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人景和融的悠然

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人景和融的悠然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境,即境界;无境,即课堂缺乏艺术性。作者在清丽的文字中透露了“机密”,无他,“境界”而已,也就是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人景和融的“悠然”!当景情共生、有机融合时,境界油然而生。当上述“景、情”互动创生,形成独特的课堂生态,而这一生态又巧妙地指向语文教学本真时,境界亦油然而生。

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人景和融的悠然

境,即境界;无境,即课堂缺乏艺术性。

郁达夫先生在其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唐朝那位诗人是谁,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让诗人“胸襟洒脱”“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以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清丽的文字中透露了“机密”,无他,“境界”而已,也就是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人景和融的“悠然”!足见“境界”的魅力,以及它对于人生存状态的意义。那么,我们能否让孩子们也生活在“课堂的境界”中?当然可以,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高考结束,如果你询问学生,高中语文课堂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答题技巧”。过了两三年你再问,估计学生只能摇摇头、耸耸肩了。如今的语文课堂有没有变化,肯定有,但如何变的?教师角色从先前的“真主角”到现今的“假导演”,教学理念从先前的“实专制”到现今的“伪民主”,教学对话从先前的“一言堂”到现今的“满堂问”,教学情态从先前的“死沉沉”到现今的“闹哄哄”,不一而足。

境界说理论告诉我们,境界生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景,一是情。当景情共生、有机融合时,境界油然而生。语文课堂的“景”指什么?比自然之景的内涵要广得多,它既指教室内课桌摆放、灯光照明、教学设施等物理环境,也指教室内用以激励、怡情的人文环境,还指师生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景态。“情”,则主要指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情感态度。当上述“景、情”互动创生,形成独特的课堂生态,而这一生态又巧妙地指向语文教学本真时,境界亦油然而生。生活在境界中的师生,一定是愉悦、轻松的。

试举一个有境界的课例予以阐述,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执教的《金岳霖先生》。

师:就这篇课文来讲,专题名“慢慢走,欣赏啊”提示了我们阅读的方式是“慢慢读,欣赏啊”。课前读过一遍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读两遍的?没有。读三遍的?一个也没有。读四遍的?(大部分学生举手。)读五遍的?(一部分举手。)读六遍的?(几名学生举手。)好的,大家把手放下来。说明大部分同学读了四五遍。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下面,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再把课前读的捋一捋,待会儿我们来交流,看看自己读了课文之后最欣赏的是什么,又在哪里有问题。(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时间到,请举手发言。

生:我想问一下,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找出了文章当中的一个观点,权当抛砖引玉,请其他同学指正。(众生笑。)“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这个“怪”在文章的第2段有体现。上课时“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的仰着”,然后他的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还有“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另外“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这些都是金先生“怪”的体现。所以我想问,有没有其他同学找出他的其他特点,希望有同学可以补充。

生:他很尊重学生。他之所以带呢帽,是因为他身体不太好,但是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学生的尊重,每学期开学的时候,他都会特地向学生说明。

生:我的问题在第9小节,金岳霖先生“把右手伸进后脖颈”。

师:停一下,“脖颈”不是bójǐng,是bógěng。这是多音字,大家拿笔记一下。请继续。

生:“捉出了一个跳蚤。”这里,“捉跳蚤”和“讲哲学”是什么关系?还有,我觉得金先生的特点可以总的概括为第1段的一个词——“有趣”,文章从许多方面分述了金先生的这个特点,比如第2段写的是金先生外貌的“怪”,这也是有趣的一部分。至于其他有趣的地方,我觉得可以等待同学们来讨论。

师:就是他的有趣除了“怪”,还有哪些是有趣的?

生:还有第11段。

师:你真会读书,一口气可以提出这么多问题,请继续。

生:第11段中说金先生交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然后作者举例说林徽因死后,金先生依然记得为她庆生,由此更能体现出金先生的“君子之交”式的待友之道。

师:那你知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在林徽因生日那天请客?

生:这个,不知道。

师:嗯,你只知道前面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不是?

生:是的,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金岳霖先生是真正将林徽因看作自己的朋友,所以才惦记着她的生日的。

师:有谁知道金岳霖先生和林徽因女士之间关系的?知道的可以补充。

生:我不能说是很了解吧,只能说是知道一个大概。金先生对林徽因女士并不仅仅只有朋友的感情。实际上,金先生是喜欢林徽因女士的。

师:那是偷偷地喜欢的吗?林徽因知道不知道?

