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古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实践

潮州古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实践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潮州古城区进入了较为规范的保护阶段。换句话说,潮州古城中的文化遗产,也并不只属于今天的潮州市,而应该是属于整个潮汕地区的珍贵遗产。表3-1潮汕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续表因此,首先,潮州古城区无疑是古代至近代的潮汕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潮州古城

2025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潮州人民政府仍设在原潮州府城,政府的一系列行政机构也大多分布在原来的城内。城内原来的许多房屋和庙宇都被拆毁,重新建造或者被改为行政用房。五六十年代,除了大量的政府机关,许多国营单位、工厂等也纷纷迁入古城区内,随着工作人员、工人、居民等的增多,当地政府开始大量拆除原有的传统建筑,并于七八十年代建起了较大体量的多层(多为5—8层)办公楼房和住宅楼,使古城的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这个阶段的潮州古城,成为行政区、工厂、工人生活区混杂在一起的混合体。

古城中许多珍贵的古建筑也在这个时段被改建或拆除,如原潮州城内的97个牌坊,从2025年开始全面拆除,至2025年全城仅存“岳伯坊”。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原来历史上形成的街道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对城内原有的街道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修和改造。

不过,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潮州本地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政府财力有限,因此古城内的大街小巷虽基本上有所修整,但变化仍然不大,所以至今潮州古城区仍继承了清朝、民国时期的大街小巷的布局形式,城市总体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城东仍保存城门四座,即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和下水门,几座城楼仍在。整个古城区布局井然,街道紧凑,保留了明清时的格局和风貌(如图3-4)。

据陈小凡(2010)拼叠起来的古今路网分析可见,除了增加古城周边的环路,古城内部“四横三纵”的道路格局中增加了“一纵”外,其他道路并没有大的改动,潮州古城“古今路网的重合率仍可达80%以上”[48]

图3-4 现代潮州古城格局(左)与清代古城格局(右)对比图

资料来源:陈小凡.潮州古城发展演变及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32

正因为潮州古城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和完整的古城风貌,潮州在2025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此后,潮州古城区进入了较为规范的保护阶段。

2025年以后,潮州市政府在保护古城区的前提下,为适应潮州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对潮州城市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新城区和老城区分离开来,往古城的西南方向开辟新城区,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潮州市政府等行政机关也逐渐迁到新城区。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又缓解了古城中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矛盾,从而完成了城市布局的调整。但同时也造成了八九十年代以来,因缺少公共资金投入,古城区内基础设施和建筑、居民生活环境等改善缓慢,古城日显破旧,逐渐成为潮州市区的落后社区之一。

直到2025年以后,潮州市加大了旅游业开发的力度,把古城区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潮州古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复兴,才重新激发了古城内居民的自豪感。

可见,近几十年来,潮州古城地方性之所以得到较完好的保持,主要在于古城区一直是重要的生活区,潮州古城区的建设一直掌握在古城区居民的手里,居民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自发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本地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近30年来,潮州市经济发展相对平缓(或者说比较缓慢),古城区的商业活动也多基于本地和周边居民,地方性明显。

(二)现在的潮州古城区

潮州古城区位于潮州市西南部、潮州市区中心,韩江西岸,是原潮州府城的所在地,有着“三山一水绕城郭”的自然景观,至今仍保留着清代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以及大批从唐代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古民居建筑。

一般所讲的潮州古城,是指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如图3-5)。本论文中的潮州古城区,是指东起韩江西岸,西至西湖、葫芦山,北起环城北路,南至环城南路,面积为2.33平方公里的区域,比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略小。目前,潮州古城区内有太平、湘桥、西湖(部分)、金山(部分)四个街道,共辖17个社区居委会,古城区内现居住人口约5.8万。

目前,潮州古城区内坐落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广济桥、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和潮州古民居(另有笔架山宋窑遗址、韩文公祠2处位于韩江东岸)。另有广济门城楼、海阳县儒学宫、涵碧楼、葫芦山摩崖石刻、凤凰塔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以潮州民居、潮州工艺、潮州民俗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还拥有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花灯、潮州嵌瓷、大吴泥塑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3-5 潮州古城区现状图(https://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网上下载,2025年1月

