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密斯空间理论与实践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密斯空间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开始兴起,框架结构体系成熟,开敞平面布局出现,并出现了以“密斯空间”为典型代表的、模数化的、全面的、通用的、多用途的室内空间设计。这种按“三统一”模数设计的空间单元,按阵列方式整齐划一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室内“大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空间浪费,取得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密斯空间理论与实践

1.模数式设计

模数式图书馆(Modular Library)是在固定功能的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图书馆的一种形式,是按一定的模数式原则进行设计的。它具有较大的空间,统一的柱网、层高和荷载能力,布局可以灵活变化,以家具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力求适应图书馆多种功能的需求和发展。

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欧美国家图书馆建筑都是延续“单一大厅”的图书馆模式。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藏书和读者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图书馆内部工作业务也日益复杂,单一大厅式的图书馆型制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藏书和读者开始分离,从而大量出现了闭架藏书的近代图书馆模式。到了19世纪20年代,图书馆界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实行开架借阅览制度,其次是建立分科阅览室,另外立式活动书架等图书馆新设备也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开始兴起,框架结构体系成熟,开敞平面布局出现,并出现了以“密斯空间”为典型代表的、模数化的、全面的、通用的、多用途的室内空间设计。美国的麦克唐纳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模数式图书馆的设想[1]

1943年,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中接受了麦克唐纳的观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模数式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已逐渐接受了模数式设计观点并成功地建成了许多新馆,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2]。模数式图书馆这类图书馆是以符合一定模数的开间进深、层高和荷载的模数化设计、施工、装配的“模数空间单元”为基本空间单元。这种按“三统一”模数设计的空间单元,按阵列方式整齐划一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室内“大空间”。这种新型的室内大空间使得楼层的各个部分均可以灵活划分出藏书区、阅览区、办公区和读者休息区等,从而使每一楼层都成为一个集藏、借、阅、管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单元”。这种综合功能单元彼此再垂直叠合,通过核心垂直交通相互联系,功能布局简洁而且高效。馆内藏书绝大部分开架阅览,读者能方便地直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运营效率,从而形成了以灵活、高效为鲜明特征的现代化图书馆模式[3]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模数式图书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模数式图书馆大多是封闭式、依靠空调系统和人工照明系统的图书馆。这种全空调及大量人工照明,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运行费用太高,与现今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图书馆理念背道而驰。其次,模数式图书馆缺乏空间的多样性。模数式图书馆统一的大空间难以适应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非传统图书馆职能的日益扩展,尤其在今天,图书馆越来越走向多种功能的综合,它们有着与图书馆传统职能不同要求的空间特征。模数式图书馆统一柱网造成的空间单一性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同时也限制了内部空间环境的创造,并造成空间的浪费。最后,模数式图书馆由于形状一般都较方整,建筑设计不容易体现出图书馆建筑的多样化,而且其方整的体块有时也较难适应多种多样的基地形状与地形地貌。因此,模块式图书馆设计应运而生。

2.模块式设计

模块式设计是指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拟定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保留转换为其他空间的可能性。“模”是指模数式设计;“块”是指功能块,即按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分区。模块式图书馆设计就是把“模”与“块”两者结合起来,不同的功能块可以按其空间需要设计不同的结构柱网,即主张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

“模块式”图书馆相对于“模数式”图书馆的最大区别在于“模块式”图书馆按不同的职能空间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块”。模块式设计对图书馆按最基本的、必要的功能及空间组成进行了新的划分与组合。这些分区之间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具体分区主要分为入口区、读者区、研究区、基藏区、办公区、公共活动区、技术设备区。模块式图书馆的组织方式主要有平面并联组织、垂直串联组织、混合式空间组织3种。

模数式图书馆实行“三统一”,即图书馆内所有空间都实行统一柱网、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它虽有很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但是是以部分空间浪费和结构的浪费为代价而换来的,可以说不尽合理。模块式图书馆采取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较为灵活的方式,在不同分区内实行不同的模数化设计原则。分区模数化设计具体方法如下[4][5]

(1) 分区确定荷载

因读者区、办公区、公共活动区及设备区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对设计荷载的要求不同,如读者区要考虑“书库”的荷载,设备区要考虑设备的要求。因此,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实行分区确定荷载,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能在分区内获得最大的灵活性。

(2) 分区设计柱网

图书馆读者区希望有较大的柱网尺寸,以满足较大的灵活性。公共活动区往往要求更大跨度的无柱空间。如录像厅、报告厅,一般要求在四五百平方米的空间内无柱子,以免视线遮挡;同时室内空间也较高,以避免压抑感。而对于办公区,由于馆员工作及行政办公通常需要较小的空间,因而柱网可视情况适当取小。因此,分区设计柱网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

