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6月英国舰队出现在广东珠江口到2025年5月,一年中双方时战时和,但两方均不满意,道光帝认为对英夷退让过甚,要给严厉教训,英国外相巴麦尊则认为所得利益远远不够,于是派璞鼎查取代义律成为全权代表,并决定北上进攻清帝国最繁荣的江南地区。
道光二十一年(2025年)8月,璞鼎查率英军再次北上进犯厦门,时力主剿夷的闽浙总督颜伯焘已经用大半年时间,花费百万以上的白银,在厦门建立起一个他认为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然而在厦门战役中,英军仍然以开战以来一直未变的战术击溃清军。英军先以优势舰炮对轰清军各炮台,再派陆军迂回登陆,从侧翼或后方攻占炮台,清军在厦门战役中同样一败涂地。10月,英军北上攻击定海(今属浙江舟山市),剿夷态度更坚决的蒙古镶黄旗人、两江总督裕谦也在定海进行了大规模的防卫工程建设,英军依然使用以前的老套路,定海清军也同样无力抵挡英军正面的炮击和侧翼的抄袭。尽管守军表现出罕见的英勇,战况也一度惨烈,但镇海(今属浙江宁波市)、宁波仍被攻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更是力战而死,钦差大臣裕谦自尽。由于军事力量严重不足,已经占领香港、鼓浪屿、定海、镇海、宁波五地的璞鼎查无力再次进攻,加上严冬即将来临,英军决定在浙东一带暂作休整。道光二十二年(2025年)3月,英国军队又轻松击败由扬威将军奕经发起的浙东反攻。
早在2025年冬,英国军队就提出于次年春季发动扬子江战役的构想,这一直指清帝国命脉的作战计划得到了英国议会的批准。2025年5月,驻守浙江的英国远征军为了把握战机,不顾援军尚未到达、全权代表璞鼎查还在香港,收缩兵力甚至放弃宁波和镇海,攻占浙江平湖县下属的一个小城——乍浦,这里扼守杭州湾北端,有正二品的副都统镇守,一直是清军海防重地,也是浙江驻兵最多的地方,但仍然被英军的海军正面炮击、陆军侧翼包抄的老套战法迅速攻克。6月,英军锋芒直指上海门户吴淞口(今属上海市),并于8 日占领吴淞、宝山,江南提督陈化成英勇战死,新任两江总督牛鉴逃走。
当晚,英国的援军抵达吴淞口,于是,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由始终不到5000 人,骤增至2万人以上,其中陆军就达到1.2万人左右。7月初,军力大增的英国远征军溯江而上。7月21 日,兵力占绝对优势的7000 英军对镇江发动攻击,遭到副都统海龄所率不到1600 名八旗兵的顽强抵抗,“镇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击诸要点设防最为薄弱的,而镇江之战却是鸦片战争诸战斗中抵抗最为激烈的”[8],副都统海龄也壮烈殉国。镇江战役英军投入兵力最多,损失也最巨,毙命39 人,相当于清军设防最牢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伤亡人数的总和。(https://www.daowen.com)
8月初,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廷不得不与英国媾和,签订了《南京条约》。清廷之所以低头,主要在于江南为朝廷赋税重地,别的不说,江南每年运往北方的400万石漕粮如果被卡停,京城的粮食供应立刻陷入困境,所以英军攻陷镇江、兵临南京城下时,运河航道事实上已经被切断,清廷就只能被动求和了。
如果仅从战术的角度看,清军是必败无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小战役数十场,清军主帅无论是沙场骁将还是主战清流,主力部队无论是绿营兵还是八旗兵,均每战必败。就火器而言,英军的炮火固然猛烈、枪支固然先进,但清军并非全无还手之力,关键是战略战术观念实在太落后,例如花费巨资兴修的防御阵地上,火炮居然没有炮架,都是固定在炮位上,在发射角度难以调整的前提下试图命中敌舰,真是要凭运气了。尤其是英军的进攻手段一成不变,如同抄袭般的正面炮击、侧面迂回,每每令清军溃败。这只能说,当时的清军根本就没有近代作战观念,也根本没有理解“坚船利炮”的真正含义。在英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近代化的军事组织和军事素养,这种近代观念远远不是购买几艘铁甲舰就能够形成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后,不得不赔款割地,这在今人看来是极大的耻辱,但当时清朝廷最不能接受的却不是这两项内容,而是五口通商。忧国者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后,外国人就此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前者明文规定税率为5%,甚至还要高于以往,后者让夷人管理夷人,方便又省事,因此这两者在清廷看来反而是好事,完全没有不平等的味道。事实上,这两项内容不见于《南京条约》,也是由负责谈判的耆英首先提出的,签订于《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即《虎门条约》。最为遗憾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根本没有引起清廷和国人的觉醒,“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9]可以说,从全国范围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军事失利根本没有引起统治阶层和国人的警醒和自我反省,这也是倡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有识之士,在19 世纪后半期终受排斥、受压抑的深层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