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史:探寻三漆器工艺的艺术性发展

西周史:探寻三漆器工艺的艺术性发展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漆器作为礼器和实用器皿,在西周时代的重要性仅次于青铜器。这种镶嵌蚌片的漆器工艺,是后来唐宋时期流行的“螺钿”工艺的萌芽。彩绘的色彩对比鲜明,线条分明流畅,雕花使图案和形象有立体感,镶嵌使花纹图案更加显著而耀眼,说明西周的漆器工艺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周漆木器工艺还有个突出的成就,就是在漆木器的主要使用部分或容易损坏部分,加以包铜或镶嵌青铜附件。

西周史:探寻三漆器工艺的艺术性发展

漆器作为礼器和实用器皿,在西周时代的重要性仅次于青铜器。木胎漆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朱红色漆碗。商代漆器有重要发展,已有碗、豆、盒、钵、盘、觚、罍、鼓等漆器,并有漆绘、雕花、镶嵌绿松石、贴金箔等技法。西周继承了商代工艺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增加了杯、俎、壶、彝等品种,增加了镶嵌蚌片和蚌泡的技法,漆绘图案不仅继承了商代晚期流行的雷纹、回纹、兽面纹、蕉叶纹,而且增多了凤鸟纹、圆涡纹以及多种几何纹图案。西周漆器流行朱、黑、褐三色的彩绘,湖北蕲春毛家嘴所出漆杯,在黑、棕色器表上,绘有红色回纹和雷纹的两条纹饰带,两条带之间绘有间隔的圆涡纹和几何形图案。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中所出一大批漆器,种类有罍、觚、壶、簋、豆、杯、盘、俎、彝等,器表彩绘都是红地褐彩,或褐地红彩,黑漆的较少。多数兽面纹和几何纹图案,只有一件漆罍肩部所绘和毛家嘴漆杯彩绘十分相似。

西周漆器除彩绘的以外,还有雕花的,这是在木胎上雕出花纹图案而加以髹漆,在商代已有这种工艺,西周有了发展,琉璃河所出漆觚是此种工艺的精品。雕刻有三组变形的夔龙纹,刻纹均匀,深浅一致,转角圆滑,并且在夔龙纹的眼部,用椭圆形的绿松石镶嵌作为眼睛,同时整个器身贴有三道金箔,在下面两道金箔上,还镶嵌有三个间距相等的绿松石片,与朱漆、金箔相映而显得格外美观。这是施用雕花、贴金箔、镶嵌绿松石的技法于一件漆器上,可以说这是西周漆器工艺的代表作。

镶嵌蚌片的漆器,在沣西、浚县辛村、北京琉璃河都有发现。沣西张家坡六十年代出土的镶嵌蚌片漆器,仅以蚌片组成图案。琉璃河所出大多是蚌片和彩绘结合组成的图案,兽面纹往往以蚌片做成眉、目、鼻、口部分,在蚌片四周往往用彩绘勾画出轮廓,再填充几何纹图案作为陪衬。这种镶嵌蚌片的漆器工艺,是后来唐宋时期流行的“螺钿”工艺的萌芽。

概括说来,西周漆器工艺的工序,有制胎、髹漆、彩绘,或者雕花、镶嵌。体积较小的器物多用一块木料做成,复杂的先做器底、器身、器耳等各部分,然后粘接而成。髹漆表面平整光滑,颗粒均匀。彩绘的色彩对比鲜明,线条分明流畅,雕花使图案和形象有立体感,镶嵌使花纹图案更加显著而耀眼,说明西周的漆器工艺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水平。(www.daowen.com)

目前所发现西周时期的漆器,以漆豆为最多。同时所发现的青铜器,青铜豆极少。漆豆大多出土于大中型的西周墓葬中。豆是食器,可知这是西周贵族常用的食器。所有西周的漆器,碗、豆是食器,觚是酒器,其他都是盛食物或装酒之器。因为漆器比青铜器轻便而美观,逐渐成为贵族爱用的食器和酒器。我们以漆器和青铜器的食器和酒器相比较,漆器只是缺少鼎、爵、甗、鬲等三足器。因为这些三足器都是用来蒸煮或加热食物的,漆器不能用火来蒸煮或加热的。既然漆器经常为贵族用作食器和酒器,可以代替青铜器使用,当然就可以代替青铜器作为宗庙的祭祀礼器,也就可以和青铜器一样作为陪葬的礼器了。因而西周墓葬常有同作为食器、酒器的漆器和青铜器同墓出土。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漆器罍、觚、壶、簋、豆、彝等器型,大多仿自青铜器,器表色彩鲜艳,并且有彩绘、雕花、贴金、镶嵌等工艺装饰,显得金碧辉煌,成为一种艺术品而兼实用器,这真是文化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

西周漆木器工艺还有个突出的成就,就是在漆木器的主要使用部分或容易损坏部分,加以包铜或镶嵌青铜附件。例如八十年代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中出土有六件这样的漆器。一件铜足漆案,有长一百三十、宽四十、厚六点五厘米的案面,髹黑漆,略有红漆的线条和窃曲纹的纹饰,残存铜足,是兽足形,有前后肢的不同。一件有铭文的带盖漆簋,自铭为“旅”,因木胎朽毁,只剩下青铜的盖和圈足。三件镶铜漆木罍,仅存器口和器底的圆形铜扣,口直径二十一点五厘米,底直径二十厘米。一件铜扣漆木壶,仅存铜扣的残片。一件包铜漆木方盒,因外包铜片很薄成为碎片。八十年代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中所发现镶铜漆木壶,残存有盖、口、腹、圈足等青铜附件及部分木胎和漆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