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鸣堂技艺:消逝的声音记忆与文化印记

鸣堂技艺:消逝的声音记忆与文化印记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朗上口的“喊堂声”,是旧时食肆茶馆里抹不去的回响。一道道风格不同的菜肴,在堂倌灵巧的报菜名声中如花绽放。如今,随着餐厅越来越大,当年的堂倌变成了手拿菜谱的服务员,喊堂声也随之渐渐消逝,变成了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喊堂”声,更是老成都的声音里不会缺少的那一个,它似民歌,如小调,高亢、浑厚、朴实、悦耳。现在的他已是成都最后的堂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鸣堂技艺”的传承人。

鸣堂技艺:消逝的声音记忆与文化印记

堂倌也勿是容易做格,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做格,要具备一定格条件。首先一只喉咙要好,而且要喊得好听,要有艺术性,外加头脑要清爽,要眼快、手快、脚快,一个人要管八只台子,一面要招待客人入座,还要倒茶、划自来火、点着烟,然后介绍各种名点;此地喊下去,对面一只台子要算账、绞手巾、揩台子、喊会账;听见厨房里敲镬子声音,晓得里厢菜已经烧好哉,马上要从楼上奔下来到厨房里去搬点心。两只手要拿四笼小笼馒头、五客春卷、七碗面、两盘炒年糕,再加一只椒盐排骨,廿一级楼梯要七步跨到,手里拿格点心要一点都勿能打翻,侬吃得消哦?

——上海独角戏《各地堂倌叫喊》

堂倌迎宾。

朗朗上口的“喊堂声”,是旧时食肆茶馆里抹不去的回响。一道道风格不同的菜肴,在堂倌灵巧的报菜名声中如花绽放。如今,随着餐厅越来越大,当年的堂倌变成了手拿菜谱的服务员,喊堂声也随之渐渐消逝,变成了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在变迁,餐饮业在发展,喊堂技艺经历了辉煌与失落,又将走向何方

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街头从来都是慵懒而热闹的。藏匿在古树浓荫之中的,有斑驳的青砖黛瓦、幽深的老巷,还有穿透市井街道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www.daowen.com)

“喊堂”声,更是老成都的声音里不会缺少的那一个,它似民歌,如小调,高亢、浑厚、朴实、悦耳。这声音,路明章听了一辈子,也喊了一辈子。

最后的堂倌路明章。

路明章,生于1942年。1958年,当时要求“支援商业”,十几岁的他进入一家川菜馆,就在饭馆里做起“堂倌”,如今早已过古稀之年。现在的他已是成都最后的堂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鸣堂技艺”的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