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世纪影像:视角裂缝的影像生成机制》

《世纪影像:视角裂缝的影像生成机制》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视角并置产生张力的地方可以称为“视角的裂缝”。在这个对话里,观众可以感受到艾德林的视角和海蒂的视角之间的裂缝。虽然不能简单认定海蒂的说法是全部的真相,但至少通过对艾德林视角的平衡,观众得以看到艾德林欺骗自己的一面。这种自我欺骗一直存在于艾德林和海蒂的视角裂缝之中。根据对《女收藏家》的分析,视角的裂缝是影像意义生成的一种机制。

《世纪影像:视角裂缝的影像生成机制》

或许有研究者认为在本文所举的例子中视角的裂缝不依赖于影像本身。在讨论《女收藏家》时,本文所使用的独白和对话就包含语言文字。即使视角的裂缝是意义生成机制,它似乎也不是影像的意义生成机制,而是语言文字的意义生成机制。因此,本文的讨论似乎仍然陷入影像意义生成的转述困境。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回应如下。首先,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综合性使得我们的分析不宜将语言文字孤立出来。语言文字可以是影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分析的对象包含语言就认为生成的意义不属于影像。其实,语言文字对意义的控制更多体现在某个视角内部,一旦视角并置产生裂缝,语言文字不一定能保持对意义的控制。在影像的视角中包含语言,也包含画面和声音。只要在分析中没有单纯依赖语言文字去推演意义,本文就没有把语言文字的意思判定为《女收藏家》作为影像生成的意义。

其次,视角的裂缝保证了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的意思取代对影像的整体分析,因为我们所得到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影像中的视角裂缝即使在包含语言的情况下,也不是采取直接陈述的方式生成意义,而是通过两个不同视角的并置生成意义。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运用剧情的“拼贴和重组”,“切断”线性的叙事链条,“割裂”空间、光与声音,从而呈现了人物关系的“闭塞”与“隔膜”,生成了人物的孤独感[45]这部电影在实验性探索中生成的意义不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得来的,而是在影像呈现的视角裂缝中启发给观众的,因而也给了观众更大的解释空间。虽然这部电影“如同诗的语言一样晦涩难懂”,却给了导演自由以表达“自己追寻的东西”[46]。(www.daowen.com)

最后,影像生成的意义不一定为导演本人所了解和掌控,不全是事先通过思虑设计或者通过语言规划的,也有可能是在实际拍摄中发现或者直觉感知的。意义不都是先于影像存在的,而可能在艺术实践中被挖掘出来。我们倾向于使用语言分析现成的影像,在对影像意义的讨论里,似乎所有的意义都是现成的并且从语言中得来。但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生成的过程。最终的意义形态体现了艺术的自由,不是剧本里的语言文字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