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鱼凫氏与蒲泽氏:四川上古史新探成果揭示

鱼凫氏与蒲泽氏:四川上古史新探成果揭示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族可能在茂汶盆地居住时已有人驯养此凫捕鱼,故其子孙用为图腾,称鱼凫氏。这几句话就提出了上述鱼凫氏还未下居成都平原的证据。但他们仍是鱼凫氏之后,故曰后王。杜宇王位为开明氏所篡,是为鱼凫氏最后一王,也是鱼凫氏开始开辟成都平原,受人尊敬的一王。《华阳国志》说的“蒲卑”与《文选注》的“蒲泽”应是一人,即杜宇受到高名盛誉并建成国家后,为其子孙别立的氏族称号,取泽居之意。

鱼凫氏与蒲泽氏:四川上古史新探成果揭示

鱼凫,是一种善于捕鱼水鸟,经人驯养后,能为渔人服务,今俗呼作“鱼老鸹”。因其全羽黑色,又叫“黑老鸹”。双眼有金光,眈视可畏,故被称为“乌鬼”,杜工部夔州诗“家家养乌鬼”是也。蜀族可能在茂汶盆地居住时已有人驯养此凫捕鱼,故其子孙用为图腾,称鱼凫氏。也可能逾九顶山进入湔水盆地(海窝子)后才开始下入成都平原内捕鱼,而被称为鱼凫氏。总之,它之得名与蜀族开始捕鱼有关。

当蜀族的这一支进入湔水之时,虽然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不可居人,其已能进入平原水域捕鱼,则是必然的。既然要下山来捕鱼,就会发觉这块湖沼未涸的沮洳地内,仍有局部的陇冈丘陵是可以住人的。专业渔户就会因捕鱼之便,迁居到山下平原丘陇地来长住,从而开始在丘陇上试行耕种,逐步拓展,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以至于建成国家。纵然没有任何文献依据,只按地理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亦当如此。

华阳国志》叙鱼凫氏下云:“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始治郫邑,或治瞿上。”这几句话就提出了上述鱼凫氏还未下居成都平原的证据。既云后有王,则非田于湔山的鱼凫王明矣。但他们仍是鱼凫氏之后,故曰后王。他们所居的郫邑,并非秦汉以后的郫县县治,乃是今彭州西北二十余里的九陇山(大约在今磁峰公杜的庙子坪、茶园坪附近)。唐置九陇县,犹称其治所为小郫者是也[2]。九陇山并非岩石山,乃第三纪黄土覆盖层,被水流侵蚀划破之九条丘陇(成都平原沙河铺、大面铺一带陇冈亦是这样的黄土构成,地形相似),此处较为高平。蜀族早已能耕种于河原台地,但尚未习于耕种于这样黏重的酸性土壤。时冲积平原尚未排水,沮洳大泽,不可耕种,故只营邑于陇冈高处曰郫,而创耕种黄泥之法教民种植,是为蜀族开垦成都平原之始。郫字意为卑邑,对海窝子与虹口湔山而言,地势为卑,故曰郫也。瞿上者,谓关口之天彭阙,俯瞰成都平原如鸷鸟之雄视,双目瞿瞿状也。盖指今新兴公社处。郫邑对瞿上言,卑下,潮湿,多水患。故杜宇有时仍回居瞿上与未迁徙的旧民相处(故曰或治瞿上)。杜宇王位为开明氏所篡,是为鱼凫氏最后一王,也是鱼凫氏开始开辟成都平原,受人尊敬的一王。(www.daowen.com)

《华阳国志》说的“蒲卑”与《文选注》的“蒲泽”应是一人,即杜宇受到高名盛誉并建成国家后,为其子孙别立的氏族称号,取泽居之意。其时成都平原为行将干涸之大泽,遍生蒲苇、野芋、菱、荷之属,蜀人似曾称之为蒲泽,而内水为蒲水(后世称为蒲阳河。灌县的蒲村在此水之阳,今为蒲阳镇)。是泽为正字,蒲卑为缘郫字之讹。

杜宇为鱼凫氏阶段之结束者,其时间当在东周春秋之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