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地铁8号线盾构选型与施工关键技术

成都地铁8号线盾构选型与施工关键技术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主要针对成都地铁8号线东光站—东大路站泥岩地层盾构施工区间对盾构进行适应性分析,首先从盾构施工区间的工程情况出发,分析这些因素会给盾构施工带来什么样的难题。根据成都地铁的相关施工经验,此地层掘进约500 m需要换刀,泥岩地层中换刀施工作业危险性较大。④泥岩地层下,刀盘易形成泥饼。3)盾构的适应性要求①基本功能。由于在泥岩地层中管片上浮问题较为常见,在盾构进行适应性分析中必须将其作为一重要考虑对象。

成都地铁8号线盾构选型与施工关键技术

本节主要针对成都地铁8号线东光站—东大路站泥岩地层盾构施工区间对盾构进行适应性分析,首先从盾构施工区间的工程情况出发,分析这些因素会给盾构施工带来什么样的难题。通过分析盾构施工的重难点,对盾构的适应性提出要求。

1)工程概况

①区间线路及盾构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

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5标有两段盾构区间,分别为东光站—净居寺站、净居寺站—东大路站盾构区间。其中:净居寺站—东大路站盾构区间左线起点里程为ZDK38+285.099,终点里程为ZDK39+455.176,长度为1 170.077 m;右线起点里程为YDK38+285.989,终点里程为YDK39+514.176,长度为1 288.187 m。隧道埋深在15.7~25.3 m,最大坡度为24‰,线路含有两个半径为450 m、1 500 m的曲线。在YDK38+685.212处设置1处联络通道兼废水泵房,另一座联络通道中心里程为YDK39+120.000。盾构区间主要穿越中风化泥岩地层<5-3>。

东光站—净居寺站盾构区间左线起点里程为ZDK37+520.789,终点里程为ZDK38+097.597,长度为576.808 m;右线起点里程为YDK37+520.629,终点里程为YDK38+097.597,长度为576.968 m。隧道埋深在15.86~17.4 m,最大坡度为8‰,线路唯一曲线半径为450 m。盾构区间主要穿越中风化泥岩地层<5-3>。

该区间两段穿越的主要地层为中等风化泥岩地层。中等风化泥岩呈暗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质较软,锤击声哑~半哑,节理、裂缝较发育,局部裂缝面可见黑色氧化物膜。岩体RQD值为70%~90%,岩体较完整,岩心多呈短柱状,少量呈长柱状及破碎状。岩质较软,为极软岩,锤击易碎,岩体基本质量为Ⅴ级。本层未揭穿,层底标高445.44~465.79 m。

水文情况。

a.地表水及地下水。

本段地处岷江水系Ⅱ级阶地,无地表水经过。

区间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对工程影响较大的为卵石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地表,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层中,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主要补给源,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

本工程场地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紫红色泥岩,地下水赋存于基岩裂缝中,含水量一般较小,但在岩层较破碎的情况下,常形成局部富水段。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及已有工程资料显示,渗透系数K为0.028~2.01 m/d,平均为0.44 m/d,属于弱~中等透水层。

b.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成都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47.0 mm。全年降雨量天数达140 d,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来源,此外,地表的河流及沟渠也是局部的地下水补给来源。

根据资料可知,形成地下水补给的有效降雨量为10~50 mm,当降雨量在80 mm以上时,多形成地表径流,不利于渗入地下。

地形、地貌及包气带岩性、厚度对降水入渗补给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区内上部土层为黏土,结构较为紧密,不利于降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径流、排泄主要受地形、水系等因素的控制。其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或裂隙下渗。

本工点详勘时间为2017年2月。勘察期间处于枯水期,在钻孔中测得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5.0~8.5 m,高程484.87~488.08 m。根据区间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枯水期多为1、2、3月份。丰水期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位于2.00~3.00 m,水位年变化幅度为2~3 m。(www.daowen.com)

2)工程重难点

①盾构小半径掘进。盾构区间最小曲线半径为450 m,最大坡度为24‰;盾构以小半径曲线掘进时,由于盾构机本身为直线形刚体,不能与曲线完全拟合,曲线半径越小纠偏量越大,纠偏灵敏度越低,轴线就比较难控制。并且由于转弯关系,左右侧油缸需要形成一个很大的推力差才能满足转弯推进要求,管片容易在水平分离作用下发生较大的移位,造成管片侵线、破损、漏水等现象,同时对地层扰动大,容易产生较大的地面沉降。