生:大概知道吧。

师:那么这里老师来补充一下。林徽因是民国年间的美女,当年追慕她的人比较多,除了金岳霖先生,还有谁?

生:徐志摩。当年徐志摩对林徽因有着一种源自心底的崇敬与喜爱,可是因为林徽因是梁思成明媒正娶的。(众笑。)就是只有梁思成和林徽因才是顺理成章的、合情合理的爱情、婚姻关系,所以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不能表露的。

师:你的知识面非常丰富,特别是对徐志摩有所了解,请坐。(面向前一位发言的学生。)刚才你说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不只是朋友的关系,那实际上,是有一种情人关系。

生:我知道一点,说是梁思成先生在知道了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有意后,曾提出主动退出,后来金岳霖先生过意不去,主动放弃。

师:主动放弃,那么有没有放弃感情?

生:没有。

师:没有。林徽因死后,金先生还在她生日的时候宴请客人,由此可看出金先生什么特点?

生:重情重义。

师:重情重义,有情有义,好,请坐。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想回答一下刚才前面同学的问题——“捉跳蚤”和“讲哲学”有什么关系?我想说,这二者之间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金先生在学术上的造诣。文中说“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这里表现出金先生是一位在学术上比较严谨的人,同时也表现出他的个性中童真童趣的一方面。现在有些学者如果拿到一个演讲或是上课题目,比如“小说与哲学”,就算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他也会硬生生地讲出些关系,但是金先生却是有什么说什么,所以他是一个具有童趣的人。然后下面说他对于自己能捉出跳蚤这件事表示得意,也表现出了他的童趣。

生:对于他的发言我是有些不认可的。因为金先生认为小说与哲学没有关系,纯粹是见仁见智而已,并不能说他是位治学严谨的人。“哲学”和“捉跳蚤”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想这中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这只是通过捉跳蚤这件事来说明金先生是一位风趣幽默的人。这件事可以是讲哲学时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座谈会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没有必然的联系。

师: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观点?慢慢讲。

生:首先,我只是在表达不同意见……

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第一,“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并不能反映出金先生治学严谨。第二,“哲学”和“捉跳蚤”这两件事之间从发生关系上讲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为恰好发生在了一起所以被写在了一起。

师:嗯,你认为它们没有联系。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第2段有一句“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总领了全段,然后从金先生的穿着、外貌来进一步刻画他的怪,并将他与联大的其他教授相比较,有闻一多朱自清。但在这一段中,作者还写了在联大的一次聚会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这与表现金先生的“怪”有何关联?

师:好,有没有谁能解答一下?

生:我想反驳一下前面同学的话。我觉得这里写跳蚤和哲学是有关系的。在许多人看来,哲学是枯燥无味的,而金先生讲哲学时竟然还能扯到跳蚤,就表现出金先生是一位有童真童趣的人。因为他不会因为教哲学而故作高深,他依然保持着他的童真童趣。

师:是的,哲学一般都是很枯燥的,尤其是什么啊?

众:逻辑学

师:逻辑枯燥,但枯燥的学问却能被他讲得很有趣,这就表现出金先生的“趣”。既然大家刚刚都在关注“跳蚤”这件事,不如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跳蚤”。我们先一起把这句话朗读一下。(齐读。)刚才同学们说这里表现出金先生童趣、率真的一面,那么除了这些还有没有表现出金先生的其他特点呢?

生:金先生捉到跳蚤后“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他在讲学时忽然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一个非常不符场合的东西,他就这么把它捉出来了,而且还看了看,说明他在面对跳蚤时能够处变不惊,然后还能处理得很从容。

师:你刚刚用了一个词“处变不惊”,大家看看这个词怎么样?比较符合吧。我现在把这个句子改一下,大家再来看看——“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甚为得意。”我拿掉了哪几个字?

众:把、了、看。

师:大家再来朗读一下删字后的这句话。(齐读。)删了字的更好,还是不删字的好?

众:不删好。

师:谁来说说理由?

