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贸易成就了山尾溪渡口曾经的辉煌业绩,重要的水陆枢纽地位带动了程洋冈的百业兴旺。
昔日港湾市集有一条横贯全村的永兴街,中心最热闹处有200来米长。入口处,原有一方正面刻着“永兴街”3个大字,右上角有“兴国丁丑”[29]字样,背面题刻“四通曜”的石匾。这说明“永兴街”至迟在太平兴国年间就已存在,且海外贸易通达四海八夷。继永兴街之后,又陆续开辟建立了新兴街、下市、源兴街,以及詹埔头顺兴街、连新路阜兴街、沙尾营盘市等数条市街。
村落南片中心附近,郑厝南北向的顺兴街,陇路上东西走向的永兴街、新兴街,以及连接这两条街,东南走向的源兴街,集市繁华商业街总长约1公里。
古市集街道格局整体就像一个书在地面的“之”字。从仙巷头往北一直延伸到山尾溪渡口附近,曾盛极一时的商贸街被称为詹埠头,是因为一位詹姓的外来商人在程洋冈拥有的地盘和铺户,谁也无法说出准确的数字,商业地位十分显赫。靠近码头的詹埠头商业街主要服务于过往船家,铺户主人除本乡人外,来自外地的也不在少数,张姓、曹姓、邹姓等商家均来自外地。
鼎盛时期,江面河泊洋船南北往来,码头番货土产堆积如山,商街老店新号客商往来频繁,四乡八里顾客人流如鲫。云集五湖四海商家的各条商业街,铺户林立,生意虽有竞争,但铺户之间互相包容,和睦相处,造就了程洋冈的繁荣,也传承了诚信的商德。
至民国期间,紧靠内外船坞的程洋冈街市,依然行业齐备,航运物资货品繁多,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从永兴街至詹埠头,举凡米铺、饼铺、药铺、布铺、屐铺、当铺、绳索铺、瓷器铺、铁器铺,食杂店、裁缝店、草席店、理发店、冥品店,糖房、货栈、邮政……服务门类齐全;麻豆粟麦、鱼鲜肉类、饼食干果、饺面粿品、布匹鞋帽、陶瓷竹器、柴薪木炭……日常用品琳琅满目,繁忙的码头与热闹的街市形成一幅程洋冈版的“清明上河图”。
南顺胜馆遗址 杜伯坚/摄
程洋冈人精明的商业智慧,依借港口码头之利,塑造了长达1公里商业街的繁华。商业街与商业味道浓郁的纺车巷、和美巷、老加合巷、成记巷、当铺巷等,共同培育了鼎盛时期的200号铺户,成记、加合、长盛等正式商号116家。
海商贸易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凤岭港就有航海业和船舶修造业,到了明代进一步发展。清代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复界,邻近北渡山尾社聚落,或从事航海经商,或修船做舵公,或建货栈出租,各业随势兴旺。
“双桅行南北,一肩挑东西。”一对古联,为人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忆。港口繁荣也带火了程洋冈的运输业,装卸工、搬运工应运而生,掌管渡口的仙美村大部分家庭依靠当挑夫而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在港湾正面市集交错处有“北顺胜馆”和“南顺胜馆”两处“闲间”,澄海文博研究会的同仁多次追踪访老,皆谓这两处“闲间”是以前码头工人的集散地。南馆、北馆均以顺胜取名,寓顺风得利、万事胜意之义。
码头装卸工、搬运工都是苦力,活儿累些,但报酬也较为丰厚。山高皇帝远,海阔天一方。工余之时,腰扎染薯红赤褐俚裙的壮汉脚夫,手舞五彩方格水布之胡汉须眉,燃起熊熊篝火,品丝弄竹,斗歌结力,把酒临风,狂欢牙祭。“帝力有何于我哉!”[30](www.daowen.com)
程洋冈“鹅肝堵箸”的俗语就是来源于渡口挑夫。旧时,物质匮乏,鹅肝常常是被人们当做孝敬长者、滋补病弱的珍贵食物,码头苦力竟然只是用来“堵箸”,可见当时搬运工、装卸工的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凤岭古港曾经的繁荣。
