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宿迁新四军小战士故事集:抗大四分校学生生活

宿迁新四军小战士故事集:抗大四分校学生生活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大四分校是一所流动的、随军的、战斗性的大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军事政治大学。我们抗大四分校也常处于行军、作战之中。⊙抗大四分校学员在上课学习不单在课堂上,每周的生活检讨会,是一种活的学习。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忆抗大四分校的学生生活》。

宿迁新四军小战士故事集:抗大四分校学生生活

王继述

王继述 1924年10月出生于河南杞县。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拂晓剧团。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三十二团指导员,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三大队副政委,浙江嘉兴人武部部长等职。

黄河之滨,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是1941年我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经常唱的一首校歌。

当时我在二大队四中队四班学习。我们这个班来自四面八方,有连队指导员,有地方上来的民政科长,有从敌占区冲破敌人层层封锁投奔革命的报社编辑、新闻记者、海外华侨,还有从昆明国统区昆明大学远道而来的大学生,和像我这样16岁的中学生。为了抗日救亡,我们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

抗大四分校是一所流动的、随军的、战斗性的大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军事政治大学。校长彭雪枫是老红军、新四军四师师长,是一位文武双全、以身作则、治军治校严谨的将军。老师也多半是从延安抗大总校派来的。

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国民党实行诱降政策,对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经常进行“扫荡”。而国民党灭共之心不死,对八路军、新四军不断摩擦、进攻。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豫皖苏边区,国民党调集14万大军向新四军第四师进攻,妄图吃掉我们。敌我力量太悬殊,硬拼是不行的。我们抗大四分校也常处于行军、作战之中。

有一次被顽军包围后,我们天黑突围,沿途两侧有敌骑兵,多次与敌人遭遇,我们边打边走,越过浍河、淝河两条大河,走到拂晓,人困马乏,就在淝河岸边一个村子宿营。想不到刚睡不久,顽军骑兵又追上来了,女生队首当其冲。校部立即命令第一中队(军事干部队)跑步上去掩护女生队撤退。我们的同志用刺刀和敌人的马刀拼杀,打得很激烈,英勇地阻击了敌人,使女生队转危为安。但是,我第一中队伤亡不小。

⊙淮北抗日根据地抗大四分校旧址——江苏泗洪半城西祖姚庄

在这样战斗频繁的环境中,我们学校一面行军,一面上课,也就是边战斗,边学习,随时准备应付敌情。有时,正上课,敌人来了,转移困难时就战斗,打完仗再上课,常常是一堂课好几次才能上完。上课时,我们一手拿笔记本记笔记,一手握住靠在肩上的步枪,随时准备转移或战斗。敌情紧急时,一个夜晚要转移几个地方,以防敌人突然袭击。(www.daowen.com)

行军,特别是连续行军,是很艰苦的,同学中没有脚上不打泡的,有小泡、大泡、紫血泡和泡上再打泡的“连环泡”。每次行军的最后一段路程,大家都是咬牙硬坚持走,像小脚女人似的一瘸一拐地走。大后方来的和有病的同学,实在走不动时,党员、干部和部队来的同学,都你抢我夺地帮走不动的同学扛枪、背背包和面袋子,情景感人,以至于走不动的同学也不甘落后,挺起胸,迈开步子,继续行军。这是互助友爱的革命校风,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晚上行军,瞌睡是一种威胁,比饥渴更难熬。试想,连续行军,每晚睡不到三四个小时,又要站岗放哨,能不瞌睡吗?行军中,同学们都是一面行军,一面睡觉。有时前面部队遇上河沟、独木桥,后面部队要停滞几分钟,聪明的同学,发明了一种“三角立式睡眠法”,只须两腿分开,枪口顶住背包,就可安稳舒适地睡上几分钟,要走时,枪一背就走。

这种艰苦恶劣的环境,学习条件自然也是原始的。整个淮北平原是我们的大校园,上课时,树林是课堂,门板是黑板,大腿当课桌,背包作板凳。在农村,一时买不到粉笔,就拿烧饭的木炭代替。经常吃派饭,睡磨房。半夜里零下三至五度的气温,从热被窝爬起来站岗放哨,又冷又困,在大雨、西北风的侵袭下,为了同学的安全,警惕地注意着敌情。学习环境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刻苦钻研的精神却无比高涨。上课认真听,认真记,课本是没有的,晚上认真对笔记,进行热烈的讨论。为了追求真理,吃透一个论点,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直到熄灯后钻进被窝里,还小声争论不休呢。

⊙抗大四分校学员在上课

学习不单在课堂上,每周的生活检讨会,是一种活的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气氛很浓,涉及生活、劳动、同志关系、群众纪律、思想作风,互相批评很直爽、大胆,而自我批评也很勇敢。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就是善意和实事求是,谁违背这两点,会遭到大家的批评。检讨会民主性很强,任何人不得压制,有充分的辩解权利,直到口服心服。因而往往一个晚上开不完,下次再继续,并辅以会后交心。会上唇枪舌剑,会后亲密无间,真是一个既民主,又自由,既严守纪律又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大学校。

每到一地,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和帮助贫苦群众修房子,收割麦子,挑水,扫地,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社会课,加深了对毛主席怎样分析阶级的理解。我们还组织工作队参加征收公粮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贯彻了毛主席“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针。

抗大,是革命的摇篮,是那时中国最革命、最进步的抗日军政大学,我永远怀念这段令人难忘的不平凡的历史

(选自刘健身主编《铁流万里》第一辑《淮北拂晓》,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8月版。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忆抗大四分校的学生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