生:拿掉这三个字后,语言就缺乏一种连贯性和流畅性;而且去掉“了”后,好像金先生身上有许多跳蚤似的,那就未免有些太不拘小节了,而有“了”字就可以看出金先生乐观处事的心态。

师: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里表现出金先生的特征有哪些?率真,做事从容,处变不惊。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改动一下——“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哎呀,我这里有个大毒虫。’他把右手插进后脖颈,逮出了一个跳蚤,揉碎在手指里扔掉,甚为得意”。有谁来比较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效果。

生:我觉得,如果金先生是这样的话,会显得很慌乱,没有教授风度。

师:没有教授的风度?那你认为教授的风度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看看今天我们台下来了这么多的教授。(众笑。)

生:教授应当是处变不惊的。而且“大毒虫”显得跳蚤好像可憎,没有用“小动物”来得可爱。

师:称之为“小动物”,显得跳蚤很可爱。如果说“大毒虫”,心情如何?

生:慌张。

师:慌张,而且似乎对这个跳蚤有一种恨之入骨的厌恶之情。但是因为他用的是“小动物”,就好像这只跳蚤看起来可爱了许多。“他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你认为金先生可能会怎样处理这只跳蚤?

生:可能就把它放掉了。

师:这完全有可能,就像弘一大师李叔同对待小昆虫一样。但我们经常说,学习语文就要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的问题,你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出金先生可能会放掉跳蚤的理由或者说他对跳蚤的态度?

男:他称这只跳蚤为“小动物”,可以看出他对跳蚤没有厌恶之情,而且他的动作比较柔和、不慌张,还捏在了手指里看了一看,或许他对这只跳蚤还有些感情。

师:分析得很精彩。下面我来表演一下金先生捉跳蚤这一段吧?(众惊。)我也从我的后脖颈里捉出一只来,有没有谁借我一个道具?(某生给了一个笔盖。)啊,这个给我做跳蚤啊?这个太大啦。(众笑。)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能随随便便地从身上捉出一只跳蚤来。让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句话,让我们看看除了童真、童趣、率真、处变不惊、很从容之外,这段还反映出了金岳霖先生的什么特征?(齐读。)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什么新的东西?金先生当时在联大教书,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捉出一只跳蚤,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当时环境很艰苦。在艰苦的环境中,金教授捉出一只跳蚤,称它为“小动物”,看了看,甚为得意,反映金先生苦中作乐。

师:“乐”!大家有没有看出这种乐?(众点头。)我们“慢慢读,欣赏啊”,仿佛看到金先生“慢慢捉,欣赏啊”。他有哪些性格特点?率真,从容,乐观。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再来朗读体味。(齐读。)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生:第8段写作者有个同学叫王浩,王浩回国时托人让作者给他画张画,作者画的内容是“……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然后作者又说“火腿是很少入画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画这些比较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而不画一些比较美好的诸如太阳、房屋、花草之类的东西?

师:嗯,很好的问题。同时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由离我比较近的同学先说吧。

生:既然这个问题和作者有关,那就得从作者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作者汪曾祺特别热爱美食,写过许多家乡风物,所以他的画里出现这样的一些食材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再来补充。当时王浩是在国外的,汪曾祺给他画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师:你怎么看出中国特色的?

生:像青头菌、牛肝菌,尤其是那个宣威火腿,是云南特产,外国是不可能有的。现在王浩在国外成名成家了,汪曾祺就画了他们当年在云南学习时的特产。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这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的问题。但你是不自觉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还可以怎么解决呢?

生:文章下面有一句话“以慰王浩异国乡情”。

师:我们终于成功地运用语文的方式,通过语境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倒过来推想,就知道画上画的一定是跟乡情有关。好,还有问题吗?或者说,还有欣赏的地方吗?

生:我问的也在第8段,作者对王浩的态度是什么?

师:对王浩的态度?你告诉我,你为什么想弄明白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作者对王浩不是那么欣赏。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作者在第8段开头说“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www.daowen.com)

师:哦,你的感觉很敏锐,你从字里行间似乎感到他对王浩不是很欣赏。我由你这个问题想到,既然不是特别欣赏,那么为什么要描写一大段?这一段大概有三百多字。你告诉我,作者为什么要写王浩?

生:因为王浩是金先生的学生,写王浩的成就,能够衬托出金先生教学的优异。

师:嗯,他刚刚用了一个词“衬托”,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说明金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学生有这样的学问,能够说明金先生的学问也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

众:一肚子学问。

师:还有没有问题?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作者对王浩还是欣赏的。

师:理由呢?