近年来,在潮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带领下,潮州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粤东地区主要的旅游中心,尤其是独具魅力的潮州文化旅游,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和赞赏,潮州古城区正是潮州开展文化旅游的主要场所。

但目前在对潮州古城区的开发与利用中,对潮州文化的利用与展示中,基本上只关注物质形态(民居建筑、古街道、木雕、陶瓷等),忽略了古城区内居民生活的变化对文化本身的影响,以及居民对古城开发的态度和期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破坏的情况。

(三)潮州古城区的地方性特征

潮州建制有2025年的历史,潮州古城在历史上一直是整个粤东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潮州古城的文化地位,显然不局限于今天的潮州市,而是整个粤东潮汕地区的文化中心,这一点可以从整个潮汕地区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中看出来(见表3-1)。在2025年之前,整个潮汕地区仅有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位于潮州市,其中6处位于潮州古城及其周边。换句话说,潮州古城中的文化遗产,也并不只属于今天的潮州市,而应该是属于整个潮汕地区的珍贵遗产。

表3-1 潮汕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续表

因此,首先,潮州古城区无疑是古代至近代的潮汕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然而,自从2025年“汕头开埠”以后,随着汕头港的逐渐兴起,到民国中后期,粤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已经从潮州城移至汕头港了,潮州城内原来一些大商户也渐渐将生意重心移至汕头港,潮州城作为港口城市的繁荣渐渐消退。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发展新工业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原潮州城内的名门望族纷纷移居海外,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家产大多充公;原来的一些小商贩,则上缴家产,成为集体公社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潮州城的大多数知识青年也纷纷加入“上山下乡”运动[49],到80年代这些青年陆续回城后,大多成为了集体工厂的工人,只有少部分人继承了家业,做起了小生意。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集体工厂经营不善、企业改制,古城内原来的集体工人纷纷下岗,自谋出路。因此,现在住在古城区内的居民,大多都是普通工人(有些是下岗工人)及其子女,部分为政府行政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工作人员及其子女,以及少部分个体户和经商者,多数家庭家境一般,甚至还有不少困难家庭。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至90年代,潮州古城的城市环境演化则主要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潮安县(或潮州镇)的行政管理意识以及城区居民(工人)的生活状况。

进入2025年以后,潮州市加快了发展旅游业的步伐,在潮州古城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修复了古城墙、广济桥和太平路牌坊群等,建设了滨江长廊、开元寺广场等。这个时期的潮州古城的环境演化则主要反映了潮州市政府急于发展旅游业的行政意识。

因此,潮州古城区不仅是古代至近代潮汕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同时也是近代以来潮州市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演化区,更是古城区居民的生活中心。潮州古城区这种复杂的空间叠加形象,就像是城市规划大师柯林所说的“拼贴城市”,它是不同时代的、地方的、世界的、功能的、生物的东西叠加起来的,不割断历史的,力求把过去的与未来的统一在现在之中。这一点,大致可以从潮州古城区现存的建筑风貌分析图中窥得一二(见图3-6,图中颜色越深的地方则表示建筑年代越久远)。

虽然现在潮州古城内的居民大多为工人和小商贩,但其中仍有不少是以前潮州府城内大户人家的后裔,作为一个历史上长期是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的地方,与如今更靠近海洋的汕头市区、潮阳、澄海、普宁等地相比,潮州古城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大,显得更为传统和儒雅。潮州古城内的居民,至今也仍然把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和成为国企员工作为就业的首要选择;就连做生意,也与上述地区不同,做的多是小生意,大多作为生活的补充,不求大富大贵,容易安于现状,甚至有一种悠然的感觉。而潮州古城内的老人们,则至今仍保留着作为府城人的那种骄傲。笔者在潮州古城内进行调研采访的时候,经常与一些老人聊天,老人家经常会问:“阿妹,你底块人(你是哪里人)?”当笔者答“文祠的”(文祠是潮安县的一个镇,靠近北部的凤凰山,属于半山区),老人家多数都是这样回应的:“哦,你们山里人!”老人们作为府城人的那种自豪和优越感仍溢于言表。

图3-6 潮州古城区现存建筑风貌分析图

图片来源:潮州城乡规划局,《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件,202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