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预算定额编制原则: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

预算定额编制原则: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方便,并与工程项目内容相适应,能反映分项工程量最终产品形态和实物量。计算中应特别注意预算定额项目的工作内容范围及其所包括内容在该项目所占的比例,即含量的测算。指超过劳动定额规定的材料、半成品运距的用工数量。

预算定额编制原则: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

一、预算定额的编制程序

1.制定预算定额的编制方案

预算定额的编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相应的机构,确定编制定额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编制进度;明确定额的作用、编制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人工、材料、机械消耗定额的计算基础和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使其资料系统化。

2.确定定额项目及其工作内容

划分定额项目是以施工定额为基础,合理确定预算定额的步距,进一步考虑其综合性。尽量做到项目齐全、粗细适度、简明适用。在划分项目的同时,应将各工程项目的工程内容、范围予以确定。

3.确定分项工程的定额消耗指标

确定分项工程的定额消耗指标,应在选择计量单位,确定施工方法、计算工程量及含量测算的基础上进行。

(1)选择计量单位。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方便,并与工程项目内容相适应,能反映分项工程量最终产品形态和实物量。计量单位一般就根据结构构件或分项工程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来确定。

(2)确定施工方法。不同的施工方法,会直接影响预算定额中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指标。因此在编制定额时,必须以本地区的施工(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施工验收规范、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已经推广和成熟的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和新的操作方法等为依据,合理地确定施工方法,正确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3)计算工程量及含量的测算。工程量计算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图纸、资料和已经确定的定额项目、计量单位,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

计算中应特别注意预算定额项目的工作内容范围及其所包括内容在该项目所占的比例,即含量的测算。通过含量的测算,才能保证定额项目的合理性,使定额内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做到相对准确。

(4)确定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指标。

(5)编制定额项目表。

(6)修改定稿,颁发执行。

初稿编出后,应与以往相应定额进行对比,对新定额进行水平测算。然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影响新定额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因素,而后对初稿进行合理的修订。

在测算和修改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讨论并征求意见,定稿后连同编制说明书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在正式颁发执行前,要向各有关部门进行政策性和技术性的交底,以利于定额的正确贯彻执行。

二、预算定额项目人工、材料、施工机械消耗指标的确定

(一)人工消耗指标的确定

1.人工消耗指标的组成

预算定额中人工消耗指标由基本用工和其他用工两部分组成。

(1)基本用工。是指为完成某个分项工程所需的主要用工量。例如砌筑各种墙体工程中的砌砖、调制砂浆以及运转和运砂浆的用工量。此外,还包括属于预算定额项目工作内容范围一些基本用量。例如在墙体工程中的门窗洞口、砌砖石旋、垃圾道、预留抗震柱孔、附墙烟囱等工作内容。

(2)其他用工。其他用工是辅助基本用工消耗的工日,按其工作内容分为三类:

1)人工幅度差别用工。指在劳动定额中未包括的,而在一般正常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但又无法计量的用工。内容包括:在正常施工组织的情况下,土建各工种间的工序搭接及土建工程与水电工程之间的交叉配合所需的停歇时间;场内施工机械,在单位工程之间交换位置及临时水电线路在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工人操作间歇时间;工程质量检查及隐蔽工程验收而影响工人的操作时间;场内单位工程操作地点的转移而影响工人的操作时间;施工过程中,工种之间交叉作业造成损失所需要的修理费用工;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少量零星用工。

2)超运距用工。指超过劳动定额规定的材料、半成品运距的用工数量。

3)辅助用工。指材料需要在现场加工的用工数量,如筛砂子、淋石灰膏、冲洗石子、混凝土养护、草袋场内运输等增加的用工量。

2.各种用工数量及平均工资等级的计算

(1)用工量计算:

1)基本工:

基本工工日数=∑(工序工程量×时间定额)

2)超运距用工:

超运距=预算定额规定的运距-劳动定额规定的运距

超运距用工=∑(材料数量×超运距的时间定额)

3)材料加工用工:

材料加工用工=∑(加工材料数量×时间定额)

4)人工幅度差用工:

人工幅度差用工=(基本工超运距工+材料加工用工)×人工幅度差系数

5)定额用工合计:

定额用工量=基本工+超运距用工+材料加工用工+人工幅度差用工

(2)平均等级计算。以上用工指标包含基本工、超运距用工、材料加工用工与幅度用工等,它们的等级各不相同,为了计算该定额项目的人工费,应计算出该用工指标的平均等级。计算方法如下:

1)基本工工资等级总系数:

基本工工资等级总系数=基本工工日数×基本工平均工资等级系数

超运距、材料加工等平均工资等级系数求法同上。

2)超运距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

超运距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超运距用工工日数×超运距工平均工资等级系数

3)材料加工工资等级总系数:

