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诚信价值观

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诚信价值观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观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②选择性价值观是在个体出生后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拓展而逐渐萌发和形成的。儿童期的“价值观”是通过对父母和亲人言行的模仿而形成的。他们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感性形式,是对成人价值观的照抄照搬。因此,儿童期还未真正形成价值观,其“价值观”只能称为价值感。

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诚信价值观

(1)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任何一种思想在没有被绝对否认之前,这种思想所形成的视角、背景、判断以及它所述说的意义,都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客观价值所在,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被认可的程度和意义,即人对于这种思想的理解和感知,这是人性思维里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评定所在,这也就评定出一种思想是否伟大,而这种思想又是否可以成为价值观的由来。

(2)价值观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价值观对动机的导向作用

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②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3)价值观特征

①主观性

指用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即所说的区分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福与祸、善与恶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与评价的,这些标准均可以称为价值观。对于客观存在的客体,个人都是依据主体自身的需要对客体的意义进行评价。(www.daowen.com)

②选择性

价值观是在个体出生后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拓展而逐渐萌发和形成的。儿童期的“价值观”是通过对父母和亲人言行的模仿而形成的。他们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感性形式,是对成人价值观的照抄照搬。因此,儿童期还未真正形成价值观,其“价值观”只能称为价值感。青年期,随着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个体开始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③稳定性

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如兴趣、愿望、目标、理想、信念和行为等。

④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4)诚信价值观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但同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现了动摇。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言行遵守信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