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越地区的古代物质文化中,最为源远流长,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稻作与丝织。太湖地区是世界上丝织业的发源地,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已生产出精致的丝织品。但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就转移到中原,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丝织业竟默默无闻。唐宋以后,江南的丝织业才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逐渐成为中国丝织业的中心。与丝织业有点不同,吴越地区的稻作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居于领先地位,春秋战国时代仍居领先地位。
(1)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史前稻作文化遗存,基本上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以浙江的河姆渡和罗家角的年代为最早。
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七千年。
浙江桐乡罗家角 距今六、七千年。出土的稻谷比河姆渡的小,估计原千粒重约20—21克。
杭州水田畈 在属于良渚文化的第四层中发现炭化稻谷。
湖州钱山漾 发现成堆炭化稻谷和稻米。
上海青浦崧泽 发现稻谷颗料和稻叶残片以及稻米。
上海马桥 泥质残陶器有稻谷印痕。
江苏吴县草鞋山 草鞋山第十层距今六千年,属马家浜早期文化。
吴县东坊摇城遗址 古井中清理出数十粒稻谷。
江苏无锡仙蠡墩 在崧泽文化层发现成堆稻谷。
在吴锡锡山公园 在良渚文化层发现不少稻谷凝块。
南京庙山(遗址在长江北岸) 发现一件红色陶衣的器盖上面有明显的稻壳痕迹。距今约五千年。
南京小丹阳 发现水稻粒,距今约四五千年。(https://www.daowen.com)
安徽潜山薛家岗 发现稻壳。
安徽肥东大陈墩 发现大量的稻粒结块。
安徽固镇县濠城镇 于其新石器时代台形遗址的炭灰中发现烧焦的稻粒。
安徽含山大城墩 发现大量的碳化稻谷。
安海县白泉镇十字路遗址 在夹碳陶中有谷壳遗存,陶器器壁中还可以看到炭粒结晶。该遗址属河姆渡文化第三期。
宁波市郊妙山乡八字桥遗址 该遗址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三、四期,出有稻谷遗存。
据学者统计,我国历史文献上明确记栽有野生稻生长的资料主要有10条,其中8条位于长江下游及其附近,这一情况正好同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分布区域相合。因为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成的。野生稻丰富的地方,其自然条件必定适宜于水稻的人工栽培。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河姆渡与罗家角是亚洲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之一。
(2)商周时期
在中原进入夏代以后,长江下游却出现了暂时的文化低潮,这时期出土的遗物很少。由于吴越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失载,当时两国农业经济的具体情况,后人也无法知晓。但吴越乃水乡之地,其谷宜稻,吴越两国早期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应该是水稻。
《越绝书》记述吴越争霸事,经常提到“农桑”的“蓄积”问题。大夫文种分析吴国的有利条件时,首先肯定“吴甚富而财有余”。所谓“富”“余”首先指粮食充足。所以文种献策于越王勾践,“请籴入吴”。《越绝书》把越灭吴的历史写在以“请籴”为题的卷内。可见,粮食在吴越争霸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向吴国“请籴”粮食之事说“吴王乃与越粟万石”。二年后,越国“粟稔”,还于吴。吴越借还粮食,动辄就是“万石”,可见产量相当可观,非大面积种植不可。
吴越青铜农具种类、数量繁多。这些青铜农具主要用于被“命为上种”的水稻栽培。仅绍兴出土的越国青铜农耕具,就有“推割器”、“锄”、“铲形器”、“(镢)”、“镰”五种。铁制农具有“锄、
、镰,器形和铜制完全相同。这些农具也见于吴越的其它地区。这些金属农具中,最富有吴越文化特色的是锯镰。
锯镰是半月形的收割工具,刃部刻有紧密平行的锯齿,与今天江南地区割稻的镰刀基本相似。据学者统计,见于著录与收藏的传世品有14件,建国后发现并公开报道的有55件,合计69件。这些锯镰的年代约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之间,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共出土49件,几占90%。青铜锯镰的中心分布区与中国水稻的发源地隔数千年而重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一直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中心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