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数字电影的创意与实践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数字电影的创意与实践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带来了一次次的变革,数字技术给电影创造了令人无限遐想的创意空间。然而,数字技术只是电影表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代替不了观众对故事本身的观赏。在此分别以著名的数字电影《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分析其如何实现数字技术与影片主题表现的高度契合,从而创造出电影史上堪称伟大的电影作品。可以说它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视觉作品之一,代表了当今数字电影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数字电影的创意与实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带来了一次次的变革,数字技术给电影创造了令人无限遐想的创意空间。然而,数字技术只是电影表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代替不了观众对故事本身的观赏。如果电影内容空洞虚幻,使用再好的技术也只是空壳。

在此分别以著名的数字电影《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分析其如何实现数字技术与影片主题表现的高度契合,从而创造出电影史上堪称伟大的电影作品。

(一)《阿凡达》

《阿凡达》这部电影上映于2009年,上映后票房很快达到了10亿美元,全球无数观影者为其魅力所倾倒。可以说它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视觉作品之一,代表了当今数字电影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数字特效的开创性应用,创造了绚烂的想象空间以及深入人性的审视,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美的结合(图4-2-1)。

图4-2-1 《阿凡达》的数字特效场景

为拍摄这部科幻巨作,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酝酿了14年、拍摄了4年才最终完成。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达到了1000多人,成本超过了3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电影制作之一。《数字帝国》的主编戴尔为此曾做出这样的评述:“科技推动了电影表现力的极限而并不是故事情节。”他提到过,当导演准备做这部电影时,数字领域的人员说不一定能够做好,不一定能完美地呈现在屏幕,但是导演坚持等待,要一直等到电影工业技术进步到能够达到的时候。卡梅隆说:“我们不畏艰辛,付出了时间和心血,创造了成套的工具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创作这些外星生物。”

高科技设备的完美运用,使长达150多分钟的《阿凡达》不会让观众感到冗长、枯燥,反而收获了一次次的惊喜。出众的色彩校正软件和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硬件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度整合的校色系统,在搭配了Quantel Stereo 3D工具集之后,可以为操作者提供“所见即所得”的3D后期制作工作流程,包括预览、编辑、特效、彩色、剪辑、成片等。《阿凡达》这部科幻电影,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超越想象、前所未见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对于观众来说是真实可感的。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它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观众在绚丽画面的冲击下如身临其境。

运用数字技术和超凡的想象力创造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是《阿凡达》成为伟大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真正走向人们心灵深处的是它对于人类生存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的潘多拉星球宛若仙境,如同原始的未曾开发的地球,那儿有着没有遭到任何破坏的热带大丛林,有着各种奇异的物种以及与动植物和谐共处、气息相连的原住民纳美人。地球上的人类在过度开发自身的居住环境后,将掠夺的目光瞄向了潘多拉星球。地球上的利益集团用高科技制造了一个具有地球人基因的纳美人,潜入到纳美人民族中,妄图将纳美原住民驱赶出家园,把他们的家园变为采矿基地。然而,化身为阿凡达的杰克,虽然最初出于生活所迫而不得不代替哥哥成为实验的对象,但当他因战争而瘫痪的双腿终于可以直立行走、接触大地,并在这座神奇的星球上触碰到各种各样的珍禽异草时,他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孩童般的天真,那是未泯灭的人性。杰克毫无悬念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也爱上了帮助他脱离困境的善良勇敢的纳美姑娘。在纳美姑娘的引导下,杰克建立了和动物之间的“缔结”,即人与自然形成了彼此信任、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他意识到了地球人的愚蠢和贪婪,但他已无法阻止利欲熏心的地球人。当纳美人的家园树在地球人的轰炸中轰然倒下,纳美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时,杰克彻底觉醒,决定抛弃地球人,成为纳美人中的一员,誓死捍卫家园。他带领着纳美人奋起抗争,在自然界生灵的帮助下终于将地球人驱逐出了潘多拉星球。电影情节并不复杂,一如导演卡梅隆以往的风格,简洁流畅地讲述故事。然而这种好莱坞套路式的剧情模式却激活了人类对于生存的思考。导演用这样一个和地球对立的世界来告诉我们,人类是时候需要审视人性,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主题深刻却并不流于说教,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纳美人身边,而将地球人视作了批判的对象。高超的叙述技巧让观众不至于在故事中迷失方向,而矛盾的重重设置使得观众的心牢牢地牵系在主角身上,产生情感共鸣,为之喜悲。最终所有矛盾的化解指向了价值观的本质差异,而这正是导演的诉求所在。

