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潮州古城区地方性实践研究和历史街区复兴

全球化背景下,潮州古城区地方性实践研究和历史街区复兴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位居特定的地方,由特定的人群共同建构而成,其保护、管理与发展需要地方主体的自觉参与。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独特的地方性价值符合后现代对个性化追求的消费趋势,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商业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展模式。保护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真实性作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

全球化背景下,潮州古城区地方性实践研究和历史街区复兴

城市历史街区位居特定的地方,由特定的人群共同建构而成,其保护、管理与发展需要地方主体的自觉参与。郭鉴(2008)认为,地方参与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和行动导向的过程,是地方居民投入自己的意见、行为或其他资源,以促进地方的发展或进步的过程。地方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地方公众,实现的方式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要让所有地方居民能够自由表达意见与需求,进行沟通、对话,并达成共识。地方参与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在于地方意识的形成,这个过程是由地方居民在同一价值系统下,通过认知、认同、动机及归属感,在地方居民间持续互动后产生共识。地方参与能否成功,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只有在地方居民对地方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之后,才能产生地方共同体意识,进而真正参与到地方事务中,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地方认同是地方参与和地方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对于城市历史街区来说,地方参与的主体是街区原住户,实现地方参与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地方文化产业根源于地方,是“由特定地域空间中地方居民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历史文化等积淀而来的产物”[63]。独特性与地方化是地方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独特的地方性价值符合后现代对个性化追求的消费趋势,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商业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展模式。地方文化产业独特性与地方化特性的形成和保持,必须保证以地方居民为主体,由地方居民自发、自主地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以地方特色、地方条件、地方人才为基础,以地方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空间与产业的多样性、连结性和整合性,形成一套地方生产模式,实现振兴地方经济的目标。

(2)复兴地方传统节庆活动:节庆是“特定地方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文化表达”,举办或复兴传统节庆活动,有助于保留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宣扬地方的文化意义,增进人们自我身份与地方的联系,进而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64]。地方节庆不仅能够有效表达地方文化意义,还能够有效实现地方民众与其他地方(他者)的文化交流,从而能够增进不同地方群体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戴光全(2003)指出,地方作为节庆实践的场所,充满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地方传统节庆活动可以将空间、时间与记忆综合起来对身份和地方认同进行建构和再生产,成为地方空间文化身份的符号。而处在文化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历史街区,当其本底文化不断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地方传统节庆活动的逐渐复兴,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新的地方认同的融合。(www.daowen.com)

(3)保护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真实性作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龚鸽等(2010)指出,城市历史街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承载着的城市记忆,区别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独特风貌,不仅包括建筑风貌,更包括生活风貌。只有保存好街区社会的生活真实性才能真正将历史脉络延续下去,这就要求在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中要适当保护地方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夏健等(2008)认为,保留城市历史街区的空间意象,使居民的日常交往距离、交往频率、交往方式得以维系,可以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从而使历史街区的人文精神在生活世界演进中得以传承。

现有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往往是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迎合原住居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往往忽视了历史街区的人文精神,忽视了原住居民情感和对原有生活方式的需求,“在使原居民获得现代化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又使他们掉入情感失落的陷阱”[65]。肖竞、曹珂(2012)认为,在市场先天的缺陷中,追求眼前效益的并不只限于介入历史街区开发的企业,急功近利的思维会在每个参与分子的观念中蔓延。因此,“当历史、文化被人性的贪婪与政治经济的合谋所层层包围,规划编制、政府监管、与政策导向在现实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变得不再如理论空谈般值得信赖、依靠时,历史街区的突围再生之路便只能转向基层,转向生活真正的主人”[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