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宋微子世家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宋微子世家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子生时,其母为妾,母立为王后乃生纣,故微子不得立。纣王昏乱,微子数谏不听,惧祸及身而出走。周公辅成王,东征平叛,改封微子于宋,故题:“宋微子世家”。全文九条,故行文称“洪范九畴”,《史记》作“洪范九等”。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国②,惧祸至,以告纣。微,畿内封国之名,子爵,为纣卿士。两人劝微子出亡,后亦归周。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宋微子世家

【题解】微子名启,纣王同母庶兄。微子生时,其母为妾,母立为王后乃生纣,故微子不得立。纣王昏乱,微子数谏不听,惧祸及身而出走。武王灭纣,封纣子武庚续殷祀。武王死后,武庚叛周。周公辅成王,东征平叛,改封微子于宋,故题:“宋微子世家”。箕子,纣王叔父,进谏不听,于是披发佯狂为奴,以全性命。武王克殷,访问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殷商的政治纲领,即《尚书》中的《洪范》,本篇世家全录《洪范》《尔雅·释诂》:“洪,大也;范,法也。”洪范,就是大法。全文九条,故行文称“洪范九畴”,《史记》作“洪范九等”。《洪范》宣扬仁民爱物的政治思想和天人感应的神学,是周武王灭殷后重整秩序而借殷商文化总结的治政纲领。本篇世家录载《洪范》全文,有深刻的反思意义。就拿宋国历史来说,长期内乱,宋襄公以仁义谦让争霸丧身,这与《洪范》宣扬的上帝爱民,上帝使臣民和睦相亲而得福恰是背道而驰的。宋微子世家传三十二世,世系如下(见下页):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汝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注释】①微子开:原名启,因避汉景帝刘启讳,史称开。微,畿内封国之名,子爵,为纣卿士。②国:黎国,殷的属国,在今山西长子县附近,靠近殷都,西伯灭黎,引起纣贤臣祖伊的震恐。③是何能为:这又能怎么样!是,指西伯灭黎,即使如此,西伯也无奈我何。这是殷纣拒谏的说辞。④师:乐师。太师名疵、少师名强。两人劝微子出亡,后亦归周。事见《周本纪》。⑤殷不有二句:殷没有修明的政治,不能治理四方。⑥我祖遂陈于上:我们的祖先,已取得最大成就于前世。陈:表现出成绩。上:上世。⑦殷既句:殷民不分大小都好作奸犯科。⑧卿士句:大小官员也效法做非分之事。⑨皆有二句:所有犯罪的人,竟没有一个受到惩治。⑩丧:灭亡。谓殷朝一定灭亡,垮台的时候到了。越,颠也。⑪太师,少师四句:太师!少师!我该远走,还是留下来保护国家免遭灭亡?⑫今女三句:现在你们若不教导我,能看着我栽了跟斗吗?我该怎么办呢?女,通“汝”。⑬太师若曰等句:太师疵这样说:“王子啊,上帝重重地降下灾祸要灭亡殷国,他(乃,指纣王)不怕上帝,不信任老成忠良的人(老长),现在下民竟偷窃神的祭品。现在若身死国治,死而无怨,若白白送死,不如远走高飞。”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注释】①箕子:纣王之叔。亲戚:亲人。②象箸:象牙筷子。③玉杯:玉石酒杯。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注释】①比干:亦纣王之叔。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注释】①三谏:多次劝谏。②号:悲泣。③造:赴。④肉袒面缚:袒臂露肉,缚手于背后,而面向前膝行,古时投降形式。下文牵羊、把茅,为左、右之人。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武王曰:“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注释】①武王曰等句:武王说:“唉!上天在冥冥中安定下界臣民,要他们和睦相处,我不知道天帝安定社会的伦理如何序定。”其,指天帝。常伦,即五常伦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箕子对曰:“在昔鲧堙鸿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赐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注释】①鲧堙鸿水二句:鲧堵塞洪水,错乱地(汩)安排五行。鲧治洪水,不是疏导,而是堵塞,所以是搅乱五行,违反水性。鸿,通“洪”。②帝乃二句:上帝不传授治国的九种大法给鲧。③常伦所致:常伦于是败坏。斁(dù):败坏。④殛死:诛死。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享用五福,畏用六极

