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房玄龄和杜如晦:隋唐史上罕见和谐相处的良相

房玄龄和杜如晦:隋唐史上罕见和谐相处的良相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房玄龄一样,杜如晦也算得上是唐太宗身边的老臣。但一个人的适时出现阻止了杜如晦的离去,那就是深得李世民信任的房玄龄。杜如晦每任一职,都会得到称职的赞誉,而且由于他决断自如,许多同僚都对他称赞有加。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房、杜二人同为宰相,却能相处和睦,互不嫉妒且无争斗之心,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少见。在处理国事的过程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取长补短,因此并称“房、杜”,被朝野上下称赞为良相。

房玄龄和杜如晦:隋唐史上罕见和谐相处的良相

所谓“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杜如晦是与房玄龄并称的贞观名相。

杜如晦,字克明,生于京兆杜陵。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杜皎和高祖杜徽都曾在北周为官,杜皎做过遂州刺史,杜徽则做过河内太守。而杜如晦的祖父杜果曾经官至隋朝的工部尚书父亲杜咤为隋朝的昌州长史。

隋炀帝大业年间,杜如晦正当青春年少,当时的礼部侍郎高孝基看他才思机敏,便将他补为滏阳县尉。杜如晦官至宰相之后,为了感谢高孝基的知人之明为他立了一道神碑。

和房玄龄一样,杜如晦也算得上是唐太宗身边的老臣。早在唐太宗做秦王率军攻打长安之时,杜如晦就来到了当时已经闻名天下李世民麾下。就在此时,高祖李渊发现了李世民不甘人下的野心,所以找了个机会将很多官员调离秦王府,以此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其中就包括杜如晦。

但一个人的适时出现阻止了杜如晦的离去,那就是深得李世民信任的房玄龄。房玄龄对杜如晦早有耳闻,他也非常欣赏杜如晦的才华。他对李世民说:“王府之中虽然才华出众的僚属众多,但都不足惜。只有这个杜如晦,聪明机智又识大体,是王佐之才。如果秦王您想经营天下,非留下此人不可。”于是李世民便上奏高祖皇帝,将杜如晦留在了秦王府,继续担任兵曹参军一职。

武德元年(618),杜如晦随李世民出征讨伐陇右的薛举,大胜而还。回到长安后,唐高祖论功行赏,李世民被封为陕东道大行台,杜如晦则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并受封为建平县男爵,赏赐食邑三百户。随后,杜如晦又跟随李世民参加过唐初的多次统一大战,如平刘武周、王世充等。杜如晦才思敏捷,又善决断,李世民有他在旁,可谓是如虎添翼。而杜如晦也就此成为秦王幕僚中最得意的干练之人,扬名四海。(www.daowen.com)

后来,由于秦王府和太子府的斗争,杜如晦被李建成和李元吉中伤,与房玄龄一起被逐出了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前夜,杜如晦冒着生命危险和房玄龄化妆道士,潜入秦王府,帮助李世民筹划大计,事成之后,被立为首功。

贞观二年(628),杜如晦改任吏部上书,总监东宫兵马事。第二年又被擢升为尚书右仆射,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宰相房玄龄同掌朝政,为太宗皇帝分忧解难。杜如晦每任一职,都会得到称职的赞誉,而且由于他决断自如,许多同僚都对他称赞有加。

杜如晦不仅文才和处事才能为人所称道,更加让人赞叹的是他和房玄龄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房、杜二人同为宰相,却能相处和睦,互不嫉妒且无争斗之心,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少见。

房、杜二人各有所长,房玄龄擅长出谋划策,而杜如晦却擅长判断大势做出决断,所谓“房谋杜断”之说就是这样得来的。在处理国事的过程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取长补短,因此并称“房、杜”,被朝野上下称赞为良相。正是有了房、杜二人的悉心辅佐,贞观之治才得以迅速实现。有臣子如此,也算得上是唐太宗的福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