生:第8段第一句话就已说明“王浩和我是相熟的”,以及下面作者说王浩的长相是“颇‘土’”的。在画中画宣威火腿,然后跳了几句交代“以慰王浩异国乡情”。由此可看出他们应该是好朋友,因为只有朋友之间才会开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

师:你们的意见正好相左,不过你们都是通过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关键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能注意这点,很好。这是用语文方式解决语文问题。至于汪曾祺究竟对王浩是什么态度,我们可能还需要借助其他资料,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做课后思考了。(有人突然站起。)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针对他们两人的回答做一点补充。实际上不管作者对王浩是欣赏还是不欣赏,首先作者特意提到“洋人”“美籍华人”,可以看出作者对王浩的这种做法不是非常推崇,但作者又提到“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所以,如果只是为了要衬托金先生的学问高深,不一定非要挑王浩这一个。或许可以这样解释,汪曾祺对王浩只是秉承了他一贯的评价人的风格,比较客观的,感情色彩并不浓,即使有,也不是我们这里应该追究的。还有,之前有一个同学提出,闻先生为什么要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我认为这是因为写别的教授是为了衬托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师:嗯,请坐。刚才同学提到了,第2段有一处写闻一多、朱自清,尤其是闻一多大骂蒋介石,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吗?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边交流边思考,边思考边交流。有没有同学要交流或是分享?(无人举手。)好,那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的问题,刚刚我们重点欣赏了第9段“捉跳蚤”,另外一开始有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第2段第一句话“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最后让我们集中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我们来朗读一下,读出我们心中的金先生。(齐读。)读出什么?

生:我觉得,这条土路可能不仅仅说的是现实世界中的路,也有可能说的是他的学问之路,他只有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路上,这也是一种对学术坚持的态度。

师:这是诗意的想象,你进一步延伸了。这样理解未尝不可。这反映出他什么性格?

生:他穿着夹克,微仰着脑袋,这是一种悠闲的姿态。他虽然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路,很奇怪,但他还是在外面走着,说明他内心很坦然。

师:悠闲,坦然。这条路上怎么样?土路。所以走在上面会深一脚浅一脚,微仰着脑袋。说明当时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好不好?

众:不好。

师:他自己的眼睛又有毛病,生活又不易,他就这样天天走着去上班。看着他的背影,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

生:觉得他好像有点可怜。

师:觉得他可怜,哦,你开始同情他了。像他这样一个大哲学家、大知识分子,在有眼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步行上班,你觉得他很可怜,很同情他。

生:不仅仅是同情,我还很敬佩。因为前方有战士在为国拼杀,他在后方培育人才,即使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也依然坚持教学。

师: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生:无私奉献。

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或者说得更文气些,是一个坚守学术阵地的老师。这就是我们刚才一位同学说,这条路也是金先生的学术之路,尽管这样想有些太远了,但是在我们心目中金先生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让我们把这句话朗读一下,继续感受金岳霖先生除了“怪”之外,还有哪些风貌。(齐读。)现在让我们把这一处和“捉跳蚤”的那一部分结合起来看,它们从写作特点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众: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我们关注点最高的地方,尤其是跳蚤那一部分。初中时我们就接触了细节描写,但到了高中,我们对细节描写应该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你是怎么来理解细节描写的?(等了一会儿。)“慢慢走,欣赏啊”,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想。

生:我觉得细节描写就是把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事物重要性的部分,细致地描写出来。

师:特点!

生:就是要把特点抓住。

师:好,大家记住,富有特点、个性、特征的方面,要加以细致的描写。

生:我的理解是描写就好像绘画一样,首先整体描写是把人物的大概轮廓勾勒出来,但是细节描写却是从最细微处入手,比如说一个眼神……

师:最细微的!刚才强调有特征,你强调是细微。

生:整体描写能让人感受到事物或人物的个体风貌,但是,往往最细微的地方才是最真实的地方。

师:好,请坐。不妨我们现在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抓住最细微的特征来描写。仍以金先生为例,看第10段——“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好,我们一起朗读一下。(齐读。)首先判断一下,这是不是描写?(无人回答。)其实这里不是描写,而是叙述。看来同学们在对叙述和描写的认识上还是有误区的,不妨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入手,看看如果把这段用描写的方式来展开应该怎么写?首先看看我们应该把哪里进行放大描写?

生:应该在他和小朋友比赛这里进行放大描写。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他说的比赛的地方应该放慢镜头,写他们怎么比赛,谁有不同看法的?

