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紫禁城:中国文明的古都之旅

北京紫禁城:中国文明的古都之旅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的顶端,坐落在人们称为北京湾的北京小平原上。在大约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地质时期,一次大规模地海进使今天的北京小平原成为海湾。唐称幽州,辽以蓟城为陪都,改称南京,也称燕京。唐改涿郡为幽州,蓟城仍为治所,又称幽州城。为了灭辽,金与北宋订立“海上盟约”,约定共同攻辽。金中都为三重,最外为大城,其内有皇城、宫城,故城遗址在今北京市的西南部。

北京紫禁城:中国文明的古都之旅

北京城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初,她是华北平原的一个居民点,后发展成为我国北方一个地方性政治中心,最后成为整个统一中国的都城,一步步繁荣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后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的顶端,坐落在人们称为北京湾的北京小平原上。在大约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地质时期,一次大规模地海进使今天的北京小平原成为海湾。经过200万年沧海桑田的演变,才形成目前这个三面环山的不大的平原。今天,北京西部是巍峨的太行山北段,从房山县西南的拒马河到昌平县南口关沟这一段为西山;北部和东北部是属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由西南延伸向东北,又向东逶迤达渤海之滨;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整个地形呈西北略高,东南渐低,缓缓向渤海海滨倾斜的趋势。就在这里,诞生了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山顶洞人,诞生了丰富灿烂的人类古代文化

北京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从1000多年前的西周初称“蓟”开始,到战国时成为燕国的都城,此后经秦、汉、魏、晋、十六国北朝,蓟一直是北方一个地方行政中心。唐称幽州,辽以蓟城为陪都,改称南京,也称燕京。从金朝开始,历元、明、清至民国都建都于此,长达660年,其中元以后600年都是统一王朝的首都。

北京最早的聚落叫蓟,因城内西北角的蓟丘而得名,故址在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西周早期,燕灭蓟国,迁都到蓟城。燕国在昭王的经营下势力逐渐增强,使燕的疆土北达燕山山脉北缘一线,东界至朝鲜清川江下游。燕都蓟城见于记载的仅只华阳台、东宫池等,其它情况不详。但无疑到战国后期,蓟已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南通齐、赵,东面和朝鲜、真番交往。公元前300年,燕国的统治者在蓟城西南易水上的武阳建燕下都,为陪都。燕下都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中间有墙隔开。据考古发掘资料,燕下都城内埋有陶管下水道,并有城垣门阙,宫殿等建筑遗址。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拔蓟城。前222年,秦军攻取辽东,燕亡。

秦始皇一统中国,实行郡县制,原燕国被分为六郡,蓟为广阳郡治所。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蓟成为广阳地区的政治中心。东汉以后为幽州治所,是北方局部地区的重镇和商业中心。

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族进入幽州。公元337年,慕容称燕王,是为历史上的前燕。341年,西迁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公元350年慕容率军从辽西地区入关南行,攻入蓟城,迁都于此,7年后又南迁至邺城。

隋唐时期,蓟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筑朔宫为行宫。唐改涿郡为幽州,蓟城仍为治所,又称幽州城。此时期内中央对于东北的征伐,蓟城都是兵马粮饷的基地。唐后期在幽州设幽州节度使,后改称为范阳节度使。唐末安史之乱,史思明于乾元二年(759)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这是北京又称燕京的来由。安史之乱给蓟造成极大的灾难,但蓟从秦汉到隋唐逐步发展,地位愈来愈重要,在中原汉族区人民与北方少数民族人民逐步融合的时期,蓟城恰似一块中间桥梁地带,联系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渡。

10世纪初,东北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政权。中原的后晋石敬塘为夺后唐的天下,把幽六十六州献给契丹。西起今山西北部恒山、东到河北新城东南的白沟镇、霸县东北的信安镇及天津一线以北,成了契丹的领土。会同元年(938),辽改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建为陪都,又称燕京。后南京幽都府改为南京析津府。辽朝的南京基本上沿袭唐朝幽州旧城,只把城墙重加修筑,另在南京城内西南部分修建了一个很小的宫城,称大内。在当时的五都中,规模最大,最为富庶繁华,但都比不上宋的东京城。

公元1115年初,兴起于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举兵攻辽,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为金,年号收国,建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为了灭辽,金与北宋订立“海上盟约”,约定共同攻辽。金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在攻陷辽的中京后,直捣南京。宣和五年(1123),金攻下南京城,抢掠一空而去,以后南京改称燕京府。不到两年时间,金重新占领燕京府,并继续南下,于宋靖康元年(1126)攻陷汴梁,北宋亡。从此,以淮水和陕西宝鸡境内大散关为界,其南为偏安东南的南宋,其北为金朝统治区。金海陵王完颜亮继位后,曾派卢彦伦和画工到汴京,调查北宋宫室制度。天德三年(1151),完颜亮命张浩等人设计规划,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贞元元年(1153),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改析律府为大兴府,析律县为大兴县,宛平县仍袭辽旧名。