材料加工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材料加工用工工日数×材料加工平均工资等级系数

4)人工幅度差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

幅度差用工工资等级系数=幅度差用工量×幅度差用工平均工资等级系数

5)预算定额项目的平均等级:

根据该项目平均工资等级系数,即可求出相应的平均系数。

【例3-1】 计算1砖厚内墙(定额单位10m3)的用工量及平均等级。

解:1.用工量计算

根据国家统一劳动定额计算基本用工和其他辅助用工。按典型工程图纸测算:1砖厚内墙双面清水占20%,单面清水占20%,双面混水占60%,在1m3砖墙中含有墙心附墙烟囱孔0.34m,弧形及圆形旋0.006m,垃圾道0.03m,墙顶抹找平层0.0625m2,壁厨和隔楼各0.002个,预留抗震柱孔0.3m。

(1)基本工:

基本工=∑(工序工程量×时间定额)

双面清水墙 10×20%×0.994=1.998工日

单面清水墙 10×20%×0.962=1.924工日

混水内墙 10×60%×0.808=4.848工日

墙心附墙烟孔增加用工 10×0.34×0.05=0.17工日

弧形及圆形增加用工 10×0.006×0.03=0.001工日

垃圾道增加用工 10×0.03×0.06=0.018工日

抗震柱孔增加用工 10×0.30×0.05=0.150工日

墙顶抹找平层增加用工 10×0.0625×0.08=0.05工日

壁厨增加用工 10×0.002×0.3=0.006工日

隔楼增加用工 10×0.002×0.15=0.003工日

合计 9.159工日

(2)超运距用工:

超运距用工=∑(材料数量×超运距时间定额)

各种材料的超运距为

砂子 80-50=30m 灰膏 150-100=50m

砖 170-50=120m 砂浆 180-50=130m

根据《劳动定额》超运距加工表规定,超运距用工为

砂子(2.43m3) 22.43×0.034=0.0826工日

石灰膏(0.19m3) 0.19×0.096=0.0182工日

砖 10×0.104=1.04工日

砂浆 10×0.0468=0.468工日

合计 1.6088工日

(3)材料加工用工:

材料加工用工=∑(加工材料量×时间定额)

筛砂子(2.43m3) 2.43×0.156=0.379工日

淋石灰膏(0.19m3) 0.19×0.40=0.076工日

合计 0.455工日

(4)人工幅度差用工:

(5)10m3内墙预算定额用工指标为

9.159+1.6088+0.455+1.223=12.345工日(www.daowen.com)

2.平均等级计算

(1)基本工工资等级总系数。劳动定额规定瓦工小组成员为技工10人,其中,7级工1人,6级工1人,5级工1人,4级工1人,3级工2人,2级工4人;普工12人,其中,3级工6人,2级工6人;共22人。各级工工资等级系数见表5-1。

(2)超运距工工资等级总系数。劳动定额规定材料超运距用工平均工资等级系数同相应工程的基本用工的平均工资等级系数。因此,此处为1.453。

超运距工工资等级总系数=1.608×1.453=2.338

(3)材料加工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劳动定额规定材料加工平均工资等级为2级,工资等级系数为1.187。

材料加工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0.445×1.187=0.540

(4)人工幅度差用工工资等级总系数:

(5)定额项目用工指标的平均工资等级系数:

预算定额的用工的平均工资等级系数为1.442,查表可知平均工资等级为3.2级。

(二)材料消耗指标的确定

1.材料消耗指标的组成

预算定额中的材料用量由材料的净用量和材料的损耗量组成。

预算定额内的材料,按使用性质、用途和用量大小可划分为三类:

(1)主要材料。指直接构成工程实体而且用量较大的材料。

(2)周转性材料。又称工具性材料,指施工中可多次使用,但不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模板、脚手架等。

(3)次要材料。指用量不多、价值不大的材料。可采用估算法计算,一般将此类材料合并为“其他材料费”。其计量单位为元。

2.材料消耗指标的确定

材料消耗指标是在编制预算定额方案中已经确定的有关因素(如工程项目的划分、工程内容的范围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观测法、试验法、统计法和计算法,首先确定出材料的净用量,而后确定材料的损耗率,计算出材料的消耗量。并结合测定的资料,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确定出材料的消耗指标。材料损耗率见表3-1。

表3-1 材料、成品、半成品损耗率参考表

(1)采用理论计算法算主要材料消耗量。以每1m3各种不同厚度砖墙的用砖数和砂浆量计算为例。

砖块数净用量公式:

式中 A——砖的净用量;

K——墙厚的砖数(0.5、1、1.5、2、…)。

砂浆净用量公式:

