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地区:丰收农业文化,关中人长于稼穑

关中地区:丰收农业文化,关中人长于稼穑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诸多农业文化区域内,关中以其土肥水深、稼穑丰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关中人长于稼穑、善于农战,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定评。这里的“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是说关中人有他们祖先恪守农耕的良好习俗,即长于播种、善于耕地。几千年来,关中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安土重迁。由此可见,关中人长于稼穑,定都于关中的历代政府亦把务农视为国之根本。

关中地区:丰收农业文化,关中人长于稼穑

在诸多农业文化区域内,关中以其土肥水深、稼穑丰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即苏秉琦先生所谓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粟作农业区。

关中人长于稼穑、善于农战,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定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这里的“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是说关中人有他们祖先恪守农耕的良好习俗,即长于播种、善于耕地。(www.daowen.com)

这一传统流经千年而不衰,造就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几千年来,关中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安土重迁。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步入农业发展的恒定轨道,从统治阶层到普通民众无不认同奉行。《周易·象传》说:“不耕获,为富也。”周公旦也说:“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乃逸。”(《尚书·无逸》)战国中期,商鞅入秦辅助秦孝公变法,便把“尚农”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他三令五申要求保护农业、农民、农田,制止各种“不作而食”,由此形成了秦地“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上农》中说:“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秦王嬴政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与尚农政策有莫大的关系。至汉文帝刘恒,仍发布诏书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汉书·文帝纪二年》)。由此可见,关中人长于稼穑,定都于关中的历代政府亦把务农视为国之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