生:我觉得应该在他把梨和石榴分给小朋友之后,写他脸上的表情或者是人物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应该在他把梨和石榴分给小朋友之后的地方进行细节描写。现在出现两种看法,一是比赛过程应该详细些,一是比赛之后给小朋友们送东西的内容应该详细些。下面我们来表决一下,同意第一种方案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同意第二种方案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好,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在比赛后进行描写。那么理由是什么呢?既然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那么我就随意抽了,来,就你吧,你先说说理由。

生:因为这样可以表现他的童真和童趣,可以进一步表现出他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师:他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比输了就把东西送给小朋友,最能表现他的童真童趣。这就是之前那位同学说的,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要抓住特征,也就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展开来,如果所有的地方都展开了,那么就会显得很啰唆,就没有重点。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动笔,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这一细节,不要写多。(两分钟后。)有没有谁写好了?先写好的可以先交流。

生:比输了,他就嘟着嘴,仿佛不服输,但还是妥妥帖帖地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

师:你这里强调了他的什么表情?

生:嘟着嘴。

生:比输了,金先生就耸耸肩,把两手摊开,朝孩子们笑笑,然后大方地把梨或石榴递过去。望着开心的孩子们,他笑着摇摇头。

师:你用了什么样的细节?

生:是他的动作。

师:什么动作?

生:摊开手,耸耸肩,还有朝孩子们摇摇头。还有把梨或石榴递过去的动作。

师:还有谁写好的?

生:金先生送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龇牙咧嘴,像是割下自己的心头肉一般痛苦万分地送出梨或石榴。

师:注意,他刻画了哪几个动作?有眯着眼睛、龇牙、咧嘴,还有什么?

生:似是割下自己的心头肉一般痛苦万分地送出梨或石榴。

师:“割下自己的心头肉”,看来他是一副舍不得的样子,那么是真的舍不得吗?

生:是假的舍不得。

师:哦,是假的,他在逗那些孩子们玩,是装的。那么既然如此,你在写的时候应该要表现出金先生的——故意的心理。好,请坐。刚才三位同学通过不同的细节来展示了金岳霖先生童真童趣的一面,但汪先生为什么没有在这里用细节描写?谁能解释这个问题?(等了一会儿。)一篇记叙文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细节描写?除了细节描写,我们还可以运用一般描写,甚至就是概括叙述,因为处处是描写是不可能的,描写应该有重点。好,那么关于细节描写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我们今天重点讲的就是细节之美。但是,上课开始时还有同学提出问题——金先生除了怪以外还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他的有趣除了样子怪,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谁来总结一下。注意,我们回答问题的标准要统一。样子有趣,就是外貌有趣,除了外貌,还有什么?

生:语言有趣。

师:嗯,语言!你挑出一处来。

生:第4段“林国达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

师:嗯,这个地方以怪招治怪招,将了林国达一军,很有趣的语言。好,除了外貌有趣,语言有趣,还有哪里有趣?

生:行为有趣。

师:金先生哪里有趣?现在我们知道了,外貌有趣,语言有趣,行为有趣。这就是金先生有趣的一面。(板书:趣。)文章的最后还有两段,请同学朗读一下。(齐读。)作者说要“好好写一写”金先生,你觉得汪先生怎么从金先生表面的有趣,进一步写他性格的?除了用“有趣”这个词,还有一处能够概括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它在哪里?有没有找到?找到就念出来。

生: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师:“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那么在这里我们又加一个词,“天真”(板书:天真。),还有什么?

众:热爱生活。

师:(板书:热爱。)这样我们对金先生形象的认识就很到位了。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有一肚子学问,他为人天真,他热爱生活,对不对?最后,文章还有一句话,“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这句话我们来体会一下,其他教授有什么特点啊?