北顺胜馆、南顺胜馆至今馆址尚存,因旧址改建部分史迹曾被淹没。馆址原有对联,经有心人忆录补遗方得完整。北顺胜馆对联为:“艨艟艚舶双桅九肚肚南北;翘楚裙夫一卩(原联书此字)两肩肩东西。”从“艨艟艚舶双桅九肚”尤见港口码头航运的繁忙和船舶的巨大气派,“翘楚裙夫一卩两肩”寥寥数字,勾勒出挑夫苦力顶天立地的伟岸形象。“肚南北”和“肩东西”均语有双关,“南北”二字既表方位,又借代南来北往船只;而“东西”二字,也既示方位,也表货物;近看,“东西”隐含港口东岸西崖,远观,却是东西各方往来货物,隐喻凤岭港是对外贸易的桥梁,更有码头苦力一肩挑天下的气概。而“翘楚裙夫”既形象地刻画了人物造型与剽悍性格,又反映了程洋冈一带的俚风遗俗。南顺胜馆的对联:“南去北来蹈月披星熬汗海;顺风求利零券碎票涤酸寒。”反映的是通洋口岸的热闹景象和挑夫苦力劳劳碌碌以改善生活的最低要求。北顺胜馆、南顺胜馆的两副对联,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凤岭古港的昔日风貌,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程洋冈邮政业务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就创办邮政代办所。1911年辛亥革命后,邮传部改为交通部,汕头邮政局管辖潮汕及兴梅地区15个县局,并在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往较为频繁的村镇委托94处商店代理邮务,俗称信柜。程洋冈邮政代办所附设在源兴街陈梦龙的“世茂号”,陈梦龙邮政业务搞得相当出色,成为附近村镇邮路的交会点之一。1921年,汕头成立市政厅,乡镇代办所的机构更为完善,部分还办理小额汇兑、为侨胞代收交批信。1942年潮汕沦陷,澄海县的党政中心以及一切机关团体转移到东里,程洋冈的邮务关系也跟着转移,抗战复员后代办所恢复正常营业,直至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后的一段时间。乡镇邮政网点的设立,方便了群众,促进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程洋冈邮政仍然以“广东程洋冈”的日戳正常使用。
程洋冈邮政代办所的招牌和邮戳 图见/《广东省古村落·程洋冈村》
程洋冈邮政代办所具有特色,香港一些收藏家至今还有当年从程洋冈寄出的信件。香港《邮票世界》杂志第15期(1985年3月1日出版)刊文指出,1937年1月13日从程洋冈邮政代办所寄出的一封信,信上有两个戳,大的用红印泥盖的,是邮政宣传戳,标明“寄汕头信件即日到达”的字样,小的是邮政印戳,足可以说明由于是侨乡,程洋冈邮政代办所影响较大。
1987年6月,一封由潮州寄发的《关于程洋冈凤岭古港所在地通邮的一些补述》信件,寄信人蔡绍彬就香港《邮票世界》杂志刊登文章内容做出说明后,补充说:“我保存的这个信封,是现在海外发现的三个同种信封宣传戳之一,对研究民国时期我们潮汕地区的邮政营业和投递时间、方式有很重大的价值。而程洋冈邮政代办所在业务上确实是当时潮汕地区搞得最好的。”[31]蔡绍彬还认为,唐宋年间凤岭古港的形成、瓷窑遗址的发现、永兴街宋市的繁荣、山尾溪古运河的开凿、建炎大道的邮驿是“历史的良好积淀,给后来的民间通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它成为潮州一个重要的枢纽”。[32]
程洋冈商业老街在粤东一带声誉极高。1914年,为维护商户权益,保持市面繁荣,多家商户自发推选代表成立程洋冈“商业公会”,公推陈梦龙为主席。1929年,纸币贬值,市面缺少零星碎币,为克服找赎困难,公会在多家商户支持下自行印发了票面为“两角”“伍角”的数千元零星钱票,加盖商业公会印章。由于程洋冈商贸发达,财富雄厚,具有较高商业声誉,印发的纸票信用极高,不仅在本村流通,还可通行到东陇、店市、莲阳,以至跨数县市到黄冈、汕头、庵埠一带的商铺。
民国时期,程洋冈市场商业服务面广,范围遍及周边几公里的主要村镇,包括程前7个村和隔江的上华东部、隆都南部的一些村落,一共20多个村庄。这些村落民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特别是柴炭以及农田肥料、大豆饼等都必须到程洋冈来购买,因往来频繁,代办所邮政也随之服务到上述村落。
水陆变迁,社会发展。樟林港、汕头港相继兴起,陆路交通发展,澄海、汕头逐步城镇化,陆上运输逐渐替代水上运输,商贸业逐渐向都市转移。詹姓后人移居澄城,其他外地商家纷纷迁往汕头谋求发展,繁荣近千年的凤岭港日渐萎缩,程洋冈风光不再,至20世纪50年代,詹埠头商业街仅存“广丰”“隆源”“让合”“记利”“吴氏医寓”等铺号。
程洋冈商业老街继承前人善于营商的基因,由永兴街、新兴街等组成的商业区现今仍是村中市场,称为“宋街”。铺设不规则花岗岩间以鹅卵石,曲折狭窄的街巷两侧仍然是杂货店、小食店、药店鳞次栉比,与“源和”“遵古法制”等铺号、牌匾自然地融为一体,人来客往,生意兴隆,市声依旧。漫步其中,恍惚可见昔年的繁盛景象,“活”着的宋街是千年古港的生命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