②盾构下穿构筑物,控制难度大。由于掘进过程会对地层产生扰动,可能造成地表建筑物沉降、开裂、倾斜,直接影响到地面建筑物正常、安全使用,会对建筑物内工作人员或周边人群的生活秩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

③常压换刀危险大,且易造成地表沉降。根据成都地铁的相关施工经验,此地层掘进约500 m需要换刀,泥岩地层中换刀施工作业危险性较大。首先是掌子面水位较高;其次是开舱时间较长,掌子面有不稳定情况容易坍塌;最后是关舱掘进后,换刀位置容易发生滞后沉降,严重影响周围地层中管线及建(构)筑物的使用情况,给周围居民带来一定的不便。

④泥岩地层下,刀盘易形成泥饼。泥岩地层富含黏土矿物颗粒屑和粉末,盾构刀盘切削下来的细小砂土颗粒、碎屑在土舱内重新聚集而成半固结和固结状的块状体,从而形成泥饼。

⑤管片上浮、错台和破损。对于泥岩这种软地层,上部松软地层土的自稳性差,会因为自重、存在空隙而有相对的下沉,从而使因注浆不饱满造成的管片和土层之间的剩余空隙基本消失。

3)盾构的适应性要求

①基本功能。盾构机具有开挖系统、出渣系统、渣土改良系统、管片安装系统、注浆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测量导向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确保连续掘进等基本功能。

②具备精确控制方向的能力。本区间盾构的最小曲线半径为450 m,为确保顺利始发和接收,要求盾构的导向系统具有很高的精度,以保证线路方向的正确性。

③具备在泥岩地层中掘进的功能。盾构在泥岩地层中掘进刀盘易结泥饼,为了保证盾构能在泥岩地层连续有效地掘进,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刀盘结泥饼:改良泥岩渣土;合理设置掘进参数;连续快速施工;控制循环水温度;定期开舱处理。

④具备防止管片上浮的能力。由于在泥岩地层中管片上浮问题较为常见,在盾构进行适应性分析中必须将其作为一重要考虑对象。防止管片上浮的措施主要有:同步注浆量以及注浆压力控制得当;螺栓需要进行多次复紧,重点针对K块螺栓,提高管片整体抗浮能力;对脱出盾尾的管环及时进行姿态测量,把握管片姿态的变化规律,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上浮量;在变坡点处,控制盾构机的推进速度,做好管片选型,避免因选型失误造成上浮内力;及时进行二次注浆,采用多次量少的原则,尽快稳定管片壁后浆液凝结情况。

⑤具有合理的刀盘及出渣系统的设计,同时能够加注辅助材料如泡沫、膨润土等进行渣土改良,能够在有效地控制掌子面及地表稳定的同时减少刀盘、刀具及螺旋带的磨损,防止渣土喷涌。

⑥具备合理的掘进参数设置及施工方案,有效地延长刀具寿命,降低换刀风险。

⑦具有局部气压平衡系统及人员舱,能够有效地降低换刀的风险,并避免地面加固带来的麻烦。

⑧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盾构法施工的环境保护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即地面沉、隆满足要求,无大的噪声、震动等;其次是要求盾构施工时的弃土和使用的辅助材料如油脂、泡沫、注浆浆液等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⑨掘进速度满足计划工期要求。根据施工组织工期安排,盾构掘进的平均速度为135 m/mon(平均每日掘进4.5 m,拼装3环),盾构的掘进速度必须满足计划工期的要求。

⑩盾构机的耐久性满足要求。刀盘、刀具磨损需要满足掘进长度要求,区间隧道具备换刀条件,因此刀具必须满足掘进不低于700 m的要求,净居寺站—东大路站区间计划主动安排一次刀具检修及更换工作(始发后500 m左右)。各大密封系统耐久性是保证掘进安全的关键,主轴承密封是盾构机的核心,盾尾密封是安全控制的关键,因此两大密封必须满足长距离掘进的要求。螺旋输送机的耐久性满足1 800 m的掘进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