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审美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审美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具有整体统一又具有鲜明特色的,融合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审美爱好、思想观念。中华传统图案色彩所具有的独特的内涵和寓意是其他色彩所不能超过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意象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共同影响下,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则被披上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审美

色彩作为审美领域中的主要因素,比如铁锈粉、朱砂等在部分文化的原始巫术中代表太阳和永生等。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有多久,色彩的使用就有多悠久。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视为色彩习惯。色彩的使用与这个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单独的群体都会形成一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色彩应用史,从而形成了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审美特征。

色彩是人类的审美需要,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色彩对中国民族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艺术化的使用,起于原始社会。从最早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红色装饰色彩到仰韶时期的彩陶艺术的单色使用,发展到“唐三彩”、青花瓷等由单色到几个色彩同时使用,逐渐发展到气势恢宏的敦煌彩绘壁画明清时期色彩丰富艳丽的五彩瓷、珐琅彩等,中华传统图案色彩整体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色彩丰富多彩的意象特征和表现形式。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具有整体统一又具有鲜明特色的,融合了中国人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审美爱好、思想观念。中华传统的民族色彩体系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与西方的色彩体系有所区别的。中华传统色彩并不是单纯的色彩现象,而是集思想、观念、工艺品种和色彩表现于一体的色彩整体。这种色彩里包括了各种种类的宫廷工艺美术制品和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在这些美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色彩都大致相同,即五彩斑斓的色彩特点。中华传统图案色彩所具有的独特的内涵和寓意是其他色彩所不能超过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意象特征

中华传统色彩既注重色彩的审美愉悦性,又注重色彩的象征表意性,色彩的美在于内涵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色彩的情调具有积极健康、热烈喜庆的特点,传统图案色彩的表现形式也具有赏心悦目、丰富艳丽的特点,从而体现出了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美学风格。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意象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期,中华传统图案的意象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时代,传统图案色彩的意象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以图腾意象特征为代表的原始社会色彩,以政治伦理意象特征为代表的封建社会色彩,以及以民俗吉祥的意象特征为代表的近代社会色彩。

1.原始色彩的图腾意象特征

据部分研究显示黑色和红色是最早被人使用的色彩,在原始社会,这两种颜色具有宗教巫术性的特征。“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太阳与火都是万物生存之源。原始人类崇拜太阳,崇尚红色,完全出于生存的本能。血也是红色的,代表了生命的活力。考古发现原始人类在人的尸骨上涂上红色,代表了对人死后复生的期盼。所以红色成为古人最早敬仰与崇拜的颜色,同时具有神秘而庄严的象征意义。由于红色的这一独特特征使它变成了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人类认识并掌握红色后,红色就被广泛用于各种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中。考古学家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洒在遗骨周围的红色的粉末和大量用红色染成的贝类、动物牙齿和石块等装饰用品。至此,人们发现了红色在原始时期所代表的宗教图腾的意象特征。先秦、秦汉时期,楚人的远祖有拜日、崇火、尊凤等原始宗教行为。楚汉漆器及棺木上大量红、黑两种漆料绘制的装饰纹样。千百年以来,红色在中国被赋予了各种象征因素,既有祭天、婚庆,也有战争、革命。红色代表着热烈、繁盛、鼓舞等,并与民族符号同构起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色彩。彩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用途是做随葬品,这些随葬品中大都以黑色为主,考古学家分析发现除了黑色的颜料在那一时期很容易被人们得到和掌握以外,还因为人们认为黑色所代表的巨大魔力。

对于色彩的追求,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古代欧洲红色也是最被崇尚的颜色,在法国拉斯科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等洞窟发现的人类早期的绘画中,红色被大量的运用和描绘,那些用红色描绘的野牛、野马、驯鹿、山羊等题材的岩画,并不是因为单纯的色彩的装饰性,而是对捕捉和增殖动物起到巫术意义。原始人类在身体和器物上的装饰颜色也大量使用红色。例如,红色的文身和文面,通过用红色的彩绘来体现出生命的健壮和勇猛,也通过对红色的运用来衬托出原始宗教活动的热烈。和中国原始社会一样,随着人类对色彩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除了红色以外,还制造和使用了白色、黑色、黄色和蓝色等。并且,相同的是它们也都具有图腾、巫术等象征意义。