【注释】①初一:第一。②九曰二句:第九,导人为善,有五种幸福;惩戒恶人,有六种方法。畏:同“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注释】①五行等句:第一大法是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五行相生相克而化万物。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②水曰五句: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屈伸,金可变形(革),土生庄稼。③润下五句:水味咸,火苦,木酸,金辛,土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注释】①五事等句:第二大法是五事:五项官能之事,即表情、语言、视觉、听觉、思想。②貌曰五句:表情要恭敬,说话要和顺,视觉要锐敏,听觉要聪明,思想要通达。③恭作肃五句:表情恭敬是严肃的表现,说话和顺办事有条理,视觉锐敏不会受蒙蔽,听觉聪明就有主意,思想通达可以成为圣人。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注释】①八政等句:第三大法是协调八大政务:一是粮食生产,二是商业贸易,三是祭祀,四是水土管理,五是教育,六是司法,七是外交,八是军事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注释】①五纪等句:第四大法是五种记时方法:年、月、日、星辰、历法。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赐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汝极,赐汝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汝则赐之福。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汝虽赐之福,其作汝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

【注释】①皇极:第五大法是为君主建立最高的德行标准(皇极)与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则。“皇极”两字,各有两训,具有双关意义。皇,训大,训王两义。极,亦两训,《说文》:“极,栋也。”栋居屋之正中,因此极之本又为正中,可引申为法则,榜样。极,又训为终极,顶端,至高无上。“皇极”两字,传统旧注训为“大中”,谓君王处大中之位,行大中之道,即喻国君为最大的顶梁柱,极为贴切。大中,语义双关。其一,大中为最高的德行准则;其中,栋立于正中,承重最大,所以国君权力最大,至高无上。②敛时五福二句:集中五种幸福,普遍施给万民。敛,集中。时,这。五福,见第九大法。敷赐:广泛布施。③维时二句:这样,万民都效法你的德行,听从你的命令与你一心保持这种德行。维时:这样。④凡厥庶民四句:所有臣民,不能私结朋党,只要没有朋党,都将遵守君主所立的最高准则。淫朋:邪恶的朋党。⑤有猷有为有守: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⑥念之:牢牢记住它。⑦不协三句:有时民众不符合(不协)最高准则,但也不犯罪(离,同“罹”),皇上就要大度包容。⑧而安三句:若有人谦恭地对你说:我喜好美德,你就要赐给他一些福利。⑨时人句:这样一来,人们都将遵守你定下的最高准则。⑩高明:达官显贵。⑪人之有能三句:对有才能的人,使他发挥并修明(羞)其德,这样国家就昌盛。⑫凡厥二句:对各级官长,使他们既富且贵,足以养廉。正人:做官之人。正,长。谷:俸禄。⑬汝不二句:你不能给臣下对国家有效力的机会,这些人就要走上犯罪的道路。家,指国。幸,过错。⑭咎:过错。⑮毋偏二句:不应当有偏颇,一切遵守天子的规范。⑯毋有作好二句:不要有个人的爱好,一切遵循天子指示的路。⑰荡荡:宽广。平平:坦荡。正直:笔直。⑱会其有极二句:因为有了最高准则和德行,天下之人都来会合,都来归服。⑲曰王极三句:以上所说的天子最高准则,要广泛宣传(傅言),要平心静气(夷)地训导,这样才符合上帝的心意。⑳凡厥庶民四句:所有万民,都要遵守和广泛宣传天子最高准则,认真贯彻在行动中,就算是亲附天子了。近:亲近。㉑天子二句:也就是说:天子是人民的父母,人民要奉天子为天下之主。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沉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