电影《阿凡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运用高科技技术制造了全新的叙事空间,用简洁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完整地表达出导演的想法。由此,出现了技术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的宗旨。

(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www.daowen.com)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是继《阿凡达》之后的又一部奇幻之作。电影由著名导演李安执导,改编自白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获得了2012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在内的四项奖项。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派的少年,在一次举家迁徙的航行途中遭遇暴风雨,全家人丧生,唯独留下了他和一只孟加拉虎幸存于小舟之上。人与虎同舟漂流227天,最终战胜了困境而幸存下来(图4-2-2)。

图4-2-2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李安花费了3年才拍摄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有着宗教信仰主题的电影,很多镜头都是现实世界所不具有的,对视觉艺术的要求也特别高,需要采用大量高水平的视觉特效技术,才能完美表现电影主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少年和老虎在海上漂流的所见所闻,对于这样相对简单的题材,李安导演赋予了引发探讨的丰富精神内涵。在少年派的漂流经历中,宗教、信仰、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罪恶感等关键词上升到了更为抽象和普遍的层面上,从而激发起对人类存在及信仰等哲学问题的思考。李安导演曾说:“少年派在海上与一只老虎的旅行,远离当时的社会,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是一次精神之旅,探讨了关于自我救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天空象征着上帝、天堂、死……那么,天空和水是这部影片最主要的视觉元素,用3D来表现它们。在这个旅程中水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

正如李安所言,对于这样的主题表现,高超绝妙的视觉技术是必备的。这部电影拥有强大的视觉特效团队,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影视特效和动画制作公司之一的Rhythm&Hues公司,其视觉总监比尔·威斯坦霍芬因其在电脑动画特效方面的才能而被称为“好莱坞魔法师”;还有曾为电影《哈利·波特》、《X战警》、《史前一万年》等影片制作特效的英国MPC公司,以及专注于现场特效服务的Legacy Effects特效工作室。因此影片的特效制作非常成功,成了该电影的最大看点。

影片中多处特效都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夜晚的海面就表现得非常唯美。夜光下的海水中浮游着发出荧光的微生物,如璀璨的星空一般神秘而深邃。而水中那些像水母一样的发光物照亮了整个海面,呈现出蓝色的色调。这时一条巨大的周身散发着绿光鲸鱼跃出海面,将周围又染成了和它一样的颜色。

最大的特技当然是派和老虎如何共处一舟。为了拍出真实的效果,导演在拍摄时动用了四只真老虎,这些老虎不是普通的动物园老虎,而是由法国动物训练大师大卫·费佛瑞提供的。在训练大师的帮助下,特效小组用了两年的时间观察老虎的动作和习性,全方位拍摄了老虎的各种镜头,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随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后期制作工作。老虎的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最为真实地得到还原。

纽约时报》曾对老虎角色的制作过程做出描述:“他们先从用来控制老虎基本动作的骨架开始,之后再添上肌肉、皮肤与毛发,光是毛发就有十几个艺术家在负责,专心处理皮毛上的光泽之类的细节……”

除了最为重要的老虎这一角色,电影中还有许多成群结队出现的动物形象,同样也体现出了特效团队非同一般的制作功底。例如,飞鱼和狐猿出现的场面非常壮观,令人印象深刻。特效人员事先到海洋馆或动物园,对现实中的飞鱼和狐猿进行了观察与拍摄。之后运用集样动画软件Massive,为飞鱼们设定了飞行路线,包括哪条鱼可以跃出水面以及其飞行时间、飞行角度等细节。毫无疑问,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视觉盛宴归功于先进的特效技术及特效人员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精神。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无限的表现空间,以往难以表现的主题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都得以完美展现。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这样一部只能诞生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奇幻巨作,主题与技术相生相存,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留给后人意味无穷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