,就会有效地解决附近各氏族和与本氏族杂居人们之间的纠纷,从而把他们团结起来(平章百姓)。“百姓”即指自己的九族以外的所有氏族。百,是当时用为数目颇大而未能确定的数字。姓,是氏族再分的用字。杂居于九族之间的百姓之族都团结在一起,就算氏族公社组织成功了。当时称之为邦。仍还有尚未组织到本邦来的,称他们作“万邦”。万,是当时使用为最大未知数的字。对于那些独立的氏族公社要求协和,即是互不侵犯,经济交流,友好相处。这样帝尧的公社(邦)就成了华夏之域的中央公社。由于他这个公社拥有河东盐池之利,能帮助他控制附近仰给之族,所以阅舜及禹,便过渡成为统一华夏的国家了。“黎民”是指的奴隶[2]。(www.daowen.com)

蚕丛氏承蜀山氏之后,在生产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就表现在养蚕缫丝方面,其术既然流传到中原,则其亦能受中原文化影响而进入氏族公社的组织,是可以理解的。

2.从夏禹的生地与其生平事迹,可以推断他就是蚕丛氏阶段出生在蚕丛氏地域的人。他一生的事迹,最原始的记载是《尚书》的《虞书》四篇(《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和《世本》。还有周代人伪托的《禹贡》。司马迁依据它们撰成《夏本纪》。还有先秦诸子与纬书、野史的有关他的一些传说。可定为确有其人。各书一致说他的生父是鲧,为黄帝后裔(只世次有争议),取有莘氏女,生禹于西羌[3],他究竟出生于西羌何地?《史记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又引《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其文在汶山郡,宋刻本已佚)《三国志·秦宓传》曰:“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裴松之《注》引“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帝纪》。’”今汶川县绵虒镇南约二十里,新店东南山上有地名“刳儿坪”。其对岸瓦寺土司官寨后山曰“涂禹山”,俱传为大禹生地。又茂汶县治东北公路逾土地岭(比茂汶县治高七百米,相距只五公里)后循河谷平行约二十公里至北川武安公社(墩上),有石纽山,有“禹穴”等大字勒石,《北川县志》谓其是禹生处。无论究是何处,要皆属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地。岷江至茂汶,海拔降至千五百米以下,再至绵虒,更降到一千米。其间地形最为宽展,气候温暖,物产富饶,历代汶山郡皆建于此。其为蚕丛氏之国可定。然则大禹虽非蚕丛氏之族,实生于蚕丛氏之地,亦犹颛顼、帝喾之非蜀山氏之族而生于蜀山氏之地,其自边裔著明德,获为中原人所尊仰,奉为大君则同。缘其时岷江地区文化与中原接近,人物交流如一家也。

以此推断:蚕丛氏据有岷江上游的时间,与中原的唐尧、虞舜、夏禹之世相当。可能延续至殷、周之交。《尚书·牧誓》之“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中的蜀国,可能是这里的蜀国,不能是已经进入成都平原的蜀国。蜀自此区转进到成都平原,应还有更艰苦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