【注释】①三德等句:第六大法是治民的三大德行:一是平正中和,二是以刚取胜,三是以柔取胜。克:能,胜。②平康正直三句:平正中和就是正直,倔强不驯就是刚强过度,一味顺从就是柔和过度。友:驯顺。③沉渐二句:个性过分内向(沉渐),要补以刚强;个性过分高亢,要补以柔和。④维辟作福三句:只有君主才可赐福于人,只有君主才可加刑于人,也只有君主才能吃美食。作福:赏赐、颁爵命等权力。辟:君主。⑤臣无有句:臣子没有赐福于人、加刑于人、享受美食等权利。⑥臣有作福三句:臣如越权,既害自家,又造凶于国家。⑦人用二句:臣果真越权,那么在上位的都将邪枉不正,而下民都不安本分。人,指臣。侧,倾侧不正。僭忒,不安本分。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汝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强,而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注释】①稽疑:第七大法是稽考决疑的方法,规范了五谋决策操作细则,法典列举了六种形式,表列如次:

吉,就是通过。凶,就是被否决。表列五谋决策,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王、卿士、庶民、龟、筮,一致赞同,举国一致,大吉大利。其二,(二)(三)(四),王、卿士、庶民三方鼎立,只要龟、筮一致赞同一方,即可通过,表示五谋从三,少数服从多数。其三,(五)(六)两项,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策,多数服从少数:一是君王只要取得龟的赞同即可决定内政,不可决策外事,如征伐大事,必须三谋以上;二是龟、筮一致反对,可否定王、卿士、庶民三方的一致,表现在民主决策时社会精英的重要作用,只限于静吉动凶,其实就是不作为,观察形势,并非龟、筮一致就可决策大事。②择建立卜筮人:就是选择并建置卜筮机构。龟占曰卜,蓍草决疑曰筮。龟、筮均由人来操作,是掌管文化的专业人士,其实就是古代的咨询机构,专家顾问团,乃是社会精英。③乃命卜筮六句:龟占兆形有五种,有的像雨,有的像雨止后的云气(济),有的像连绵丝状的云(涕),有的像雾,有的像互斗凶杀之形(克)。④曰贞,曰悔:筮占卦象有内卦(贞)、外卦(悔)两种。⑤凡七:龟兆和卦象共是七种。⑥衍貣:推衍变化。用卜五筮二的七种兆卦推衍变化决疑。⑦立时人为卜筮:设置懂兆封的人为卜筮之人。⑧三人占句:三占从二,即可取多数。⑨谋及汝心:先在你自己心中考虑。⑩大同:大吉。王、龟、筮、卿士、庶民五者皆同,是为大吉。⑪身其康强二句:象征王身体健康,子孙吉利。⑫龟筮三句:龟与筮反对,王、卿土、庶民都赞成,守静(内事)吉,动(外事)则凶。

“庶征:曰雨,曰阳,曰奥,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治,时旸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岁月日时毋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注释】①庶征:众事的征兆,即第八大法是讲天人感应的征验。②曰雨六句:各种征验就是下雨、晴、暖和(奥)、寒冷、刮风五者,要合符时令。③五者三句:五种气候具备,并按时令发生,那么一切草木都生长繁茂。④一极备,凶:某种气候过分,凶。备,过分。⑤一极亡,凶:某种气候不足,凶。亡,不足。⑥休征:美好的征验。人君为善,则休验至。⑦曰肃等句:人君行为恭肃,雨水按时而来;有治国才能,报以和煦的阳光;有智慧,天气暖和;有谋略,寒冷适度;有通明的思想,有时宜的清风产生。⑧咎征:人君不善,则报以凶验。⑨曰狂等句:人君狂妄(狂)、过错(僭)、安逸(舒)、操急、昏愦(雾),则各种气候反常。⑩王眚(shěng)维岁:王的职责(眚)重大,关系整年吉凶。⑪岁月句:岁时月都正常。毋易:没有大的变化。⑫畯民用章二句:有才能的俊民彰显,国家才安宁。⑬畯民用微二句:有才干的人隐微,国家不宁。⑭庶民三句:众民百姓,像是天上的众星,有的喜欢风,有的喜欢雨。⑮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日月运行,造成冬天和夏天。日像君,月像臣。⑯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日月接近众星(君臣接近民众),就会按众星的喜好刮风下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注释】①五福:五福与下文六极,皆为第九大法。五福是:一长寿,二富有,三安康,四德性良好,五长寿善终。②六极,即六种困危:一早死,二多病,三忧愁,四贫穷,五丑恶,六懦弱。

