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建筑的地方特色-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扬州建筑的地方特色-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扬州建筑遗产中,以传统民居建筑数量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其中“屏风墙”最为普遍,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砖雕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最突出的、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装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在雕刻手法上主要是高浮雕,辅之以浅浮雕、线刻和镂刻,具有精巧健劲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扬州砖雕的地方特色。

扬州建筑的地方特色-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历史上,扬州建筑就极富地方特色。(50) 唐代扬州富盛,呈现“园林多是宅”的景象,说明当时扬州人讲究居住品质,住宅园林化已是普遍现象。及至清代,扬州繁华至极,扬州本地建筑工匠技艺高超,建筑风格突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谈到扬、苏、杭三地建筑工匠时说道“烫样”,“苏、杭、扬人皆能为之”,而“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化,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工匠断断不能也”(51) 。陈从周《扬州园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扬州园林和住宅的专著。在该书总论中,陈先生论及扬州住宅,内容涉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平面布局、院落类型及大小、空间组织、建筑外观等诸多方面。他指出,“扬州位于我们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们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52) ,“扬州的建筑是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两者之间的一种介体”(53) ,“建筑手法,介于南北两地之间,以工整见长”(54) 。这些观点是对扬州建筑特色及地位的精准概括。

时至今日,扬州仍拥有丰厚的建筑遗产资源,仅在5.09平方公里的明清老城区,就积聚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传统街巷;城墙、城门遗址;园林、会馆;名宅、寺庙,以及为数可观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等。这些建筑遗产除了个别建筑物建于明代及明以前,基本都建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能够反映扬州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完整格局和整体风貌的重要内容。

在扬州建筑遗产中,以传统民居建筑数量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按其建筑布局方式来看,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中的天井院落类型,天井院落即为其空间组成的最基本单元。院落形式多样,其中“三间两厢”型是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最普遍的院落形式,可以单独成院,也可作为基本单元构成更大规模的院落组合。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正立面主要有“一字型”和“山尖型”两种,以“一字型”最为多见。这种立面形式,一方面便于立面在水平方向上长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持建筑外观在正立面上的整齐划一。

扬州老城区绝大多数的民居建筑屋顶均为硬山式屋顶。这种屋顶侧面山墙外观上部为等腰三角形,下部为长方形;构造上基本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为“山尖”“上身”“下碱”。“山尖”的变化,主要是将山墙做成封火墙的形式。

图14-3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

(马强摄)

所谓“封火墙”,即将硬山山墙高度上升超过屋面,火灾时起到防止火势蔓延的隔断作用。封火墙起源于徽州地区,因形如昂首奔跑的骏马,后又称“马头墙”。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封火墙,主要有“屏风墙”“观音兜”“云山式”“丁字式”等形式。其中“屏风墙”最为普遍,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扬州“屏风墙”与徽州地区“马头墙”相似,但造型更为稳重古朴,清水墙不加粉饰,如同观赏性极强的屏风,故名。屏风墙不仅能防火防盗,其外形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巧妙地装饰了山墙的立面效果。

门楼是汉族传统建筑构件之一。作为建筑的脸面,门楼成为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门楼形制多样,主要有牌坊式门楼、一字式门楼、匾墙式门楼等。牌坊式门楼,体量高大,顶部一般为硬山式屋顶,其下设仿木磨砖飞椽、檐椽、斗拱、额枋和匾墙,关键部位以精美砖雕装饰。湖南会馆门楼,为扬州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牌坊式门楼。一字型门楼,其平面呈“一”字形,即将门扉、门扇前移,与建筑檐墙相齐平,或略微退后。一字型门楼是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最常见的门楼形式。匾墙式门楼,因门楼上方正中有一磨砖匾墙,故名。匾墙式门楼颇具扬州地方特色,在大中型民居建筑中非常多见。

