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庄子名实辨:思想之探索

庄子名实辨:思想之探索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庄子将名家所开创的知识进行了“存在的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陈鼓应先生将庄子称为“中国古代的存在主义”者。语言逻辑的作用,应该是协助我们破除原先的分类壁障,认为人是人,鱼是鱼,两种不同的“名”,就属于两种不同的分类。庄子受名家影响,也承袭了名家的问题。名家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庄子说的却是大鹏鸟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庄子名实辨:思想之探索

可以说,庄子将名家所开创的知识进行了“存在的转化”。名家始终停留在语言、逻辑上,但“濠上之辩”标示得清清楚楚,庄子不停留在那里。对于他来说,那不是“本”,“请循其本”的话,就要回到生命、生活的实践上。我们是为自己而了解这些事,不是像名家那样,是为了去挑战别人,戏弄别人,和别人辩论

名家都是破,到处去戳语言的漏洞,拆解语言。但庄子从他们那里往前走,一方面,找出一种不信任语言,却还能用语言来表达生命经验的方式,那就是充满寓言故事、上下纵横的文字风格。另一方面,他让我们看到拆解了语言,跳过语言魔障,我们可以看到更鲜明的事实。

在这个意义上,陈鼓应先生将庄子称为“中国古代的存在主义”者。“存在先于本质”,借用名家的手法,庄子将种种本质上的规定扫除,带人往前到当存在就是存在,还没有那么多本质描述与规定的那种状态。那应该就是近似于在濠上直觉地感受、分享“鱼之乐”的经验吧!

濠上之乐,无法以逻辑推翻,那不在逻辑思考或讨论的范围。但那又不是完全与逻辑无关。语言逻辑的作用,应该是协助我们破除原先的分类壁障,认为人是人,鱼是鱼,两种不同的“名”,就属于两种不同的分类。理解了“名”的不可靠、不可信,我们就有机会直觉地体认人和鱼的共通之处,一种都属于“自然”、源自“自然”的相关性,在这里找到了感知“鱼之乐”的理由。(www.daowen.com)

庄子受名家影响,也承袭了名家的问题。他找出了一种策略来应付既有语言受到名家质疑、破坏后的困境。他的策略是不直接用语言来说道理,而是说故事,说寓言。绕个圈,从不同方向,不是用肯定、直接的方式,换以否定甚至是层层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名家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庄子说的却是大鹏鸟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创造了一个巨大无朋的尺度,从那个尺度对照去看极小的尺度,产生了接近“无限”的观念。在这点上,庄子要表达的,和惠施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基本上是一样的,但他让读者去“感受”而不是单纯“知道”。此外,感受无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人得以超脱有限的尺度分别,接受“齐物”的生命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