2.封建色彩的伦理意象特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色彩所具有的含义也有所变化,它表现出了深厚的政治伦理意义,同时也成为辨别奴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继承了远古人类对于纯色的崇拜,以青、黄、赤、黑、白为正色的五色学说和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联系起来,把五行、五方、五色、五德等伦理的、自然的、宇宙的、哲学的多种不同的观念放在一起,使思辨的哲学领域与感性的色彩相融合,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五方正色”。

五色对应五方,带有强烈的意象特征。《周礼·考工记》:“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封建帝王利用五行的方位观念,确立君、臣、将、相等的至高地位与权利,五色成为代表地位与权利的象征色彩。即所谓东方者太昊,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属火,赤色,故称赤帝,以司夏口;局天下之中者黄帝,其色属黄,支配四方;西方着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治冬口。五色说的出现使色彩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艺术文化发展的进度。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

伴随着人们对色彩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对色彩的使用逐渐从原始的自然单色走向了色彩艺术创造和使用的多元化发展,这也使色彩的装饰使用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当中。封建社会有着非常严格的宗教礼仪和封建等级制度,色彩则具有“明贵贱,辨等级”的作用,成为象征和代表统治阶级权利和等级差别的标志。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色彩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与作用。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共同影响下,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则被披上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同时也成为等级与身份的独特象征。例如商周时期,人们对自然颜色更为喜爱,对于红色、绿色、黄色、以及黑白两色视为特别尊贵的颜色,规定只有贵族的服饰才可以使用这些颜色。据《周礼》记载“皇帝冕服,玄(黑)膊(红)裳,用于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也记载过“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等关于服饰色彩的规定。秦始皇时期黑色是最为尊贵的颜色,可以发现大量的服饰与装饰物、旗帜都是黑色的,这一时期由于五德学说中提到的理论,认为黑色的水德攻克了周朝的火德,从而统一了天下。到了封建社会中期以后,对于色彩在服饰上的使用规定也愈加明确详细,例如《宋·舆服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排,五品浅排……”到隋唐时期,封建制度发展到了比较鼎盛时期,服饰的使用颜色也发展得比较完善。朝廷对官员服饰的颜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色;五品服浅绯色;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浅青色。而尊贵的黄色和代表权利的龙纹则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同时也是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黄色也是皇家贵族最为钟爱的颜色,这也是因为黄色在五德学说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让人们认为黄色是中心和权利的象征。黄色也就成为皇帝的色彩象征,皇帝的服饰采用明黄色、皇太子着杏黄色、皇子着金黄色。服饰用色的尊卑贵贱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除了服饰品外,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在其他许多方面的使用也都带有非常浓厚的等级贵贱概念。最为常见的是在建筑上的使用,只有皇族才可以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青砖青瓦是给普通人居住的。

这种用色彩来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方式,在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使得色彩这一特点影响至今。在一些现代设计作品里,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3.近代色彩的民俗吉祥意象特征

中华传统社会的吉利观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文化含义。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观念是人们极为崇尚的。为了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这种渴求与向往,近代人们这种对吉利祥瑞的思想观念除了在传统图案上的丰富体现以外,色彩也是用来表达人们吉祥观点特别重要的方面,为了表达吉喜庆吉祥、万事如意等系列民俗吉祥的主题,图案常常配以艳丽明快的色彩来表现对吉祥的热烈期盼与向往。

由于远古先民对太阳、大地、火、生命和血以及对贵重金属的图腾崇拜,以及人们认为黄土是生命之本,太阳是万物恩主,黄色与红色也成就为了尊贵的颜色。人们认为红色与黄色在色彩中应处于至尊的中心地位,象征土地的明黄色是皇帝专用色彩,体现出尊贵无比的社会地位,而象征着生命与喜庆的红色也被人们沿用至今。(www.daowen.com)

