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三十世家与《十二本纪》对比,战争内容占四分之一

《史记》三十世家与《十二本纪》对比,战争内容占四分之一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世家》之破例为体,参阅《十二本纪》的《说明》。其一,《史记》具有战争史的规模体制。《史记》五体,本纪、年表、八书、世家、列传均载有战争的内容,有史有论,自成体系。《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载有战争内容的篇目达八十二篇[5],字数十余万言,约占四分之一的篇幅。其二,《史记》载战争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以反映历史之变。

司马贞曰:“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吴太伯世家·索隐》)刘知幾曰:“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又曰:“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史通》)卷二《世家》)即定名“世家”之义有三:

1.记诸侯列国史。

2.载传代家世。

3.《世家》与《本纪》同体,均编年纪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三十《世家》序列:第一吴太伯;二齐太公;三鲁周公;四燕召公;五管蔡,附曹世家;六陈杞;七卫康叔;八宋微子;九晋;十楚;十一越王勾践;十二郑;十三赵;十四魏;十五韩;十六田敬仲完;十七孔子;十八陈涉;十九外戚;二十楚元王;二十一荆燕;二十二齐悼惠王;二十三萧相国;二十四曹相国;二十五留侯;二十六陈丞相;二十七绛侯;二十八梁孝王;二十九五宗;三十三王。三十《世家》按时代序列,可分为十组:

第①组,吴太伯至郑世家共十二世家,载周初所封诸侯,其始祖皆有德于民,子孙享其德泽为诸侯。但《世家》篇目序列与《十二诸侯年表》序列不同,对照如下:

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

——《十二诸侯年表》序列

吴、齐、鲁、燕、蔡、陈、卫、宋、晋、楚、越、郑

——三十《世家》序列

《年表》反映春秋之世的霸政,以诸侯强弱为序列。周列第一栏,示尊天下共主;鲁列第二栏,象征以《春秋》当一王之法,故周、鲁均不在十二之数。鲁后为齐、晋、秦、楚、宋,即春秋五霸之序列。吴殿后,示意内诸夏而外夷狄之义。这些都是春秋笔法。《世家》按诸侯始祖与周之亲疏关系和开国时功劳大小排列,象征诸侯夹辅周室,所以与《年表》序列不同。司马迁嘉吴太伯之让国,列为第一。第②组赵世家至田敬仲完四世家,乃战国之世以暴力篡夺而得的诸侯,即赵、魏、韩三家及田齐。第⑥、⑧、⑨、⑩四组共七世家,载当世刘姓宗室王。楚元王至齐悼惠王四世家为高祖高后所封,梁孝王文帝子,五宗诸王景帝之后,三王武帝子。第③、④、⑤三组为孔子、陈涉、外戚,第⑦组萧相国至绛侯汉初功臣,是按时代序列排列的专题世家。

关于《世家》之破例为体,参阅《十二本纪》的《说明》。

载诸侯世系的《世家》,极难划分段落,各篇分段或以各诸侯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或提示重要内容,灵活处理。《鲁周公世家》中载春秋十二公是本篇的主要内容,依中华书局点校本,每公自为一段,因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周初所封诸侯,经历西周、春秋,及于战国,在分段上划分这一大的时代段落,可以明晰地看出某诸侯世家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因此不得以程式化的分段而轻视之。段落划分极难,段意提示更难,语译分段所释姑备参考而已,读者定能谅之。

