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货币起源:华夏文明中的南方崛起

货币起源:华夏文明中的南方崛起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60松崧泽文化遗址图2.61在沙冈实探中发现的贝壳沙结块本书将良渚文化定义为Bn族文化,是在Cn与Bn南北文明融合前后消失的。4100年前采贝文明崛起,良渚文化消失了,但周边的上海沙冈现象却正在孕育另一个崭新的时代。良渚文化的史料反映的是距今5300—41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文化,因最早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为太湖流域,上海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十多处。

货币起源:华夏文明中的南方崛起

中国货币起源依赖的另一路文明—良渚文化至关重要,它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从历史统一于逻辑中可以看到一种产品经济后现象,因为文明成果大部分是由生产力成果决定并留存在历史长路上的。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物上看,如此精细的石刻工艺,应该是在文字起源之后了。从甲骨文上百个福字中的(福)字看,很像来自良渚。如此复杂的人类分工体系没有交流标识的沉淀是不可能的。

一个被沙土封藏的惊天秘密,因一条逻辑探寻线的到达而被轻轻地掀开。上海沙冈因良渚人类的一支最早在此挖沟捕鱼,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海洋产业。而货币正是起源于一个当地渔民少年的创新作为,与此同时形成了一个罕见的文明关系。

图2.53.1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

图2.53.2 陶罐的符号局部(戉且右冏)

图2.54.1—2 上海沙冈边的沙港,最早是因偒傣人利用潮汐挖坑围堰捕鲻鱼而得名

130亿年前一颗宇宙爆炸后滚动的尘埃,在45亿年前形成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地球。

地球在天体尤其是太阳、月亮作用下形成了一天两次的潮汐现象。而这个潮汐是在太阳与地球距离基本守恒的条件下出现的。那么,地球在公转和自转形成的力正如潮汐移动的方向所指。现在潮汐移动显示了数米的位差,与地球液体外核势能造成力的方向应该是相同的。

显然,地球液体外核的力正如潮汐所动的方向而动,而且只能作用在地幔上。这样就形成了对地球表面地壳挤压的推涌力(这正如转动的鸡蛋黄,压迫蛋白和蛋壳)。这个由挤压形成的推力正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上下及内外伸缩位移的源头。北半球以青藏高原最高点为准,测到近万年来,平均每年上升约7 厘米。上海沙冈以西由此在6500年前被带出了海平面,有了今天上海三分之一的土地。

据查:北极方向多于南极7 天的极昼日(太阳对地球一侧的引力作用对南北端有差异了),与青藏高原每年上升7 厘米似乎是关联的。个别年份少于7 厘米,可能是受到了天体运动中其他物体的引力干扰影响。而整个地球如鸡蛋壳一样的表面,传统所言的大陆漂移是不存在的。地球12756 公里直径上的海水深度平均只有4公里而已,按比例就如鸡蛋壳上的一层水雾。水雾在上,地壳在下是无法漂移的。地球表面只能在3000 公里以下的地球液体内营力作用下的升降和伸缩。

2万年前,非洲智人到达中国的第二波,我们定义为B人类进入中国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形成了仙人洞、高庙、义乌、河姆渡及良渚等文化。

仙人洞文化: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和同事张弛教授等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关于文章《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证实仙人洞陶器出现的时间为2万年前,这是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

高庙文化: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贝丘遗址。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在高庙上层遗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遗迹

图2.55.1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图2.55.2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

图2.56.1 高庙遗址

图2.56.2 高庙遗址出土的有凤鸟和兽面纹饰的白陶制品残片

义乌桥头遗址:新发现的桥头遗址是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目前的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是一处早期的环壕聚落。这里可能是先民进行祭祀或宴飨等某种具有仪式感活动的地方。在桥头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浙江最早的墓葬和“最早的浙江人”—一具完整的男性遗骨。这一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的早期稻作遗存,显示了先民在这里驯化野生水稻,为水稻种植源于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出土的陶罐上疑似有北方占卜的解卦。

图2.57.1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人体骨骼,其身旁是一只画有卦象的红陶罐

图2.57.2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红陶罐

(www.daowen.com)

图2.57.3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红陶罐上各种卦象和点状符号

图2.58.1 河姆渡文化遗址

疑问:南方占卜这么早,为什么没有成为一种社会产业的组织力量?!

河姆渡文化:它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图2.58.2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钵

图2.58.3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中已经能分别出籼稻、粳稻和野生稻谷

马家浜文化:6500年前,上海形成了沙冈海岸线以后,很快就出现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紧随其后的是良渚文化,并延伸出了沙冈现象。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

图2.59.1 马家浜文化遗址

图2.59.2 马家浜文化遗址和出土的条格纹饰黄陶罐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沙冈现象:沙冈现象所蕴含的人类货币起源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认识、研究的至大课题。

图2.60 松崧泽文化遗址

图2.61 在沙冈实探中发现的贝壳沙结块

本书将良渚文化定义为Bn族文化,是在Cn与Bn南北文明融合前后消失的。4100年前采贝文明崛起,良渚文化消失了,但周边的上海沙冈现象却正在孕育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良渚文化的史料反映的是距今5300—41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文化,因最早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为太湖流域,上海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十多处。主要分布在今上海市闵行马桥,奉贤江海、柘林,金山亭林和金山坟,青浦福泉山、寺前村、果园村,松江广富林等处。

通过对各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多样的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这些出土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从良渚文化的出土物看,当时对石器加工几乎达到了现代的水平。可见,当时良渚的城市化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因为手工业水平代表了城市文明的水平。手工业水平也代表了城市分工的细化,让更多的人脱离农耕业的第一产业。一般而言,远古人类手工业发达的前提是农业先发达或先有大量粮食。但匪夷所思的是良渚周边工具上有文字,而中心地区的良渚却见不到良渚文字?

周礼》记载:“六器”中的琮和壁、璜就是源于良渚文化,说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中原有关,逻辑的关联是直接与夏的崛起有关。

从江海、柘林奉贤古海滩的出现看:其渔具中的石器明显的具有良渚文化的影子。可以这样推测: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文明来自良渚文化的一支,但这一支并不处于城市核心文明中,是其边缘的产业文明中分离出来的一支。

在南方的瓮上出现的字符“戉且右冏”(注:越祖佑裔。见图2.53.2),是良渚文字还是华夏文字?这瓮是在4100年前北方力量主导的采贝、运贝线上出现的。它充分证明了当时南北文明的融合。大禹统一九州后,以贸易支撑立国,南方百越文化可能参与其中。

4500年前,在今天南桥附近的竹冈外就有人以捕鱼为生,形成了上海的早期渔民。这批人就是以后的采贝人,即偒傣人。偒傣人的语言形成可能是以良渚文化的语言与中原文明的语言作为基础形成的,即大禹的中原兵丁语言与当地捕鱼人语言合成的产业团体形成了偒傣话。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可解释为因手艺人去了九州各地,而壮劳力出走去了沙冈采贝,继而区域空心化,剩余的产业人口朝采贝前沿集中,加上以会稽山为中心的城市崛起引发了良渚文化的分解并流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