由于早期人类对于自然色彩的崇拜,红色是来源于太阳、火种、鲜血的颜色,而太阳、火种、鲜血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在原始社会分别代表着人类得以生存的根本——阳光、温暖、光明和生命。所以红色则成为很多民族传统图案色彩中最为常见的颜色。红色除了是太阳、火、生命的象征颜色,先民也把红色看作是可以驱除灾祸与病痛,是可以带给人们平安与好运的颜色,认为它是吉祥、喜庆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对红色的崇尚最为突出的民族则是汉族,汉族人认为红色是最美丽最吉祥的颜色,在婚寿节庆等喜庆节日中大量的使用红色。在汉族婚礼中,新娘穿着红色衣服和发饰所使用的物品也都是红色的。宾客贺喜时,贺喜之物也都会用红色包装纸或是红绳、红布等包扎。在婚庆中红色一定是最普遍的颜色。人们不仅在婚礼中喜爱使用红色的装扮,在其他一些吉庆场合红色也是压倒一切最为常用的颜色。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红色的使用更是胜过其他一切颜色,例如红色的灯笼、红春联、红鞭炮。总之,中国的红色与喜庆、吉祥、节日密不可分,这充分体现出红色代表的喜气与吉祥的寓意。

青,介于绿蓝之间。《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植物树木的颜色,初春季节,万物返青吐绿,显示出生机勃勃。在古代,树木被看成生命的象征而受到尊崇,如民间常说的“红红绿绿”这些正是普通百姓所期盼的吉祥、兴旺的景象。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吉利的象征性,也被运用于戏剧服饰、脸谱绘制和家纺用品的设计中。在京剧脸谱中,红为忠、白为奸、黑刚强、青忠勇、黄猛烈、草莽蓝、绿侠野、粉老年,金银两色泽亮,专画妖魔鬼判神。色彩成为“辨善恶,别忠奸”的符号。

在我国传统图案色彩中,每个颜色都具有独特的意向特征,这与不同的民俗有着一定的联系,或者是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联系。在现代设计中,例如中国结的装饰运用,它呈现了传统图案色彩中红色的喜庆含义,多用来室内装饰。因为中国结的外观精致,能充分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符合中华传统装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

(二)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表现特征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具有单纯、明快、纯净、典雅、朴实的色彩表现性,传统图案色彩在搭配上体现着强烈地纯色、补色的感知。中华传统图案色彩为了更加形象的表达出对吉祥寓意的象征,配合了特定的吉祥图案、绘画和一些彩塑,表现出艳丽明快、多彩多样的色彩表现特点,也是因为这样形成了以鲜艳色彩为美的表现特征和民族审美特点。提取出自然形象的颜色并进行自由的搭配,并采用互补的颜色的对比关系:如红与绿、蓝与黄等鲜艳的色彩搭配,表现出一种质朴、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与此同时,中华传统图案色彩不但只具有丰富艳丽以纯色为美的审美特征,同时也讲究颜色的和谐搭配,这使得传统图案色彩的表现特征既让人感觉明亮美丽又让人心旷神怡。

