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公摄政:华夏文明初露

周公摄政:华夏文明初露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了会背叛周朝,于是就代替成王行使国家权力,主持政事。周公摄政后不久,管叔和蔡叔等人怀疑周公另有所图,到处造谣,说周公欺负年幼的成王,想篡夺王位。于是周公旦奉成王的命令,亲自率军东征,讨伐他们。成王长大后,能够独立处理国事了,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周公摄政期间,天下基本安定,但周朝还缺乏合理有效的官职制度。

周公摄政:华夏文明初露

周公旦,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时候,姬旦就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武王即位后,姬旦经常帮助武王处理政务。武王死后,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幼小,还不懂得治国的道理,再加上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了会背叛周朝,于是就代替成王行使国家权力,主持政事。

周公摄政后不久,管叔和蔡叔等人怀疑周公另有所图,到处造谣,说周公欺负年幼的成王,想篡夺王位。周公就对太公望、召公奭(shì)说:“我之所以这样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想必大家也能理解。我担心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大业辛劳忧虑了那么久,现在好不容易有点起色,武王又去世了,成王还小,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不得不这样做。”于是继续辅佐成王。

管叔: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

此时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起兵反叛。于是周公旦奉成王的命令,亲自率军东征,讨伐他们。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等人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周公封微子启代替武庚做国君祭祀历代商王,封国在宋;收集殷族剩余的民众,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姬封,称他为卫康叔。后来,天上降下福瑞,晋国的国君姬虞得到两苗共生的一穗禾谷,就把它献给成王,成王命人把它送到东部周公的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周公很感激,就写下诗歌颂扬天子的圣命。

周公东征,彻底平定武庚与管叔等人的叛乱后,命人写下了《大诰》一文,向众大臣和天下百姓说明东征讨伐叛逆的来龙去脉;写下了《微子之命》,记述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命他祭祀商王之事;写下《归禾》《嘉禾》二文,颂扬天子赠送嘉禾(两苗共生的禾谷);写下《康诰》《酒诰》《梓材》,记载自己对卫康叔的分封、训诫和教导。成王长大后,能够独立处理国事了,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周公则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武王在世时,曾决定在东部的伊水、洛水一带建个新都。成王即位后,便派召公再去洛邑测量,营建新都,去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重新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于是就把洛邑作为周朝在东方的国都,并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安放在那里。周公说:“这才是天下的正中央,无论从哪里向朝廷进贡,路程都是相同的!”(www.daowen.com)

卫康叔:姬姓,卫氏,名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卫国第一代国君。

占卜:古代用龟、蓍等,后世用铜钱、牙牌等推断祸福,包括打卦、起课等(迷信)。

在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周公写下了《召诰》《洛诰》两文,记录这一史实。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下令迁徙殷朝遗民,周公则负责向他们宣布成王的命令,并作文告诫殷朝遗民。不久,东方的淮夷不服从周王的命令,举兵反叛,周王便命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出兵征伐。周公和召公击败淮夷,攻灭奄国,并把奄国国君迁到薄姑一带居住。

周公归政后,担心成王年轻,恐怕他从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无逸》,用来告诫成王。《无逸》的意思是做父母的人,经历长久艰苦的时期才能创业成功,他的孩子骄奢淫逸,忘掉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所以作为晚辈,必须要谨慎行事。

周公摄政期间,天下基本安定,但周朝还缺乏合理有效的官职制度。周公创设一系列的制度,划清百官的职责,制订周王、诸侯、官员、臣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应当遵守的礼仪。这样,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和睦相处,上下都遵守相应的规矩,社会稳定下来,经济开始繁荣,天下太平的景象出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