三十世家有十六篇世家,篇幅占三分之二以上写周封诸侯,实际上是司马迁系统写的春秋战国史,即《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所包括的历史内容。汉初功臣世家,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秦楚之际的剧烈变化。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及秦楚之际,是一个发生历史巨变的长期战乱时代,历时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只有十八万字的《左传》,就记载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的动乱及战争五百五十余次。春秋之后是战国时代,更是无岁不征,无年不战。接着又是秦楚之际的大动乱,“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秦楚之际月表序》)不仅战争越来越频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春秋时的大战,如晋楚城濮之战,晋齐鞍之战,双方出战兵车已达一二千乘,士卒一二十万,是相当规模的大战了。但这些大战若与战国及秦楚之际的大战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灭楚之战,秦楚之际巨鹿大战,楚汉成皋之战,双方动员的直接参战兵力以百万计,往往相斗数月乃至经年,在中外战争史上都可叹为奇观。长平之战爆发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决战从四月至九月,历时半年。秦国“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1],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倾国远斗,秦胜赵败,“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2]。秦卒多于赵卒,双方参战兵力一百余万。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之战,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入楚[3],楚悉发国中之兵对抗秦军,双方参战兵力亦百余万。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是起义军推翻暴秦的一场决战,诸侯之兵四十余万,秦军两支,王离军系秦戍守长城的边防军三十万,章邯军二十余万。此役各方参战总兵力近百万,决战从十二月至七月(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历时八个月。成皋之战,楚汉相持两年零七个月,双方前后投入的兵力有几百万[4]。这些大战役,影响历史的进程,司马迁作了绘声绘色的记载。交兵始末,兵略战术,局势变化,序之如指掌。这说明司马迁是一个精通兵略的历史家。

《史记》系统地记载了古代的战争,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但若将两书比较,由于体例和述史范围的不同,《史记》对于战争史的记载,内容更丰富,评论更深刻,堪称古代最完备的一部战争史,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是其他任何一部古代史籍都无法比拟的。

其一,《史记》具有战争史的规模体制。《史记》五体,本纪、年表、八书、世家、列传均载有战争的内容,有史有论,自成体系。单从篇目字数的数量来看,战争史内容就是《史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载有战争内容的篇目达八十二篇[5],字数十余万言,约占四分之一的篇幅。这些篇目记载擅长兵略战阵的帝王将相六十余人,记述古代战争五百余次,其中重大战争从黄帝涿鹿之战到汉武帝兵征大宛共七十余次,春秋战国及秦楚之际为五十八次。凡重大战争,年表载其目,纪、传、世家载其事。十二诸侯、六国、秦楚之际三表之序,律书序,以及各兵家传记篇末之“太史公曰”,则构成了司马迁系统的战争论。若把上述内容摘载出来,就可鲜明地看出《史记》是一部有史有论的、最系统而完备的战争史,这就是我们研究司马迁战争观的资料依据。

其二,《史记》载战争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以反映历史之变。《史记》断限,上起黄帝,下迄太初,即是从黄帝的统一战争起序事,至汉武帝兵征大宛而结,示历史进程与战争密不可分,寓意深刻。孔子说过,“饰五兵及木石者曰贼”[6],主张销毁兵器。儒家极力贬斥战争。司马迁却指出,秦始皇“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而这些禁忌“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7]。“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8]。司马迁把战争与历史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考察,认识到战争是推进历史演变的一个动力,这不仅是超越前人的识见,而且在今天看来也是深刻的。

其三,《史记》载战争旨在揭示历史的演变轨迹,颂扬秦汉大一统。司马迁在《律书序》中鲜明地阐述了他的战争理论,认为战争是诛暴救危的自强工具,战争的性质有顺(正义)有逆(非正义),诛暴、平乱、夷险、救危等就是正义的战争。平乱世的统一战争,是《史记》的重要历史内容。春秋战国及秦楚之际,是一个由长期战乱走向统一的过程。《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与这一时期相应的十四篇世家,系统地记载了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巨变的战史流年,寓示西周以来历史在动乱中走向统一。《十二诸侯年表》起西周共和元年迄东周敬王之卒(前841至前476年),共三百六十六年,载战争一百八十九次;《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元年迄秦二世之灭(前475至前207年),共二百六十九年,载战争二百零一次;《秦楚之际月表》起陈涉发难迄刘邦称帝(前209至前201年),共八年,载战争五十三次。三表总计七百四十一年,载战争四百四十八次。其中重大战争五十八次,如果我们把这五十八次战争排成一个战史流年,那么司马迁载述战争用以提示历史演变轨迹的用意就鲜明地显现出来。

