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涵养与人格的重要性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涵养与人格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的涵养,就是他的人格,也就是他的“德”。小人并不是“缺德”,而是有着满满的“利欲之德”。我想,他们乐的是自己的“德”。这个“德”是他们进退的依据。决定他们的“德”的根本要素就是“仁”!假如我们没有这种“德”,与人相处,便遭人鄙视,与万物相处,便遭自然报复。《大学》里说“诚于中,形于外”,德涵于心,谓之“德性”,散发于行,谓之“德行”。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涵养与人格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涵养,就是他的人格,也就是他的“德”。我们每个人之所以不同于他人,不仅仅因为我们外在的妍媸美丑,更本质的,是因为我们的“德”各不相同。所以,“德”这个字的意思,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公德,恰恰相反,它是私德的意思。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这样说:“德是什么呢?中国古书训诂都说‘德者,得也’。得之谓德,得些什么呢?……(晋代)郭象也说‘德者,得其性者也’。所以中国人常说德性,因为德,正指是得其性。唐韩愈《原道》篇里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就是说,德,是充实自己而非他人的本心的,而且是“无待于外”的,就是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只能靠自己来充实自己,自己来磨炼才能得到。一个人的“德”之所以是“私”的,不仅仅因为它只能来源于自己的积累与涵养,而且因为“德”只能决定“你是谁”,决定你的人格属性,与他人毫不相干。“仁”也是这样。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也是说,“仁”作为一种涵养、一种德,只能靠自己去积累和省察,是不能通过别人得到的。同时,“仁”或者“德”,都是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你与他人没有交往,他人也无从判断你的“德”如何,你是“仁”还是“不仁”。所以,仁者,人之德。其实应该说,仁者,君子之德!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涵养,只是多少不同,都有自己的人格,只是高下不同。君子有君子之德,小人亦有小人之德。只是君子之德大多充满了“仁”,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并不是“缺德”,而是有着满满的“利欲之德”。“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就是说,君子中也有个别的人是“不仁”的,但是,小人从来就是“不仁”的。假如你的“德”,“仁”的一面厚重些,人们就说你有“君子之德”,反之,则迹近小人。《大学》中“德润身”,就是说,一个人总有自己独特的“德”,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你的“德”总在滋润、供养你的身体,指导甚至统帅你的行为,合成你的基本素质。

从孔子以来,儒家教人以“仁”,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仁”是人一生的追求、担当和责任。历代的各级学校以及每个家庭,都以此来教做人。历代的志士仁人,也都教人们找寻“孔颜乐处”,就是体悟孔子何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何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大家想一想,吃得那么差,住得那么窄小,生活上怎一个“穷”字了得,他们乐什么呢?我想,他们乐的是自己的“德”。这个“德”是他们进退的依据。一个人内心宽容、公正,充满“仁爱”的光辉,进而为官,可以“兼济天下”,退而为民,可以“独善其身”。在他们的生命里,德是第一位的,容不得丝毫的玷污!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假如没有了“仁”,就必然没有君子之德,遑论君子之名。无论遇到多么紧急、多么艰难的情况,君子都“必于是”——一定以“仁”为最根本的底线。一举手,一投足,首先考虑是否“违仁”,是否于德有玷!决定他们的“德”的根本要素就是“仁”!这就是所谓“据于德,依于仁”(《论语·述而》)。这样的人,会为了占一点点小便宜去玷污自己比生命还重要的“德”吗?这样的人,是不是进退有据?是不是很受人尊敬?这样的人,就像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们富也乐,贫也乐,这些外在的东西,岂能改变他们为仁之乐!

一个人的德,平日深居内心,临事而散发,指导他的行为,合起来就是他的“德行”,即素质。那些不文明举止的行为人,他们在做各种不文明的行为的时候,想到的是自己的“德”,还是自己的那点私心私利?假如一个人以君子之德“润身”,那么,他就会“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就是贫穷也罢,富贵也罢,无论走到哪

里,都是那么从容,那么自信,那么儒雅,即使到了夷狄之邦——就是出了国,也都自信优雅!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相反,一个人以小人之德“润身”,就会“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大学》)。小人只要有机会,就要找点便宜占,而且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可能干到极致。这些人之所以显现出各种奇葩的所谓“素质”,乃是其涵养了利欲之德,涵养了小人之德。所以,他们进行任何判断也都露出了“小人”之德的本来面目。于是乎,在飞机上打空姐、抢座位等等不一而足。《中庸》有云:“小人而无忌惮也!”数千年前的“圣人”,似乎冷冷地看着这种小人,目光犀利,深入其心,“如见其肺肝然”(《大学》)!他们不是“缺德”——他们有完整的“小人之德”,只是缺了“仁”!(www.daowen.com)

南宋大儒朱熹说“仁者,心之德”,又说:“凡看道理,要见得大头脑处分明。……仁即是天德之元,元即是太极之阳动。如此节节推上,亦自见得大头脑处。若看得太极处分明,必能见得天下许多道理条件,皆自此出。”(钱穆《朱子学提纲》)也就是说,仁是人心的本质,是人真正的大头脑。太极是朱熹理学认为的万物之源,它的运动从“阳”开始,“仁”就是“阳”,所以天下所有的事物,也都从仁开始。仁是人生而为人的起点,也是人与世界相知的切入点。假如我们没有这种“德”,与人相处,便遭人鄙视,与万物相处,便遭自然报复。

《大学》里说“诚于中,形于外”,德涵于心,谓之“德性”,散发于行,谓之“德行”。一个人的内心涵养了什么样的“德”,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素质,有什么样的人格。一句话:德即人格!一个仁德君子,宽容、恭敬,守礼公正,人格上就刚正敦厚,不可侵犯,就显得器量宽宏,人们就觉得他很大气、有雅量。一个唯利小人,我们常常觉得他猥琐无赖、目光短浅,其实就是器量狭小,所以显得格调低下。换言之,一个人内心仁德,言行自然温润儒雅。内心这也放不下,那也容不得,即使言语斯文有礼,那也是表面文章,十足的伪君子一个。一个仁德的人,身上会自然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孔子之所以是“圣人”,乃是“德为圣人”!仁与不仁,决定人的人格高度!想做个儒雅的君子吗?那就砥砺琢磨,德近于“仁”吧!用“仁”来充实你的“德”,是从本质上对自己的“文”!这正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根本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