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火鼎公火鼎婆: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的独特表演

火鼎公火鼎婆: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的独特表演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火鼎公火鼎婆”的表演者由三人,分别饰“火鼎公”“火鼎婆”和“村姑”组成。表演时,火鼎公、火鼎婆用长竹子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的两侧贴上红联纸,写着“扫去千灾,迎来百福”等字,铁鼎中柴火烧得通红。火鼎公、火鼎婆随着民间小调《十串花》等乐曲的节奏,三进三退,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

火鼎公火鼎婆: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的独特表演

相传有一次某地举行规模浩大的迎神赛会游乡活动,家家户户“妆女”参加游行。有一家因家境贫寒,老夫妻情急之下,即用两根竹竿架起家中唯一的一口大铁锅,并放进几块木柴烧起火鼎,抬着出门参加游乡。途中为了不让柴火燃尽,叫女儿挑起柴担跟随其后,一路添柴续火。不想,因气氛热烈风趣,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并在闽南地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广为流传。

“火鼎公火鼎婆”的表演者由三人,分别饰“火鼎公”“火鼎婆”和“村姑”组成。表演时,火鼎公、火鼎婆用长竹子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的两侧贴上红联纸,写着“扫去千灾,迎来百福”等字,铁鼎中柴火烧得通红。火鼎公、火鼎婆随着民间小调《十串花》(又称《流水板》)等乐曲的节奏,三进三退,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三人成快步飞穿,舞姿神态随意变化,颠而不狂、醉而不痴,或运用手中的道具表演各种技巧、分段。有时“火鼎婆”故意大大扇其火,燎得前头“火鼎公”火烧屁股,捶胸跳脚,骂骂咧咧:有时火焰将熄,三人反担火鼎鼓足腮帮,拼命吹火,结果被烟灰迷眼,涕泪齐流,狼狈至极,观者笑弯了腰。一路上,火鼎公婆一边用幽默戏谑的话语,一边踏着滑稽的舞步,做出种种逗人动作,同围观群众嬉戏,甚至大庆卖俏,即兴表演,风趣而多乐,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增添欢乐气氛。

“火鼎公”属“破衫丑”打扮,嘴上挂八字胡须,手拿桔木长烟管,身着反穿的羊羔黑裘,下着黑色宽筒裤、裤管下端扎紧,脚穿园口软底黑布鞋,腰束长绸巾,一手执桔木长旱烟管,一手执芭蕉扇。

“火鼎婆”属“家婆丑”打扮,脸上两颊涂着红色,身穿银边大襟红衫,下着银边宽筒大红裤,脚穿高底绣花大红布鞋(闽南俗称“大鸡角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摇着大园蒲扇。(www.daowen.com)

“村姑”以乡村少女充任,属“丫环”打扮,身穿青色锒边大襟衣和宽简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竹扁担,扁担两头用绳子系一小捆木柴。

讲述:黄启川

采录:吴华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