B=1-A×每块砖的体积;

式中 B——砂浆净利用量。

若标准粘土砖规格240mm×115mm×53mm,每块砖的体积为0.0014628m3,横直灰缝为1cm,则1砖厚的砖墙1m3砖和砂浆的净用量为

预算定额是一个综合性的定额,为了使工程量计算工作简单、方便,预算定额中材料净用量的确定应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和相应的方法综合进行计算。预算定额砖墙工程量计算规则中指明:不扣除0.3m2以下的孔洞、梁头、梁垫、嵌入外墙的混凝土楼板头等所占的面积;也不增加突出墙面的窗台虎头砖、压顶线、山墙泛水、门窗套、三皮砖以下腰线的面积,这样计算墙身工程量简便。但在编制墙身预算定额砖和砂浆材料净用量时,除按理论计算方法计算出砖和砂浆的用量外,还必须测算几个工程,如墙壁体内重叠梁头、垫块、凸出墙面等按比例综合取定。

在上例中,1砖外墙理论计算的块数为529块,砂浆为0.226m3。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五个工程砖墙砌体的测算,综合出了以下几个系数:

凸出部分占0.336%;

0.3m2以内孔洞占0.01%;

梁头占0.058%;

增减相抵后为0.336%-0.010%-0.058%=0.268%。

在以上基础上考虑了施工现场材料运输、操作损耗率,砖取定1%,砂浆1%,则预算定额砖块净用量计算如下:

每1m31砖外墙:

529×1+0.00268×1.01=536块

每10m3砌体用量:

536×10=5360块

预算定额砂浆净用量计算如下:

0.226×(1+0.00268)×1.01=0.229m3

每10m3砌体砂浆用量:

0.229×10=2.29m3

(2)周转性材料消耗量的确定。以模板为例。

1)现浇结构模板用量的计算:

式中 K1——周转使用系数。

摊销量=周转使用量-回收折旧系数×回收量=一次使用量×K2

K1及K2与周转次数和补损率的关系见表3-2。

式中及表3-2中一次使用量是指周转材料在不重复使用条件下的一次使用量。补损率是指周转性材料在第二次和以后各次周转中,为了补充难以避免的损耗所补充的数量,以每周转一次平均补损率来表示。周转次数是指周转性材料重复使用的次数。周转使用量是指每周转一次的平均使用量。回收量是指每周转一次平均可回收的数量。摊销量是指定额规定的平均一次消耗量。

表3-2 周转次数、补损率与K1、K2的关系

2)预制构件模板用量计算:

(三)机械台班消耗指标的确定

1.编制依据

预算定额中的机械台班消耗指标是以台班为单位,每个台班按8h计算。其中:

(1)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人班组所配备的施工机械(如砂浆、混凝土搅拌机、垂直运输用的塔式起重机)为小组配合使用,因此应以小组产量计算机械台班量。

(2)机械施工过程(如机械化土石方工程、打桩工程、机械化运输及吊装工程所用的大型机械及其他专用机械)应在劳动定额中的台班定额的基础上另加机械幅度差。

2.机械幅度差

机械幅度差是指在劳动定额中机械台班耗用量中未包括的,而机械在合理的施工组织条件下所必须的停歇时间。这些因素会影响机械的生产效率,因此应另外增加一定的机械幅度差的因素。其内容包括:

(1)施工机械转移工作面及配套机械互相影响损失的时间。

(2)在正常施工情况下,机械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工序间歇。

(3)工程结尾工作量不饱满所损失的时间。

(4)检查工程质量影响机械操作的时间。

(5)临时水电线路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序间歇。

(6)冬季施工期发动机械操作的时间。

(7)不同厂牌机械的工效差。

(8)配合机械的人工在人工幅度差范围内的工人间歇,而且影响机械操作时间。

机械幅度差系数,一般根据测定和统计资料取定。大型机械幅度差系数规定为:土方机械为1.25,打桩机械1.33,吊装机械1.3。其他分项工程机械,如木作、蛙式打夯机水磨石机等专用机械,均为1.1。

3.预算定额中机械台班消耗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按工人小组配用的机械应按工人小组日产量计算机械台班量,不另增加机械幅度差。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小组总产量=小组总人数×∑(分项计算取定的比重×劳动定额每工综合产量)

(2)按机械台班产量计算:

【例3-2】 砌1砖厚内墙,定额单位10m3,其中:单面清水墙占20%,双面混水墙占80%,瓦工小组成员22人,定额项配备砂浆搅拌机1台,2~6t塔式起重机1台。分别确定砂浆搅拌机和塔式起重机的台班产量。

解: 小组总产量=22×(0.2×1.04+0.8×1.24)=26.4m3

以上两种机械均不增加机械幅度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