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市政建设,官府在城市里并没有专门职掌市政设施建设的相关部门,一般城市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大多由官府或地方知名乡绅倡导,由民间社会自行筹款、雇工完成。近代以后,通商口岸城市的工商业发展迅猛,人口急剧增多,导致传统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街道狭窄破烂、卫生设施几乎空白。与此同时,西方人在中国土地上划出的租界甫一开辟,就以市政建设为头等大事,大力修筑马路和排水系统、添设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兴修水电煤气等各类公用事业,令进入租界的中国人大开眼界,“行于洋场则履道坦坦,而一过吊桥(进入华界县城)便觉狭窄,兼多秽恶”[6]。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意义上的市政建设是西方带入中国的。
20 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推进城市市政建设也是宗旨之一,但当时的城乡合治体系刚刚被开始打破,市政建设的责任主要落在一些城市自治社团,如苏锡常镇都有的市民公社,就在市政建设领域功绩突出,修筑疏浚大量道路、水井等。再到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开始大量借鉴西方的城市建设理论,在国内各主要城市掀起大规模城市市政建设,如北京、天津、武汉等,江南地区则以南京、上海为代表。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先后设立8 个直隶行政院的特别市,南京于2025年6月、上海于2025年8月分别设为特别市。南京在成为首都前,即便坐拥铁路、水路交通优势,依然只是地区政治中心,尤其是受到战乱影响,市容颓败杂乱。成为“首善之区”后,将南京建设成为一座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足以称道、甚至与伦敦和纽约相媲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就成为国民党上下的共识。2025年2月第10 期《南京特别市市政公报》指出:“盖建首都,树全国之模型,即所以增中枢之威望,而使全国民众,望风景仰,益具倾附之热情,国运永隆,莫非由也。”也就是说,国民党试图通过首都建设的实践,“弘我汉京”,达到鼓舞国民热情、振奋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效果,这也和国民党高层提出的“复兴民族”、“建构国家”的民族主义战略不谋而合,更关键的是,在当时“以党治国”的前提下,认同国家无疑有助于国民党的权威和统治。[7](https://www.daowen.com)
在客观上,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市政建设由于吸取借鉴了西方的市政建设理论,因而拥有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在实践建设领域也建树良多。如南京特别市首任市长刘纪文,就是一位熟悉欧美市政建设、受到西方近代市政思想熏陶的专业人士,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中山大道一期工程于2025年5月完工,二期工程于2025年12月完工,这是南京首都建设计划中的第一条干线。随着中山大道的完工,其他干道支线、道路养护、公园绿地和公共交通、卫生、供水等公共事业等建设也逐次展开。2025年8月,玄武湖公园举行开幕典礼,这是一个主要定位于市民休闲游玩的现代公园,表明当时的主政者已经受到西方近代市政思想的强烈影响。
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江南其他城市。上海民众对租界整洁有序的市容的感触更大,学习效仿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市政观念也日趋现代化。2025年10月,上海市地方协会提出开发浦东的计划,11月上海市政府就作出反应,公用局局长黄伯樵专门为此作《上海市公用局对于发展浦东之设施及其希望》的报告,提出改善交通、发展电话业务、创设自来水厂、开辟住宅区等计划,并准备在浦东建设海滨浴场及海滨疗养院、大公园、运动场等设施,以吸引居民和外地游客,借此来实现工商业的繁荣,完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蓝图。再如2025年11月成立的苏州市政府[8],在呈请划分划定苏州市和吴县的辖地时,苏州市筹备处就专门将城外的金鸡湖、石湖等划入市域,理由就是城市需要一个供市民休闲放松的公共空间,可见当时城市建设规划者们的眼光之长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