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河区旧志渡口历史变迁与解读

天河区旧志渡口历史变迁与解读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宣统年间则有渡口8处,这8处渡口至2011年变化情况:程界渡口,在程界涌口出珠江口处,车渡,主要运输蔬菜瓜果,故宣统《番禺县续志》记载“往长堤果栏”。据查,石溪渡口码头于清宣统三年重修,称牛牯石埠头。渡口撤销,成为江堤。据2003年《车陂村志》记载此渡口原称万里亭,是近代往来广州、黄埔、增城的渡船码头,随着广九铁路与中山路相继通行机动车,船运生意日渐衰落。

天河区旧志渡口历史变迁与解读

△鹿步司:墩头往省城渡二:夏园承、南湾承。鱼珠往省东炮台渡二:茅冈、卿承。东圃往省城渡二。文涌往省东炮台渡二,即乌涌,陆姓承置,原夜渡,今改日渡。大步往省城渡,原夜渡,今改日渡。南湾往省城渡。南冈高塘往佛山渡。南冈石井往佛山渡。鱼珠沙亭彼此往来渡,凡二。朱村往西涌渡。大步往麻涌渡二。俱据《县册》《采访册》访。棠下往省城东炮台渡二。小迳往省城东炮台渡。(《采访册》)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建置略五》

△鹿步司:墩头。(略)

文涌。(略)

南湾。(略)

大步。(略)

棠下,往省城东炮台,渡二。

小迳。(略)

大步。(略)

东圃,往省渡二。今泊爱育东街。

鱼珠。(略)

以上《李志》已载,今存。《李志》:“珠村”误作“朱村”。“珠村”往西涌无渡,南冈又无佛山渡。

程界,往长堤果栏,车渡。

石溪,往电力公司前,车渡。

乌涌。(略)

南冈。(略)

猎德,往长堤爱育东街,车渡。

回龙市。(略)

员村,往东堤川龙口,车渡。

石牌,往长堤电力公司前,车渡。

石冈。(略)

车陂,往长堤,车渡。

棠下,往长堤,车渡。(www.daowen.com)

以上《李志》未载,据《采访册》增。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六《建置志四》

△“车渡”三十一艘:石井三,大石、回龙、高塘、鸦冈各二,石碁、石冈、市桥、沙涌、明经、石楼、员冈、李村、沥滘、穗石、昌华、官洲、土华、小洲、新洲、程界、棠下、东圃、源村、公和各一。据此以推,虽未尽得其真,然相去亦不远矣。(据《采访册》)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志》

解读与考证

(1)据上述同治《番禺县志》以及宣统《番禺县续志》记载,同治十年(1871年)前,位于今天河区的渡口有3处:

东圃:往省城渡二,泊爱育东街。

朱村:往西涌渡。

棠下:往省城东炮台渡二。

宣统《番禺县续志》指出:“李志”:“珠村”误作“朱村”。其实“李志”也曾将“珠村”称作“朱村”,应无误。

(2)清宣统年间则有渡口8处,这8处渡口至2011年变化情况:

程界渡口,在程界涌口出珠江口处,车渡,主要运输蔬菜瓜果,故宣统《番禺县续志》记载“往长堤果栏”。1950年撤销。

石溪渡口,在石溪涌口出珠江口处,车渡。据查,石溪渡口码头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称牛牯石埠头。牛牯石埗头位于珠江边,隔江与黄埔村和琶洲塔相望。石溪村又与黄埔大道相连,对外交通运输十分方便。石溪村富商秦祥光经营丝绸进出口生意,从这个埗头装卸丝绸,仓库就设在村中的光成秦公祠。此码头于2003年填平。现仍存当年立的《修建牛牯石埠头碑》,碑文如下:

盖闻修桥砌路,利物即以济人,乐善好施,修德自然获报。□□与来,古人所以作成于农隙时也。我石溪乡之有牛牯石埗头,由来久矣。代远年湮,仅存基□,上落者未免苦其泥泞。元年四月,里人秦祥光,慷慨慕义,独起而与筑之。坞已经营,用过银三百圆,视为巩固,大有益于我乡。佥曰:此善举也。然埗头为上落所必经,斯路亦门乡所□□苦,乃曰基崩陷,因为难于跋涉,未免大失观瞻。维□欲步祥光后尘者,本不乏人。第以竭一人之力,何如合众人之长。是以侯王庙敬请门乡,乡者会议,由旧路石溪闸门起,用两块石砌至牛牯石埗头止,又由侯王庙侧砌至侯王庙前止。其间基坣窄者填阔之,低者筑高之。合计应用工料银若干。然后设缘簿助捐,居者随缘乐助,行者踊跃捐输,务使集腋成裘。固主义举,所谓众志成城,一呼而筑也。至其中田基两边路,占基少者,由绅者邀齐各田主,至庙面商,倘得慨然筑就固佳,即或有道而未允者,由各以义不容辞,共跻公益。此固一乡之体面攸关,系百年之攸关盛衰也。是为序。

秦祥光认埗头全个,约银三百大圆。时昌行买办秦祥光助银一百大圆,祥经和助银一百大圆,细丝纶助银五十大圆……(以下助银芳名略)。

宣统三年重建石路,刘炎光、秦祥光秋吉立。

棠下渡口,即上述清同治十年(1871年)所载的棠下渡口,是一个古老的渡口,位置在棠下新墟棠下涌出珠江口处,又称大埠头,两板麻石打横排铺,有四级。据村民回忆,车渡当时一日来回三班。终点在广州长堤(今沿江中路天字码头),主要是到广州卖菜,也有购物、访友。1938年车渡撤销。渡口还有一些过江横水渡,20世纪70年代一块钱过渡费,可到珠江南岸琶洲。20世纪80年代末,扩建临江大道。渡口撤销,成为江堤。

猎德渡口,宋王中行在《广州府图经》中就有记载,位于猎德涌出珠江口处。初期是摆渡过珠江直达今赤岗园艺场。清末,有车渡到长堤爱育东街。在1985年广州大桥建成前,过江船渡很兴旺。渡船是双桨木船,最多时达8艘,每艘可载8人,可载单车,只有一个船夫。每次过江3角钱。此外,还有机动船一艘。乘客多数是到河南(今海珠区)珠江啤酒厂上班的职工。1985年广州大桥建成后,乘坐渡船的乘客逐渐减少。1995年,随着珠江新城的建设,渡口撤销。

员村渡口,在珠江边员村原南方面粉厂码头,清末往广州东堤川龙口,车渡。1962年被南方面粉厂征用。

石牌渡口,在石牌口涌,清末往广州长堤电力公司(长堤路五仙门),车渡。1950年撤销车陂渡口,康熙《广东通志》中亦有记载,同治《番禺县志》则记载为东圃渡口。据2003年《车陂村志》记载此渡口原称万里亭,是近代往来广州、黄埔、增城的渡船码头,随着广九铁路与中山路相继通行机动车,船运生意日渐衰落。20世纪30年代中期完全停止运作。此渡口20世纪70年代被解放军征用,现为广东武警总队海警支队驻地。

关于万里亭的由来,还有一说,据2007年4月1日《番禺日报》之《刘如性与莲花山塔》记述,此码头为刘如性所建。码头铺有80平方米的花岗石地板,有一条长1公里,宽4米的泥沙路,途中有两座石板桥。刘如性,字养之,号淡如,今广州番禺区化龙镇人,进士出身,官至云南大理府知府、中宪大夫,清顺治九年(1652年)因避南下清军,辞官回乡隐居于岑村。当年他举家从云南前来,在此登陆山上岸,因思念云南,故名。至今(2010年)岑村火炉山还存其墓。

“车渡”也被天河地区村民称为“街渡”,意思是去广州“行街”的渡船。车船发明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新会人谭毓秀运用农村脚踏水车的原理,将脚踏推进器安置在船尾,船夫们扶着横杠,脚踏轴轮上的踏板,带动车叶拨水前进。此由广州河南永兴街勤合铁铺和梁合船厂打造,命名为“福安车渡”。20世纪30年代车船逐步被淘汰。宣统《番禺县续志》记载,清末,这种车船在番禺县共有31艘,在天河地区的程界、石溪、猎德、员村、石牌、车陂、棠下,共8个渡口均有车渡。棠下村有乡民称,其公爷(爷爷的父亲)曾在车船上工作,见过踏轮的船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