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注释】①朝鲜:古国名,都王险,在今朝鲜平壤市。②殷虚:殷故都朝歌,商代后期盘庚所迁之都,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虚,通“墟”。③近妇人:像个妇人,哭哭啼啼。④《麦秀之诗》:箕子有感于禾麦盛壮而故都不存所作之诗,不见于《诗经》,此为司马迁搜集的逸诗。⑤渐渐:谐音“尖尖”,描写麦芒之状。⑥油油:禾苗绿油油的光泽状。⑦狡童:无赖童子。此斥责纣王丧国。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注释】①《微子之命》:《尚书》中篇名。周成王申诫微子效顺周朝的警文。②宋:初以商,商丘为都,在今河南商丘市南,战国初迁至彭城,在今徐州市南,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辖地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三省之部分地区。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滑公共立。滑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滑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釐公举立。

釐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覸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

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www.daowen.com)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于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悦,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注释】①惠公:公元前830年至前801年在位。②哀公:公元前800年在位。③戴公: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④武公:公元前765年至前748年在位。⑤宣公:公元前747年至前729年在位。⑥穆公:公元前728年至前720年在位。⑦殇公:公元前719年至前711年在位。⑧目而观之:眼睛不转地看,即死死盯着。⑨殇公十年而十一战:一战,伐郑;二战,取郑之禾;三战,取邾田;四战,邾郑伐宋,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六战,郑以王命伐宋;七战,鲁败宋师于菅;八战,与卫伐郑;九战,伐戴;十战,郑入宋;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宋。⑩庄公:公元前710年至前692年在位。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九年,执郑之祭仲,要以立突为郑君。祭仲许,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滑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鲁使臧文仲往吊水。滑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修,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滑公也

【注释】①吊水:慰问遭水灾地方的百姓。②湣公:公元前691年至前682年在位。

十年夏,宋伐鲁,战于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滑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滑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万奔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

【注释】①乘丘:鲁邑,在今山东济宁市。据《左传》,乘丘之役在鲁庄公十年,当宋湣公八年。②因博争行:下棋争子。博,下棋。③局:行博之盘。蒙泽:宋泽名,在今河南商丘市东北蒙县故城。④造:往。⑤万博牧二句:仇牧在搏斗中摔倒,牙齿冲撞在门板扇而死。阖:门扇。⑥萧:宋邑,即今安徽萧县。⑦亳:宋邑,在今商丘市北。南宫牛:《左传》杜预注,谓牛为南宫万之子。⑧桓公:公元前681年至前651年在位。⑨赂陈:宋人行贿赂于陈,引渡南宫万。⑩醇酒:浓酒。南宫万孔武有力,故以妇人诱饮之浓酒,醉而缚之。⑪醢:剁成肉酱。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卫公子燬于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注释】①襄公: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②葵丘:齐邑,在今河南兰考县东。齐桓公葵丘之会,《左传》系于僖公九年,当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

襄公七年,宋地陨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鹃退飞,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注释】①鶂:一种能高飞的水鸟。②宋襄公为鹿上之盟:《左传》系于鲁僖公二十一年。鹿上,宋邑,在今山东曹县东北(据王夫之《春秋稗疏》说)。③盂:宋邑,在今河南睢县。④子鱼:宋襄公庶兄公孙固之字,为宋大司马。⑤泓:水名,在今河南柘城县北。⑥未济:《左传》作“未即济”,即未全部渡河,趁楚军半渡而击之。⑦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未排成阵势的敌人。古人击鼓进攻,不鼓,即不击。⑧何常言与:何必讲究那些庸人的议论。常言,一般的道理,指宋襄公的迂腐之论。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

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注释】①享:宴请。②其不没乎:他楚成王将不得好死。③马二十乘:八十匹马。乘,四马为一乘。④成公:公元前636年至前620年在位。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背楚盟,亲晋,以有德于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晋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晋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