(3) 分区确定层高

统一层高,对于图书馆能否具有灵活性、适应性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强调各分区内统一层高的基础上,要做好联系较紧密的各分区之间的联系问题,以减少由于高差带来的流线组织上的麻烦。有时相差较大,可以利用空间微变原则尽可能按各取所需的方针进行好剖面设计,而不必像模数式图书馆那样大小空间一样高。这样可以避免空间浪费,取得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于某些分区的层高做出调整是获得空间多样性与适用性的一条途径,如公共活动区,由于要求较大的空间容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层高,分区以后,就取得了设计的自由度

(4) 统一规划设备

图书馆各区中的现代化设备要求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图书馆的各个分区统一规划设备要求,统一做好布线设计。但同时考虑到图书馆现代化的过程性及现实的适用性,可分区实施。可以先根据目前的财力与需要,对某些分区先行实施,将来有能力再逐步全面完成。(www.daowen.com)

3.用户参与式设计

用户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PD)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用户参与式设计包含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3个角度。用户参与式设计是近年在北美和北欧新兴起的一种设计模式,适用于各个工作场所中技术、空间、服务和资源的设计。这一设计模式的兴起,为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创新注入了新能量。图书馆空间设计应用用户参与式设计理论,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以满足用户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继传统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 Centered Design,UCD)理念之后的第三代空间设计理念[6]

美国著名的系统设计专家贝拉·巴纳锡(Bela H.Banathy)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类活动系统设计范式分为规定性设计、权威性设计、参与性设计和使用者设计4个阶段[7]。前两个属于“技术/专家驱动式”设计范式,后两个则属于“参与者驱动式”设计范式,以用户的参与来满足用户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范式称作参与式设计。在用户参与式设计过程中,用户的角色不仅是研究对象,而是真正参与到产品服务设计的全过程中去,在服务或产品创新的不同阶段,与研究者、设计者、开发者共同合作,一起定义问题、定位产品、设计方案、测试评估。用户不仅是产品的使用者,还是创造设计者和改变者。设计师和研发工程师在不同的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中则更多地扮演了协调者、配合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获得对用户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作为用户参与式设计的主要组织者,在此过程中,得以从更丰富的角度引导、挖掘用户的意识和需求。

根据巴纳锡对人类活动系统设计范式的划分,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属于“规定性设计”或“权威性设计”,由技术专家驱动。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的实践也已证明,用户参与到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改变原有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满足用户自身对空间的要求。图书馆空间的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与理念可以说与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图书馆五定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尤其是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这一定律已经带来图书馆管理诸多方面的变革,同样也会影响现在和未来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划的变革[8]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用户参与式设计过程使用了大量民族志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或地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在研究对象生存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里考察他们,并且用研究对象自己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世界。田野调查中常使用的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如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影像发声法(Photovoice)、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地图调查(Mapping Exercises)等[9][10]

从设计参与者来看,用户参与式设计强调发挥设计师、用户、研究人员(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专业研究者)三者的集聚力量,其设计过程可视为用户在研究者的组织和设计师的协调配合下不断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从用户扮演的角色来看,在用户参与式设计中,用户、设计师及研究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用户一跃成为产品/服务设计的改变者、创造者和所有人。从用户参与形式上看,用户参与式设计从设计目标确立到设计思路和创作方案、再到设计方案评估,用户都主动地参与各个环节;从组织实施形式看,用户参与式设计的组织实施形式不仅涉及田野调查,用户还将参与更具特色的低保真原型设计(对产品/服务较简单的模拟),每一个设计场次称为一个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Session),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包括小组式、一对一式及在线开放式。

图书馆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包括如下实施步骤[11]

(1) 用户招募,即物色图书馆使用经验丰富、热衷于图书馆服务设计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较强的用户,邀请其加入图书馆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设计团队。

(2) 组织形式的选择,即选择小组式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一对一式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或在线开放式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小组式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可采用独立设计形式或划分小团队设计形式。

(3) 组织者简述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的开展目标,并了解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行为模式和需求模式。

(4) 设计工具、素材的发放,如发放用于勾勒图书馆空间平面设计的纸笔或是展示某项功能模块设计的立体模型等。

(5) 用户在主持人引导下开展设计,一般来说,在设计前期主持人应鼓励用户之间的充分交流、集思广益,而在设计后期则应引导用户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方案。

(6) 用户依次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

(7) 用户研究人员、设计师在综合分析用户设计方案及用户参与式设计会话讨论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图书馆服务功能列表及设计建议。

国外图书馆界已经利用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诺林(Norlin)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实践、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Butler)图书馆空间设计项目、普渡大学图书馆主动学习中心(Wilmeth Active Learning Center,WALC)设计项目、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原住民学生需求调查项目、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图书馆参与式设计项目等[12][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