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军首战不利,赵国坚守抵御攻势

秦军首战不利,赵国坚守抵御攻势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第一次攻赵用兵就分为南北两路,投入的兵力可能有30万之多。王翦裁军,目的是在继续打击、削弱赵国,为后来灭赵做准备,而不是要一战而灭赵。桓齮夺邺、安阳,下一步就是越过漳水,突破赵国南长城,攻击邯郸南面。这事发生在秦始皇十一年、攻赵第一阶段结束之后。秦始皇助魏伐楚的谋略就这样不了了之,第一次攻赵谋略却停顿下来。

秦军首战不利,赵国坚守抵御攻势

六国有强有弱,有远有近,先吞并哪个国家,这是统一战争必须考虑的问题。秦国用了九年时间吞并六国,但攻打赵国,秦国却用了九年五战才灭了赵国。其中有很多原因。李斯建议首先灭韩,结果却对赵国先用兵。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还没有到所向无敌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秦始皇兼并赵国的谋略,以严酷的军事打击为主,而辅以离间计,艰苦作战五次,终于尽收其国。第一次攻赵用兵就分为南北两路,投入的兵力可能有30万之多。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赵悼襄王九年,秦国乘赵国正在与燕国作战,决定乘虚而入,出兵伐赵,攻其后背,开始了统一战争

秦军以王翦为主帅,以桓齮、杨端和为副将,从南、北两路发起攻击。北路由王翦率领,由山西南部山地(旧称上党地区)东进,顺利攻取阏与(今山西和顺县)、橑杨(今山西左权县)。两城位处太行山脉西侧山脊之下,翻过太行山,一路东去,可直接威胁邯郸西面、北面。这应该是北路伐赵的进军路线和谋略意图。王翦攻下阏与、橑杨之后,把部队并为一军,休整18日,又精简队伍,俸禄在百石以下的军官都回家(当时一般县令的俸禄为600石),十个士兵只留两个,裁了八成。王翦此举目的不详。《中国历代军事史》认为,王翦与杨端和各领一军,分别攻取阏与、橑杨,然后两部并为一军,总兵力在20万,但没提及王翦精简部队的用意。如果总兵力有20万,裁掉八成,也还有四万,都是精兵,效率高了,大概王翦是想一鼓作气打到邯郸去。王翦裁军,目的是在继续打击、削弱赵国,为后来灭赵做准备,而不是要一战而灭赵。当时秦国也没有一战即吞灭一个大国的经验。

南路由桓齮率领,攻击也很顺利,夺得邺(河北磁县南面)、安阳(河南安阳)。这里到邯郸只有40公里。赵国在漳水北岸筑有长城,邺在长城之外,本属魏国,被赵国抢了过来,作为邯郸南长城防线的外围据点。桓齮夺邺、安阳,下一步就是越过漳水,突破赵国南长城,攻击邯郸南面。

赵军主力正在北面与燕国作战,秦军出其不意,夺了九城,然后就地休整,从南、北两个方向上遥望着邯郸,徐而不缓,紧而不迫,从容推进他们的钳形攻势。王翦为一代名将,用兵与廉颇相似,都以稳健雄长著称。

就在这个当口,赵悼襄王死了,赵王迁即位,立刻调北线防守长城的部队南下,分别阻击秦军。邯郸南面有漳水与长城,西面有太行山脉,赵军若能凭险固守,不贪功,不冒进,不给敌人机会,秦军一时半会儿还胜不了。尽管赵国也很困难,但秦军远道而来,又担心六国合纵,所以两军各有短长,僵持下去,多半要靠军事之外的谋略来决胜负。

果然,秦国这边发生了两件大事,把战役停了下来。

吕不韦罢职以后,与山东各国往来频繁。虽说是六国主动找他,秦始皇还是不高兴,命令他举家迁到蜀国去,等于全家流放。这事发生在秦始皇十一年、攻赵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吕不韦很恐惧,担心死于非命,又为了保全家人,就在次年(秦始皇十二年)自杀了。这事到此本来也就完了,偏偏他的心腹亲信都很忠诚,悄悄把他埋葬,成群结队去吊唁。这就把秦始皇激怒了,决心彻底清除吕氏余党,外籍人士统统赶出国去,秦国人600石以上的,削去爵位,流放;500石以下又没去吊唁的,也流放,但保留爵位。从此以后,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种政治犯,都照此惩罚,满门沦为奴隶。这年秋天又下令,嫪毐的门客亲随被流放到蜀国的,都可以回来。