五十八次重大战争,春秋时期八次,战国时期四十二次,秦楚之际八次。战国时期以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变法和公元前241年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为分期临界点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16年(前457至前359年),只有三次重大战争;中期一百一十九年(前359至前241年),有三十二次重大战争;后期二十年(前241至前221年),有七次重大战争。这个分期的战史流年清楚地反映了历史由兼并战争走向统一的演变轨迹。由于春秋的兼并战争,改变了西周盛世“协和万邦”的封建格局,形成了几个大国。齐晋秦楚之所以兴起,是由于各国变法图强带来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战国前期一百余年的相对平静是为战国中期大规模的战争作准备。这个时期各国先后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大大加强,所以才有战国中期的频繁大战。从战争地域来看,战国时期集中在三晋,楚汉相争,决胜在成皋。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逐鹿中原”这样的格局。因三晋地处中原,是中国九州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生产发达,所以晋国西阻秦,东败齐,南征楚,最为强大。晋由于三分而削弱,才造成了西方居高临下的秦国常雄诸侯的机会。通计战国时期四十二次大战,东方六国之间的争雄只有六次,其余三十六次都是秦与六国的争雄战争。秦发动三十二次战争,只有两次失败,即秦赵阏於之战和秦围邯郸之战,其余三十次都获得了胜利。东方六国四次合纵攻秦,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司马迁列战国年表取名《六国年表》而不用“战国年表”或“七国年表”命名,寓示秦为宗主。所以秦世系立为“秦本纪”。

“秦取天下多暴”,所以《史记》独特标出秦军攻伐斩首若干。从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起,至公元前234年的平阳之战止。一百三十年中,秦军斩杀六国士卒一百六十七万人,单是白起一人,就斩首坑杀九十二万人。史称秦为“虎狼之国”(《史记·苏秦列传》及《战国策·西周策》),称白起、王翦为“豺狼之徒”(《汉书·刑法志》)。由此可知,荆轲刺秦王为正义之举,廉蔺交欢的爱国精神垂名后世。但是,秦能胜六国,夷灭战争根源的侯王,从历史进程看是“平乱世”,所以得到了司马迁的肯定,秦之暴,乃“世异变”,而暴力获得了成功。尽管司马迁还不可能认识到秦并天下是最后完成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社会变革,但他通过“原始察终”的方法,认识到统一战争的进步意义,确是难能可贵。(https://www.daowen.com)

读《史记》三十世家,应密切与年表配合,深切了解司马迁所载的战史内容。因之,兹列春秋战国秦楚之际五十八次重大战争流年表,以供研读三十世家作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大战役流年表

续表1

①此役《六国表》误作前333年,此从《秦本纪》,又《魏世家》作斩首4万5千。
②《楚世家》作六国攻秦,六国包括齐,当时齐大约只作声援,而未出兵。
③《秦本纪》作前296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中山为赵附属)五国攻秦。

续表2

续表3

【注释】

[1]《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2]《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3]《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4]刘邦“将数十万之众”,距楚于巩雒,“数失军遁去”,萧何发关中卒补缺。刘邦又南走宛、叶收淮南兵北入成皋,并数发河北之兵南下,汉王一方前后已不下一、二百万。见《史记》高祖纪、淮阴侯列传、萧相国世家。

[5]史记有战争的82个篇目,较为重要的有58篇。本纪有五帝、周、秦、始皇、项羽、高祖等六篇。表有十二诸侯、六国、秦楚之际等三篇。书一篇,即律书。世家有吴太伯、齐太公、燕召公、晋、楚、越王勾践、赵、魏、韩、田齐、陈涉、曹相国、留侯、周勃等十四篇。列传有司马穰苴、孙吴、伍子胥、苏秦、张仪、樗里子甘茂、穰侯、白起王翦、魏公子、乐毅、廉蔺、田单、蒙恬、张耳陈余、魏豹彭越、黥布、淮阴侯、田儋、樊郦滕灌、傅靳蒯成、吴王濞、韩长孺、李将军、匈奴、卫霍、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三十四篇。

[6]《大戴礼记》篇六十八《千乘》。

[7]《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

[8]《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