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史》:二郑国与周人东迁,携带中原文化

《西周史》:二郑国与周人东迁,携带中原文化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国的东迁,就是为了逃避灾难,转危为安。郑桓公本人虽然仍然没有避开这场国难而被杀死,但是郑国因为人民东迁而继续保存下来,新的国都就称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的东迁,对中原起着开发作用。据此可知,郑国和周人避难东迁中原,对中原的荒芜地区进行开垦,同时有从事贸易的商人随同前往,与当地执政者“世有盟誓”,互相保证和好相处。

《西周史》:二郑国与周人东迁,携带中原文化

西周末年在这样人祸和天灾交迫的形势下,无论周的贵族和人民,都想要设法逃避这场大灾难了。都想要从西周王畿地区逃避出去。郑国的东迁,就是为了逃避灾难,转危为安。

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一带,原是西周王畿以内的地方。始封之君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原任王朝的司徒官职,是“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的,因为“王室多故”,请问太史伯阳“其何所可以逃死”,伯阳指点他设法逃往中原的“济、洛、河、颍”地区,也就是虢国和郐国所在地区。虢国即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伯阳建议郑桓公为了“周难之故,寄孥(家属)与贿(财货)焉”。等到政局紊乱,虢、郐二国之君“是骄而贪”,就要分夺郑的土地财货,这时“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指虢、郐二国),邬(一作鄢)、弊(一作蔽)、补、舟(一作丹)、依、(一作)、历、华,君之土也”。郑桓公依照伯阳的建议去做,“乃东寄孥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以上是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史记·郑世家》有着相同的记载,结尾说:“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据此可知,所谓“寄孥与贿”,实际上就是迁移人民而寄居在那里。两年以后,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郑桓公本人虽然仍然没有避开这场国难而被杀死,但是郑国因为人民东迁而继续保存下来,新的国都就称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www.daowen.com)

郑的东迁,对中原起着开发作用。《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国大夫子产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据此可知,郑国和周人避难东迁中原,对中原的荒芜地区进行开垦,同时有从事贸易的商人随同前往,与当地执政者“世有盟誓”,互相保证和好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