砖雕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最突出的、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装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多见于门楼、窗、福祠、砖额等。门楼砖雕内容丰富,雕工精美,是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的代表,最能体现砖雕艺术特色和人文特征。扬州砖雕题材多以人物、山水、花草、鸟禽、虫鱼、走兽为主,再加上一系列的几何纹样作为联系它们的纽带。这些题材大多寓意吉祥,往往以象征、谐音、用典等手法,表达人们对福、禄、寿、喜、财等的盼望,增加了建筑装饰的趣味性。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砖雕在雕刻手法上主要是高浮雕,辅之以浅浮雕、线刻和镂刻,具有精巧健劲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扬州砖雕的地方特色。

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墙体砌筑以乱砖清水墙最富地方特色。由规格不等的乱砖砌筑,墙砖厚薄不匀、大小不一,砖块之间填充碎砖块、泥巴。乱砖清水墙墙体厚实,结实牢固,且隔音、隔热、保暖效果都非常好。乱砖墙从另一角度看,则是扬州历史的见证。扬州迭经战火,每次战后复苏,普通市民所用只能是碎料、旧料,乱砖清水墙是不得已而为之。正是艰苦条件磨炼了历代扬州匠人的本领和才能。

近代以来,尽管扬州城市发展缓慢,但是也出现了迥异于传统建筑风格的新式建筑,这些新式建筑是扬州近代城市发展的见证。兹分类略述如下:

教堂建筑。现存教堂建于清晚及民国。主要有:天主教耶稣圣心堂,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徐凝门社区北河下街25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基督教礼拜堂,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教场社区萃园路2号,由美籍传教士毕尔士创建于1923年。旧称贤良街礼拜堂,属基督教浸礼会教派。

学校建筑。震旦中学,位于市区广陵路56号,占地面积1583平方米,底层建筑面积541平方米。1920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山宗机在扬州创设,开始称为圣约翰伯尔各满公学,后称“扬州震旦大学预科”,1931年改称“私立震旦大学附属扬州震旦中学”。现存房屋一栋,作军分区警备团办公楼。私立美汉中学,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内南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籍圣公会会长韩忭明创办于扬州左卫街。宣统二年(1910年)迁址便益门内。因美国海军大将美翰捐赠巨款,取名美翰中学。1912年改名美汉中学。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侵占扬州,曾将美汉中学作为关押英美俘虏的集中营。1949年与信成中学合并为群力中学。中学旧址现存两栋建筑,皆为二层小楼。扬州中学树人堂,位于淮海路13号扬州中学内,该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飞机形,前部分由门廊与翼楼组成,后部分为会堂。建筑形式并没有模仿西方样式或中国传统的任何一种风格。建筑造型简洁、现代,门窗依功能需要设置,样式简单。树人堂已经展现出一种现代建筑的形象。

医院建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南方基督教浸礼会在扬创办浸会医院(今苏北人民医院),尚存西南小楼及西北两幢小楼。扬州四大名医之一周凤书创办的同仁医院,是扬州较早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病的私人医院,位于市区北柳巷60号,存有西式二楼一栋。

西式洋楼。王柏龄“憩园”,位于市区淮海路159号,为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王柏龄系近代扬州名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盐商周扶九住宅,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新仓巷社区青莲巷19号,尚存两幢典雅幽静的西式独立小洋楼。

商业建筑。扬州传统商业建筑的一大特点是“连家店”,这种布局的特点是生活和商业活动联系比较紧密。著名的如位于引市街洪家大院2号的裕隆厚粮行,建于民国。房屋坐西朝东,前后三进,第一进为店面,实际上是扬州合院式民居与店面房相结合,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宅”型。扬州传统商业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串楼”形制的店铺面,一般为“前五架后七架”的串楼商铺,有时为了扩大营业面积,在串楼的天井上加带气楼的盖,如甘泉路40号的蒋记盐号内部空间就是如此,属于典型的“下店上宅”型制。商业建筑的另一重要类型是旅馆建筑。民国时期扬州出现了许多新式旅馆,多集中与福运门(今渡江路)附近和新胜街一带,如绿杨旅社、大陆旅社、惠中旅社等。其中绿杨旅社最为知名,建于清末民初。1929年重新开业,当时为“五开间三层大洋楼”,号称扬州的“国际饭店”。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邓颖超以及民国时期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等曾在此小住。该组建筑为中西合璧形式,砖砌砖柱,小歇山顶。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现存前后两进三层走马楼。