昭公四年,宋败长翟缘斯于长丘。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于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于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注释】①大司马公孙固:公孙固,庄公之孙。据梁玉绳《史记志疑》考证,此时公孙固已不为大司马。②昭公:公元前619年至前611年在位。③长丘:宋邑,在今河南封丘县南。④鲍革:公子鲍,“革”字衍。⑤襄公夫人:周襄王之姊王姬也。不可,鲍不肯。⑥及助之施于国:襄公夫人助公子鲍施恩惠于国人。⑦因大夫华元为右师:由于大夫华元的请求,公子鲍为右师。⑧文公:公元前610年至前589年在位。

文公元年,晋率诸侯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穆、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穆之族

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十四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楚,楚复释之。

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注释】①出:驱逐。②其御羊羹五句:华元之车御羊羹没吃到羊肉,把车直赶到敌军阵中去,造成宋师败,华元被俘。羊羹,《左传》作羊斟。③文马:装饰豪华的马。④析骨二句:破骨头为柴薪,互换孩子为食。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

共公十年,华元善楚将子重,又善晋将栾书,两盟晋楚。十三年,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自立,为灵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注释】①共公:公元前588年至前576年在位。②平公:公元前575年至前532年在位。③彭城:今江苏徐州市。④元公:公元前531年至前517年在位。

元公三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毋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楚平王太子建来奔,见诸华氏相攻乱,建去如郑。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鲁,行道卒,子景公头曼立

【注释】①毋信:不讲信义。②景公:公元前516年至前451年在位。

景公十六年,鲁阳虎来奔,已复去。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魅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三十年,曹背宋,又背晋,宋伐曹,晋不救,遂灭曹有之。三十六年,齐田常弑简公。

【注释】①孔子过宋:事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②微服:化装穿平常之服。

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六十四年,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褍秦,褍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购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滑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注释】①守:徘徊,滞留。火星徘徊在宋的分野心宿,对宋不利。②天高听卑:天在高处能听到处于低位地上人的谈话,即景公之言,上天已听到了。③果徙三度:火星果然移动了三度,离开心宿,宋国避免了灾祸。④昭公:公元前450年至前404年在位。⑤悼公:公元前403年至前396年在位。⑥休公:公元前395年至前373年在位。⑦辟公:宋君辟兵,公元前372年至前370年在位。⑧剔成:公元前369年至前329年在位。⑨宋君偃:公元前328年至前282年在位,宋灭。

宋君偃四出攻伐而国灭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注释】①孔子称:见《论语·微子》第一章。②春秋讥宋句:宋宣公让位于弟和,是为穆公。穆公临终让还公位于宣公太子与夷,是为殇公。华督弑殇公立穆公子冯,是为庄公。庄公卒,诸子争位。《左传》赞扬宣公让贤,穆公知义。但《公羊传》却认为宋宣公让弟,乱了名分,导致宋乱,而批评说“宋之祸,宣公为之也”。司马迁在世家中不掩宣公让贤之美,取《左传》以为文;而在赞中正名分,取《公羊传》以为评。《春秋》即指《公羊传》。③国以不宁者十世:十世,十代人。从宋宣公至宋景公历十代十五君,其间发生了三次兄弟争国的内乱。④正考父:宋大夫,孔子的先祖,次《商颂》。⑤契、汤、高宗:契,殷人始祖,佐禹治水,舜封于商。汤,商代开国之王,契之后第十三代孙。高宗,即武丁,商代第十一代第二十二王。⑥作《商颂》:今《诗经》收《商颂》五篇,为《那》,祀成汤;《烈祖》,祀中宗;《玄鸟》,祀高宗;《长发》,祭天;《殷武》,祀高宗。据今人研究,这些作品是从正考父至襄公时宋人追述颂美商代先王的作品,非一时所作。⑦襄公既败二句:襄公败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此事,批评宋襄公迂腐“未知战”,而《公羊传》却赞美襄公“不鼓不成列”,是“临大事而不忘大礼”,“虽文王之战,亦不过也。”多:赞美。⑧中国:华夏诸侯。⑨宋襄之有礼让:宋襄公为太子时,曾让位给庶兄夷目,其父宋桓公虽没听从,但十分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