1.艳丽为美的色彩

原始社会的图案色彩具有高明度和高纯度的色彩特点,所表现出的色调特点都是以鲜明热烈的整体感觉为主,只要因为原始社会的色彩出发点在于对人们感官上的刺激,已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表现出这一时期纯真激荡的心灵需要。中华传统图案色彩追求以艳丽、明快的色彩为美。从原始时期先人们对红色的追崇,到夏商周时期由五色构成的五色说,无不印证了这一特点,这一时期的艺术制品配色都强烈地表现出对热烈色彩的喜爱。到了汉代以后一直到明清和近代时期,伴随着人们的思想和眼界的不断开阔,科学的不断发展,艺术品种也不断地增多,颜料的种类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并被掌握,人们认识的颜色由几种增加到几百种甚至更多。但是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搭配格调并没有随着颜色种类的增加而改变。中华传统图案色彩依然有着以艳丽为美的色彩搭配格调。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这种表现特征在明清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美术得到充分的体现。明清时期丝绸制品图案的配色丰富多彩,其主要将底色与主体花纹的颜色进行对比用色,例如图片中丝绸制品底色主要以深红、深蓝、深棕色这种色调深沉的颜色为主,而主体花纹的颜色则选用较强烈的明黄色、红色、亮绿色、天蓝色为主。与此同时在包边的工艺上又适当地加入了黑、白、灰以及金、银等无彩色,在画面上整体构成了鲜艳靓丽又富丽华贵的色彩效果,对那一时期的流行颜色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清朝时期的五彩瓷,不仅只用红色、绿色、储石、紫色等颜色作为作画的主体色以外,又极具有创造性地加入了金色、蓝色、黑色的彩色来丰富画面,色彩效果极为巧妙。五彩瓷器康熙时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它与红、黄等色同为釉上材料,绘制出的图案更为和谐自然。同时,这一时期还将黑彩和金彩运用到五彩中来,使清代的五彩瓷器的色彩更加丰富。五彩瓷器的花纹有花、鱼、虫、人物等,所绘内容广泛。以纹饰色彩淡雅柔和著称的粉彩瓷器,之所以在清代那么著名,主要是因为它搭配色彩的丰富性和表现层次的复杂性。粉彩的装饰颜色一般都在几十种颜色以上,因为它用色种类多,所以在颜色层次上也能更多做区分,在制造时再通过晕染的表现手法使颜色发生由浓到浅、由深到浅的晕染变化,使画面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明代工艺品种很多,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应属景泰蓝,之所以命名为景泰蓝,顾名思义,其颜色中蓝色是最主要的颜色,虽然整体颜色以天蓝色为主,但是在装饰配色上工匠们可是使足了心思,为了与底色起到强烈的对比作用,景泰蓝的花纹颜色主要以红色、黄色、蓝色系、深绿、浅绿等10多种颜色作为搭配,并且配有夔金和掐丝等装饰手法,在这些颜色的映衬下,景泰蓝呈现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除了明清时期的工艺品颜色搭配明亮以外,近代的民间彩塑、年画、刺绣和布玩用色也是红红绿绿的,无不表现出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特点。除了工艺品,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搭配也体现出对热烈颜色的崇尚,北京故宫最具有代表性,故宫整体墙面以红色为主,黄色的瓦片,白色的台阶,最后配上蓝天与白云,在阳光的照耀下皇家富丽堂皇的贵族气息一览无余,使人感到纯色搭配的另一种美感。

为了达到艳丽明快和强烈的对比效果,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喜欢将纯色和对比色与互补色一起使用,如上文提到的红色与绿色的搭配使用。很多民间的年画中也多以红色、绿色、黄色、蓝色这种对比色作为搭配使用,以表现出过年过节中的喜庆气氛,以及人们对吉祥和乐的美好向往与祈盼。

2.丰富多彩的色彩形态

中华传统色彩既以艳丽为美,同时也追求色彩的丰富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喜好也大不相同,大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表现形态。中华传统图案色彩在不同时期对色彩的喜好各不相同。在先秦时期的工艺品中的表现特点大致是丰富多彩的镂金和华丽复杂的雕刻工艺相结合,到两汉时期的壁画、雕刻等色彩气势恢宏、雄浑博大。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与野蛮时期进入了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传统图案的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由纷繁复杂颜色逐渐向深沉稳重的颜色过渡,人们对颜色的认识和使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传统图案色彩的风格有了极大的改变,一改以往的厚重鲜艳而向一种的清新淡雅之调发展,在这一时期人们更加喜爱色调清新、淡雅,就如苏轼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发纤橄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从这一时期开始,崇尚清新自然的色彩风尚开始广为流传,并且一直延续下去。