生:其他教授或许各有各的特点,但这并不是重点。这篇文章写的是金先生的有趣,但是我认为写金先生以及最后写联大的许多教授,更重要的是想让他们的形象以一种更鲜活的姿态,而非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作者想将教授们平易近人的形象刻画在世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想让这些教授们成为“老呆板”。

师:嗯,其他教授也是这样的特点,大家能不能找出根据?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生: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说明其他教授什么特点?也是有趣的。我们看一下注释,什么是西南联大?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大学,被认为是大后方的“精神圣地”。西南联大是一个“精神圣地”,那么这群教授整体的形象出来了吧?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他们一肚子学问,他们为人天真,他们热爱生活,简化一下(指着板书。)就是“趣”“真”“爱”。这就是这群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这批知识分子因为命运的安排被临时调到了西南联大,后来随着形势的好转,这些高校又陆陆续续地回到北方,这些教授也从云南走向北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你们知道这批教授有多厉害?有两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是杨振宁,一个是李政道。这个精神圣地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特精神的知识分子,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汪先生希望人们好好地写一写,我想这种文章写出来后我们要好好地读一读,领悟他们的精神形象,尤其是从细节处体味,慢慢读,欣赏啊!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执教的《金岳霖先生》,是一堂饱蘸“生成课堂”教学思想的课,“形散神不散”是其显著的真境特征。

先来看看“课之始”。

在正式上课之前,仁甫老师和他的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对话的展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同学们紧张不紧张。尽管孩子们说“不紧张”,但斜觑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孩子们的回答声小了些;在仁甫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又大声回答了一遍,逗乐了台下的众人。学生不紧张,老师却“有点紧张”,于是有了仁甫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我紧张的原因就是郑老师是我的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孟玥回答:“因为您怕讲得没有她好。”孩子率真的回答引发了台下听课老师会心一笑。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班的优势在哪里?”孩子们一下子活跃了许多。有的说“上课发言很积极”,有的说“保有一种童真的状态”,有的说“都能在课堂上做最本真的自我”,有的说“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有老师带着,我们不怕出错”,有的说“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发言也会被同学尊重”,等等。应该说,这一番谈话,与即将开讲的课文《金岳霖先生》没有任何联系,但实实在在又是一次不寻常的谈话,它彰显了“生成课堂”的基本理念,催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是一次典型的“生成式谈话”。无论如何,在宽阔的舞台上课,台下又坐满听课的老师,或多或少,孩子们会有一丝紧张,仁甫老师深谙此道。为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舒缓学生心头的紧张,他就地取材,攫取“刚刚上了《荷塘月色》的郑老师的几句话,以及郑老师曾是自己的学生”这些资源,开始了谈话启动。一开始,孩子们是“小声”回答,然后呢“逗笑了”下面的观众,接着是一个学生笑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齐声笑,最后呢是学生们争先恐后表达“我们班的优势”。透过这一系列现场反应,我感到仁甫老师的这一段“生成式谈话”,至少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方面放松了师生的心情,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同学们说说“我们班的优势”,既是日常课堂客观情况的再现,也是给予孩子们温情的心理鼓励,更是对孩子们在即将开始课堂上表现的期待:同学们,你们肯定行!而这一期待,又为课堂上大量“意外和陌生”的出现拉开了强有力的精神铺垫!从这一角度看,这一番谈话可谓神来之笔,它始终指向“生成课堂”的“神”中之一——“增量生成”!

