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满洲—通古斯森林文化生活习俗:衣着、用品和兽葬

满洲—通古斯森林文化生活习俗:衣着、用品和兽葬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肃慎—满洲的食、住、行、用、药、武的生活习俗来看,它们集中地反映了满洲—通古斯森林文化的特色。在兽皮、鱼皮、鸟皮、树皮衣服中,多为兽皮缝制,妇女则穿着用兽皮围成的裙子。或为鱼皮缝制,穿鱼皮衣服。其生活用品,多为木制或鹿皮、鹿骨制,而不是牛羊制品[70]。其兽葬,是将死者之尸置于林中,任鸟兽噬食。

满洲—通古斯森林文化生活习俗:衣着、用品和兽葬

从肃慎—满洲的食、住、行、用、药、武的生活习俗来看,它们集中地反映了满洲—通古斯森林文化的特色。

饮食:上文已做介绍。

衣服:森林文化区域内的古人类所穿衣服,或用兽皮做,或用鱼皮做,或用鸟皮做,抑或用树皮做。在兽皮、鱼皮、鸟皮、树皮衣服中,多为兽皮缝制,妇女则穿着用兽皮围成的裙子。《尚书·禹贡》记载“岛夷皮服”[63]。王肃注云:“鸟夷,东北夷国名也”[64]。就是东夷之人,常以鸟兽之皮,制作衣服。这里提供了一条史据:一些东夷的森林居民,常穿兽皮制作的衣服。《山海经》记载:“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65]。或为鱼皮缝制,穿鱼皮衣服。穿鱼皮衣服的人,俗称其为“鱼皮鞑子”[66]。据《扈从东巡日录》记载:鱼皮衣,当地称“你哈苏厄图枯,海滨有鱼,名打不害,肉疏而皮厚,长数尺,每春涨,溯乌龙江而上,入山溪间,乌稽人取其肉为脯,裁其皮以衣,无冬夏袭焉,日光映之,五色若文锦”[67]。还有穿着树皮衣的记载,如《山海经》记载:“肃慎之国,在白氏北,有树名雒(或作雄)常,先入代帝,于此取之。”注云:“其俗无衣服,中国有圣帝代立者,则此木生皮可衣也”[68]。也就是说,肃慎人曾经以鞣制树皮做衣服。鞋,为靰鞡,用鹿皮或猪皮缝制,内楦靰鞡草。延续至后来,在乌苏里江地带的瓦尔喀、赫哲人,多依山傍水而居,近山者狩猎,近江者捕鱼,夏天穿树皮和鱼皮缝制的衣服[69]

这是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居民,在衣着方面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房屋:春夏多住撮罗(撮罗,汉语是尖的意思)子、斜人柱,用数根长木作支架,围以桦树皮,而成为简易住房。这就是《辽东志》所说的“桦皮为屋”。冬季则多半穴居或深穴居,以木为架,覆以树皮,再覆以土,以避风寒、遮雨雪。

行具:陆路用马匹、爬犁、小车,为木和皮制作;水路用船,用木做龙骨、用桦树皮黏合而成,也有独木舟

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如木椀(摩母罗)、木匙(差非)、木甑(服寺黑)、木樽(猛姑戳)、独木船(威护)、木烟囱(摩呼郎)、木爬犁(法喇)、木槽(护主)、木灯架(搽不虾喇)、木几(梭儿合得,可折叠)、木桶(石杭)、木斗(呼扭)、木盘、木碟、木勺、木盆、木铲、木盒、木叉、木筷等多为木制,也有动物骨和鱼皮、鱼骨制品。(www.daowen.com)

医药:多以动物和植物为药材,动物如鹿茸、熊胆、虎骨,植物如人参、五味子、黄芪等。

习俗:呼兰,汉语为烟囱;赛斐,汉语为羹匙;施函,汉语为水桶;罗丹,汉语为鹿蹄踠骨;周斐,汉语为桦皮房等。其生活用品,多为木制或鹿皮、鹿骨制,而不是牛羊制品[70]

武器:弓箭,以“楛矢石砮”最为悠久、最为著名。“楛矢”,是用当地产的楛木做箭杆,以当地产的青石做箭镞—“石砮”,既锋利,又坚硬。

谚语:民间谚语是文化的一个映现。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草原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诗歌映现。同样,“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农耕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而“砍伐大木,岂能骤折”“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则是森林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活的森林经验概括。

葬俗:女真的葬俗,有火葬、土葬、水葬、树葬、兽葬等方式[71]。其树葬,是“置其尸于大树,就其下宰马而食”[72]。还有将其尸置于大树的洞内。其兽葬,是将死者之尸置于林中,任鸟兽噬食。这种“树葬”和“兽葬”,显然区别于草原文化的葬俗,是森林文化所独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