工业建筑。扬州近代工业不发达,工业建筑遗存有江苏省扬州蚕种场蚕育种大楼一幢;麦粉厂厂房保存较好,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砖木结构,立面带有西式风格。

(1)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第2301页。

(2) 鲍照:《芜城赋》,《鲍参军集注》,第13页。

(3)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古迹志一》,第924页。

(4) 《宋书》卷七十一《徐湛之传》,第1847页。

(5) 有关隋炀帝在扬州建立宫苑情况,散见于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古迹志一》、卷三十一《古迹志二》。

(6) 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郁贤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第6册,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0页。

(7) 《太平广记》卷十七《裴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7页。

(8)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9)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10)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11) 楼钥:《平山堂记》,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四,第67页。

(12)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古迹》,《扬州文库》第11册,第230页。

(13) 成廷珪:《居竹轩诗集》卷首,郜肃《序》、危素《序》,《四库全书》第1216册,第279页。

(14) 郑若镛:《遂初园记》,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一,第954页。

(15) “寤园”之名最早见于计成《园冶》一书。“寤园”还有“西园”“荣园”“汪园”“荣园”“闵园”等名。参见王建文、邓桂安等:《江苏省仪征市明末清初“寤园”“西园”“荣园”“汪园”“荣园”“闵园”考》,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6) 张岱撰,马兴荣点校:《陶庵梦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17) 《扬州画舫录》卷八《城西录》,第95页。

(18) 《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第10页。(www.daowen.com)

(19) 《芜城怀旧录》,第54页。

(20)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丛书集成初编》第1508册,第18页。

(21) 《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第22页。

(22) 《陶庵梦忆》卷五《于园》,第42页。

(23)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06页。

(24) 《石涛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25) 《石涛画语录》,第76页。

(26) 《梓翁说园》,第109页。

(27) 参见《扬州画舫录》卷十四《冈东录》,第177页。

(28) 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29) 陈从周:《梓翁说园》,第144页。

(30)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118页。

(31)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116页。

(32) 本段后三小节参考了赵阳、赵昌智:《从文化视角看瘦西湖的经过特色——瘦西湖文化研究之一》,《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15辑,2015年4月,第61—73页;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特点》,《扬州文化丛谈》,广陵书社2010年5月版,第12页。

(33) 汪沆:《红桥秋褉词,同闵莲峰、王载扬、齐次风作》(三首之二),《扬州历代诗词》第3册,第61页。

(34) 《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162页。

(35) 《陶渊明集》,第161页。

(36) 刘孝标:《广绝交论》,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2页。

(37) 谢灵运:《过始宁墅》,《文选》卷二十六,第376页。

(38) 王羲之:《答许询诗》,逯钦立辑校:《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96页。

(39) 《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页。

(40) 赵孟:《张詹事遂初亭》,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页。

(41) 元好问:《隐亭》,《元诗别裁集》,第4页。

(42) 杨万里:《雪后寻梅》,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58页。

(43) 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6页。

(44)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45)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5页。

(46) 梁章钜等撰,白化文、李如鸾点校:《楹联丛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1页。

(47) 《扬州览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48) 参阅曹阳:《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江泽民品评民族英雄史可法》,《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

(49) 刘凤诰:《扬州名园记》,《存悔斋记》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85册,第648页。

(50)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过伟敏、王筱倩著《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1) 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十二《营造》,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页。

(52)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97页。

(53)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97页。

(54) 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梓翁说园》,第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