原始时期的图案色彩更为单纯统一,艺术风格也比较古朴、粗犷,彩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颜色与纹样的融合使彩陶在视觉效果上具有丰富的效果。夏商周时期的代表工艺是青铜器,而这一时期人们对颜色追求一般呈现青灰色,由于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加上它表面高低起伏的纹理和后天经过氧化的特殊性,青铜器整体给人们的色彩感觉就是一种散发着质朴而又浑厚的视觉效果。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对颜色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则是漆器。由于原始时期人们对于黑色和红色的图腾崇拜,漆器最为显著和独特的特征是以黑红两色为主的色彩语言。这种黑色与红色对比使得颜色运用也是一种色彩搭配上的突破,使这一时期的漆器色彩风格端庄华丽的同时变化丰富多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颜色搭配主要体现在织物的染色上,这一时期的织物染色的最大特点则是颜色没有冷色调,多种暖色调颜色的绣线混合搭配使用,色彩效果既和谐又统一,显示出古朴而又富丽华贵的时代特点。秦汉时期,漆器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在配色上打破原始两色的配色格局向多元色发展,人们尝试着往其中加入几种不同的颜色,充分体现出那一时期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除了漆器工艺以外,秦汉时期纺织印染行业也比较发达,配色丰富而有变化。将对比色与同类色相融合使用,利用区分换色的手法将颜色分散地织入纹样中,形成与暖色主调相对比呼应,从而使织锦的色彩效果既强烈艳丽又和谐统一。

隋唐时期的图案色彩风格已经向多元化色彩发展,在瓷器、纺织品、壁画等方面最为突出。唐代由于其社会发展的空前繁盛,这一时期的工艺制品也种类繁多,例如著名的唐三彩和纬锦,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制品,它们在用色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用色大胆,通过对大量颜色的使用,如黄色、绿色、白色和少量的蓝色、赭石等颜色的糅合使用,使主体花纹更加醒目突出,又使用退晕的手法和银色的包边,造成唐代织锦色彩鲜艳夺目,又和谐统一。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对于颜色的运用也日趋完善,对颜色的使用也更加丰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壁画中大胆地使用了之前不曾用过的颜色,如绿色和灰色系等。

宋代的艺术作品常带有一种孤冷、忧郁的色彩情调。艺术作品大多色调清新淡雅,朴素自然,宋代瓷器的代表是五大名窑,其色彩使用特点各不相同。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以淡青、豆绿色为主。定窑以白瓷为主,釉色白中有黄。哥窑瓷器的色彩特点是瓷胎呈褐色,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代表。钧窑创造了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烧制出了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宋代织物色彩倾向典雅庄重,柔和清淡。元代是蒙古贵族统治的,蒙古族“国俗尚白”,白色是吉色,而青色是天的标志,以青花瓷和纺织品的图案色彩最为典型的蓝白搭配。

中华传统图案色彩的丰富性在少数民族中表现也很明显。中国的少数民族图案色彩多以层次丰富、鲜明艳丽的颜色为主,尤其是他们的服饰色彩搭配各不相同,传递出非常丰富的色彩情感。少数民族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致可归纳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风格。红色、紫色、蓝色和绿色是很多少数民族服饰搭配的色调,所以层次特别丰富,色块对比也特别强烈。例如,蒙古族、苗族和藏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服饰的颜色就非常鲜艳夺目。也有很多民族以素色为美,继承了秦始皇时期尚黑的色彩习俗,用黑色和蓝色这种深沉的颜色作为服饰颜色,体现出庄严厚重的色彩搭配风格。例如,壮族的服饰就把黑和蓝作为主色调,十分稳重朴素。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用色则非常清秀和谐、素雅干净。例如,朝鲜族妇女平常以白色和浅色调为主,故有“素衣民族”之称。苗族的蜡染花布也多采用蓝、白两色,色彩搭配朴素大方、清雅秀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