金中都是在唐幽州、辽南京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但她并不是简单沿用旧城,而是参照北宋汴梁城的规制,按照一个都城的要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金中都为三重,最外为大城,其内有皇城、宫城,故城遗址在今北京市的西南部。中都城的扩建工程规模相当浩大,宫城建筑极为奢华,宫殿九重,三十六殿,富丽堂皇,宫殿建筑材料甚至有从汴梁城掠来的。城外著名建筑是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为石砌连续圆拱桥,桥两侧石栏望柱上雕刻着石狮子,大小近五百个,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公元1206年,蒙古政权在黑龙江上源之一的斡难河畔正式成立,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向南对金大举攻伐,曾数次包围中都城。贞二年(1214),为了躲避蒙古兵的威胁,金宣字不得不迁都汴梁。中都大兴府做为北中国61年首都的历史结束。贞三年(1215),令世界震惊的蒙古骑兵顺利南下,杀进中都城。兵荒马乱之中,皇宫被焚烧一尽,宫城所在成一片废墟。20年后,有人目睹金代宫阙遗址,只剩下“瓦砾填塞,荆棘成林,”金中都改为燕京路。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等人的建议,决定在燕京建都,改燕京路为中都路。四年(1267),着手兴建新都。八年(1271),定国号为元。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的兴建,在北京都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放弃了莲花池水系上历代相沿的旧址,而在它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标志着北京城址的转移。元大都的规划布局也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新城的城址选择了金代离宫——太宁宫所在的湖泊为设计中心,这一选择,既有金中都破坏严重,在原莲花池水系建造新城废力太大的原因,也有莲花池有限的水源已因新都宏大的规模供不应求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尽管金代曾尝试过几种方案,漕运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而元朝面临的漕运比金代更为严重。新都中的积水潭可供利用,比中都城条件优越许多。元大都的设计,符合《周礼·考工记》所载的都城理想设计方案,在兴建之前,进行了精确的地形测量,拟定总体规划,有序分先后施工而成。首先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设施,再进行地面建设。建成规模十分宏大,城墙、城门、皇宫、道路都超过金中都。周围60里,有11门,以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为中心,三组宫殿环列在湖泊两岸。湖泊东岸的“大内”,是今天紫禁城的前身,湖泊西岸的南面是太子的隆裕宫,北面是皇太后所居的兴圣宫。在元大都建成后的第二年,一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来到大都,在他的《马可·波罗纪行》中,详细描绘了一个意大利人眼中的又大又繁华的“汗八里”,他说:“城是如此的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他了”。(www.daowen.com)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占大都,元亡。做为全国性首都的元大都历时92年。

明初建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府,并对大都进行了一番改造。因北郭城区空旷,居民稀少,放弃了这一城区,在原北城墙以南约2.5公里处另筑新墙,此为明城北界。北城墙设两个北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并把东城墙的崇仁门易名为东直门,西城墙的和义门易名为西直门。

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于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今名的由来。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抗击蒙古统治者的南侵,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决定营建北京新城。北京城兴建从永乐四年(1406)到永乐十八年(1420),历时共15年之久。当时有各地2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和兵士投入宫殿营建工程。永乐十九年(1421),明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年间对北京城营建,主要是对紫禁城和皇城的改建上。明代紫禁城沿用元大内的旧址稍向南移,周围加凿了护城河。旧皇城的东、北、南三面加以拓展,扩大了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距离。紫禁城内新建有皇极门及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是为外朝之大殿。在元大明殿的旧址上,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谓内廷后三殿。出玄武门正北,在元延春阁的旧址上,人工堆筑土山,命名为万岁山,俗称煤山。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两侧,布置了太庙和社稷坛,社稷坛之西,开凿了北海。永乐十七年(1419),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1公里,将南区的一部分居民围入了城中。

此外,把围绕大城的四面城墙由土墙改用砖包砌。在南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和山川坛,东郊建了日坛,西郊建了月坛,北郊建了地坛。

由于蒙古骑兵的威胁,明世宗朱厚毌时加筑外郭城,以加强北京城的防卫。嘉靖时又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罗城,使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轮廓。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从陕西向北京进发,3月17日包围北京城。次日攻入外城。崇祯见大势已去,逃往万岁山,吊死在东坡的一棵槐树上。历时270多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同年5月,清军进占北京,9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从沈阳迁来,定都北京。

清朝基本上沿袭了明北京城的布局。但清统治者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在西郊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康熙年间在清花园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后建圆明圆、长春圆、万春圆,通称圆明三圆,占地面积5000多亩。又在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分别兴建了清漪园、静明圆和静宜园。今北京大学校园内,有宗室大臣的赐园,如淑春园、镜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蔚秀园和承泽园等。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8年(1709),以后150多年屡有兴建。圆明园之内共有风景点100多处,每一景内多是由楼台殿阁,廓榭山石所组成。圆明园建筑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风格,还吸取了西方建筑风格,誉称“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各处纵火焚烧,使从海淀到香山10多公里内的苑囿惨遭破坏,这是圆明园遭受的第一次浩劫。同治光绪年间,统治者力图重修圆明园址,耗费巨额银两。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这座昔日繁华精巧的艺术之宝,一蹶不振,成为榛莽丛生的荒园了,如今,只留下几截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1911,清亡,明清都北京共508年。

从民国初年开始,民国政府对古北京城进行了一系列的拆毁活动,天安门前宫廷广场的长安左右门,大清门内的东西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正阳门外月城,宣武门、朝阳门箭楼,宣武门南面的瓮城等,给今天的人们留下无尽的遗憾。

今天的北京,令人不仅可以感受到前代天朝大国的威仪大度与雍容平和,又可以感受到随着这个东方大国的发展而来的现代气息。从湛蓝天穹下的红墙碧瓦,阑槛琐窗,烟柳轻波,到平常百姓的胡同鸟语及老北京人那种对京城深深地热爱,不用诧异古与今在这里细腻地融合发展,因为,“北京是一棵岿然大树,深根旧须,密枝茂叶,它的年轮里延伸着历史的风云,社会的兴衰,人性的浮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