接着看看“课之中”。

以仁甫老师“生成课堂”的理论建构和操作构想来观照,《金岳霖先生》这堂课是一节典型的生成之课。显而易见,这堂课的启动模式是“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准确地讲应该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穿插相融。课堂启动后,“切入、展开、互联、聚焦”四个环节的“叠现”也展示得很明显。“切入、展开”(汇学)主要体现在生生对话中,学生先后提出了五六个问题;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孩子们紧扣所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维碰撞,对话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互联、聚焦”(助学)主要体现在师生对话中,如金岳霖、林徽因的情感应属于“互联”,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细节描写的理解、品味、改写、摹写等内容,则属于“聚焦”。整个课堂的推进“现场生成感”明显,教学流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仁甫老师认为,把握“生成课堂”,要化“预设”为“预备”,而“预备”是不会设想“全景式教学流程”的。正因如此,“生成课堂”“看起来是信天游,是全球通,是信马由缰,是天马行空,是灵符显灵光,是石猴横空出世”。这一特征颇有点像散文写作中的“形散”。“生成课堂”有“形散”,那么有没有“不散的神”呢?毫无疑问,肯定有,如前文所说的“增量生成”应该就是其精髓之一。“生成课堂”不设想“全景式流程”,不写传统的“程序式教案”,但是要准备“板块式教案”,也就是要准备若干个“供课堂随机、即时选择的教学板块”,至于哪个板块最终会启用,取决于课堂上的“机缘”。我觉得那些因“机缘”凑巧而被启用的板块上的内容,即课堂上最终“聚焦”的内容(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应该就是“天马行空”背后的那个“神”。“生成课堂”之“神”如同“生成课堂”本身,不是唯一、固定、僵化的,而是多元、变化、灵动的。《金岳霖先生》这堂课的生成流程,很好彰显了“形散神不散”这个特征。课堂启动后,孩子们主要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捉跳蚤”和“讲哲学”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写闻一多先生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这与表现金先生的“怪”有何关联?作者为什么给王浩画“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这些比较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而不画一些比较美好的诸如太阳、房屋、花草之类的东西?作者对王浩的态度怎样?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深度预学后生成的,没有一个是老师预设的。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即“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问题追根溯源都是指向这个“主问题”的。这里有两个“机缘”巧合,它们既彰显了“生成课堂”的理念,又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便利。一个“机缘”是指“学生们的问题之间具有聚焦性”,另一个是“学生们的问题与老师的板块式预备具有聚焦性”。或许有人质疑,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在老师课前预备的板块式教案中有吗?我认为是有的,理由有三:第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人物肯定是关键,老师在预备时没有理由将其置之度外。第二,在分析完金先生形象时,仁甫老师和他的孩子们明确总结出人物三个特点并板书:趣、真、爱,看来这也是老师的指向。第三,仁甫老师的课堂总结泄露了天机,他是这样说的:“汪先生希望人们好好地写一写,我想这种文章写出来后我们要好好地读一读,领悟他们的精神形象,尤其是从细节处体味,慢慢读,欣赏啊!”这里提到“精神形象”和“从细节处体味”,这二者正是以教师为主体而“聚焦”的内容,是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就是“生成课堂”“天马行空”背后的那个“神”。

最后看看“课之末”。

当我听到仁甫老师说“金先生哪里有趣?现在我们知道了,外貌有趣,语言有趣,行为有趣。这就是金先生有趣的一面”时,本以为这节课已基本结束,老师要进行课堂小结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仁甫老师居然让学生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彼时彼地,我实在觉得这一做法显得多余,如今思来,这也是一着妙棋。这一环节看似松散,其实仁甫老师将之化为“生成点”,又生成一系列“意外和陌生”,这些“意外和陌生”环环相扣,当然也属于“生成课堂”“天马行空”背后的那个“神”。课文的最后两节是这样的,共三句话:“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关于这两节的赏析应该属于“助学”的范畴。在这里,仁甫老师抓住的生成点的核心是“好好写一写”。在仁甫老师看来,“好好写一写”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前文花了很多篇幅,侧重表现金先生的“有趣”的特点,这算“好好写”了;二是课文中还有一些作者“好好写”的文字,也写出了金先生的性格,还有待挖掘。在他的“助学”下,学生很快找到了倒数第4节的一句话,“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在老师的追问下,师生很快提炼出两个字:“真、爱”,这两个字就是新的“意外和陌生”。至此,对金先生的整体把握、形象认识完全到位,他的形象特点就是“趣、真、爱”!但仁甫老师的“助学”依然没有停止,他又以“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为生成点,进一步启发学生:同学们“觉得其他教授有什么特点啊?”很显然,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没有扣住老师的问题,他的答案并不令人满意,于是仁甫老师及时补充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其他教授也是这样的特点,大家能不能找出依据?学生很快找到第1节的第一句话:“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仁甫老师因势利导,金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那么说明其他教授也是“有趣”的!再结合课文注解关于“西南联大”的介绍,师生自然得出结论: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都是“有趣、天真、热爱生活的”,“趣、真、爱”是教授们的群体形象特征。有鉴于此,仁甫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们一定要领悟他们的精神形象,尤其是从细节处体味,慢慢读,欣赏啊!这里的生成是“由此及彼式”,即由这里的金先生自然引申到那里的其他教授;也属于“由个体及群体式”,即由金先生一个引申到其他教授许多个。这两种形式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又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学习领悟这群可爱教授的精神!如果说“理解、摹写细节”属于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抓住细节品味、概括金先生的形象特点”属于“过程与方法”,那么这里“对文章主旨的揣摩、总结和提升”,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因由这样的教学,文本解读得以深化,课堂生成得以升华,真正耐人寻味!

当然,诚如李老师如此有境界的语文课堂并不多,我们听到、看到更多的还是“无境”的课堂,这一切,发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