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教三论:学科形成机制与实践成果

高教三论:学科形成机制与实践成果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学科的自然发生机制与干预形成机制没有截然的界限,不要孤立地分开,只是两种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作为学科管理者,要善于调查分析,及时给予宽松政策,才不至于对新学科的成长形成障碍。

高教三论:学科形成机制与实践成果

三、学科形成机制

1.形成新学科的自然发生机制 依托原来的学科中某些研究方向形成新学科研究方向。新学科研究方向的形成,大致经历几个阶段:在原学科中以某研究方向为依托,出现一个新的增长点;围绕该增长点持续进行研究,一个带头人成长起来;通过补充学科人员,从而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团队。依托相关学科形成这样的两个以上的有关联的新研究方向,则可以建立起新的学科。也就是说,自然发生的新研究方向是形成新学科的基本元素。

2.新学科的干预形成机制 在一个机构(大学或研究院)中,如果学科建设主管部门或学院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看准了某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则可以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促进新学科的形成。主要是在原来若干个相关学科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一些有相近研究兴趣和知识积累的人员进入新学科,同时通过从外界引进人才,尤其是学科骨干人才,建立起几个新的研究方向团队,从而组建起新的学科。

一般来说,学科的自然发生机制与干预形成机制没有截然的界限,不要孤立地分开,只是两种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依靠自然发生机制而形成的学科,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也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否则会限制其成长速度;依靠干预形成机制而形成的学科,也离不开前期有一定基础的相关人员和能够形成新学科的基本增长点。作为学科管理者,要善于调查分析,及时给予宽松政策,才不至于对新学科的成长形成障碍。(www.daowen.com)

3.新学科的学科渗透形成机制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学科渗透现象非常普遍。学科渗透能够促进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产生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通过学科渗透,能够产生新的边缘学科或学科方向。

学科渗透的前提是,两个学科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距离,同时又不能相距过远,要具有明显的可渗透性。主管部门要为学科渗透乃至学科融合创造宽松的条件和促进渗透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