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建设成果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建设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变化①目标更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今后的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建设成果

(1)“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走向成熟的伟大时代;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

(2)“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高等教育是不是强国,必须在国际视野下看我们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感召力、有没有塑造力,是不是开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没有中国声音、中国元素、中国方案。

(3)“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变化

①目标更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优先发展教育,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因此,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实现,高等教育不是适应新时代的问题,要赢得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有领跑新时代的能力。

②任务更硬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才能够“落实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团队精神,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才能够“发展素质教育”;要健全教育质量标准、强化教育扶贫意识、强化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才能够“推进教育公平”。

③需求更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今后的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高等教育只有真的把一流本科教学这件事情落实了,真的做好了,才能让“更迫切、更强烈”的事情梦想成真,否则就是空想。

④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以前我们强调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作用,现在我们要强调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而且引领的分量要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红利、最重要的牵引力就是高等教育。

⑤发展阶段变化(www.daowen.com)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迅速迈进。中国高等教育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将完成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其国民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国民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

⑥类型结构变化

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引领国家发展的一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单一的“同构化”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家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如此。

环境格局变化

我们的舞台是世界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格局是全球格局。因此,我们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高等教育标准制定。

(4)“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

①正确认识中国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当前,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一些错误思潮在一些人群甚至知识分子中蔓延,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否定、抹黑中国历史,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有的人用一种特殊研究范式、史料片段、局部现象来诋毁中华文明。比如,近年来一些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从“英雄的崩塌”入手抽去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在学术的幌子下对中国历史的种种“颠覆”,企图消磨的是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面对种种“颠覆”,我国高校应理直气壮地表明对中国历史的态度。高校集聚了专业的研究者,具有学术话语权,影响着主流价值评价标准。我国高校应有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气节、中国的担当、中国的情怀,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让国人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更深切的体验,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好地进入国人的文化认知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入国人的立身实践中,让中华民族精神更好地进入国人的价值观建构中。

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是塑造中国人精气神的基本任务,是确保中国人的精气神“不走偏”的思想保障。在这方面,高校责无旁贷。当前,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上,既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错误观念,也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错误观念。在高校里,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师与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高校是意识形态博弈的前沿阵地,是退不得、失不得、丢不得的阵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高校必须坚守的第一座堡垒。讲台就是阵地。高校教师在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宣扬什么、反对什么上必须有鲜明的“底线”和“红线”,绝不能以学术自由之名而口无遮拦,甚至宣传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绝不能以所谓的个人见解、一家之言抹杀高校教师立言立说的政治责任。高校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社会活动力、教育感化力,影响教育大学生和更多的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建构中国人理性丰满的精神世界

当今时代,随着思想观念、利益格局、行为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浮躁、表层化、戾气现象在一定范围有所抬头。高校是知识精英的集合地,是崇高价值、科学理性、创新文化的集聚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国民的良好精神世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通过专业化的研究力量、多样化的传播与实践形式,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龙头”。高校的专业研究力量不仅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化问题,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知识结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从概念、从书本走入生活、走入实践、走入内心的现实策略与路径,探索如何在思想教育与社会舆情应对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虎虎有生气”,始终对社会观念和社会舆论具有指导意义。高校还要为培育良好国民心态发挥应有的作用。成熟的国民一定要有成熟、理性、向上的心态。高校师生应成为培育良好国民心态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以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知识分子的理性、平和、开放引领国民心态培育。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中,高校师生应发出科学理性的声音,及时疏导社会情绪,使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更加理性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一个开放与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应塑造国人的精气神,而且应有充分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这就要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借鉴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让中华文化更富于时代性,使中国人的精气神更加饱满。与此同时,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也会让中华文化经历洗礼、考验与提升,中国人的精气神会因此而更加昂扬与饱满。高校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要切实发挥自己的职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成为中国人的精气神不断丰满与充实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文化荟萃的优势,利用自身的学术研究基地、文化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艺术传播基地、对外交流基地等,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构建一批由高校牵头的校际交流、校地交流平台,努力向国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展示新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增进国外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