秦始皇打击嫪毐的时候又狠又绝,但没有动吕不韦;现在打击吕不韦,也是连根拔起,却来宽宥嫪毐的舍人。这就是法家的权术手段。(www.daowen.com)

也在这一年,魏国出兵攻楚,大概是因为丢了很多土地,又打不过秦国,想从楚国那里捞回来。对秦国来说,赵国和楚国是统一战争最强劲的对手,又因为楚国远,不好直接用兵,现在正是削弱楚国的机会,秦始皇不想错过,于是派兵助魏攻楚。

秦始皇的谋略意图是,专门对楚用兵,消耗大,收获未可知,派兵助魏,两军联合伐楚,成本低,收益大,自然不想错过。在蚕食阶段,六国尚强,联魏击楚是一个好谋略,多得一分土地是一分土地,强者更强而弱者更弱;现在则不同了,外部形势变化了,六国被严重削弱,秦国的力量足以各个击破,吃掉它们,因此谋略目标也变化了,不再是蚕食土地,而是鲸吞六国。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机会主义谋略就不再是最优方案。

更好的谋略应该是,秦国以外交手段助魏攻楚,它们打得越热闹越好,同时增派部队,全力攻赵,等到魏、楚停战,回身救赵时,赵国也该被打垮了,或者已被打得奄奄一息。谋略要点在于恰当把握机会,利用魏国的力量牵制楚国,魏、楚相互纠缠,赵国失去外援,更容易被消灭。

秦国派兵助魏,如果能灭楚,性质就跟灭赵一样,也是一个好谋略。但楚国远,土地广,赵国又从北面威胁秦国,侧翼安全无保障,秦国就不能全力击楚,自然不能灭楚,充其量不过是再次削弱楚国。在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时,再次削弱楚国,对秦国意义不大,不过是多得一郡土地而已。

秦始皇亲政才三年,谋略思想还不成熟,因此被眼前利益干扰,征发河东四郡兵力,由辛梧率领,助魏攻楚。楚国此时为李园执政,他以外交手段说服辛梧,结果秦兵六个月没有动静。秦始皇助魏伐楚的谋略就这样不了了之,第一次攻赵谋略却停顿下来。

这些情况表明,秦国君臣在统一战争的顺序上,尤其是在先灭韩还是先攻赵这个问题上,有三种可能:一是先重点打击赵国,再根据情况来决定先灭赵还是先灭韩;二是必须把赵国先打趴下了,才好灭韩,打击赵国是为灭韩做准备,所以先狠狠打击赵国;三是先灭赵,至于什么时候灭韩,视情况而定。第一种方案可能更符合事实,北、中、南三路用兵,北路对秦国最有利,即使对先灭韩还是先灭赵有分歧,都不妨碍先对赵国用兵,是一个在意见不统一时也可执行的军事谋略。这似乎也表明,秦国在统一战争的顺序上,确实有过分歧,有过争论。应该是在对赵国用兵的过程中,遭到李牧的顽强抵抗,相持不下时,意见开始趋于统一,乘着手头方便,干脆先灭韩。在决定顺手吃掉韩国的时候,秦国上层终于统一了分歧。

灭了韩国、赵国,下面的棋就好走了,魏国、燕国不足虑,随便先吃哪个,都是举手之劳;齐国又被贿赂,笼络得像个盟友,只需派出小部兵力监视;显而易见的对手,只剩楚国。

吕不韦自杀与助魏攻楚两事,是意外插进来的,秦始皇还年轻,被它们干扰,走乱了棋;明白过来之后,又回到正确的方向上,继续攻赵。因此有秦始皇十三年、十四年连续两次攻赵。再看一看秦始皇对韩非的态度,他的个性特点更加清楚。由于人还年轻,易受情绪影响,想做的事情恨不得马上就做。人年轻,不易控制情绪,这些当然不是成败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决策变化,当是一个事实。因为他身边有高人,所以能及时止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