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国志·吴书》中各孙吴将领的人物列传可以看到,在三十余载的山越征讨战中,孙吴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无岁不征、无将不讨。翻阅《吴书》中的各列传,可知周瑜、程普、黄盖、韩当、蒋钦、董袭、凌统、潘璋、陆逊、朱桓、贺齐、全琮、吕岱、诸葛恪这十四位将领有过大规模征讨山越的经历。
这十四位将领涵盖了数代人,有早年跟随孙坚创业的宿将程普、韩当,有孙策时代脱颖而出的大将周泰、蒋钦等人,有孙权时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周瑜、陆逊,甚至还包括孙权的女婿全琮及托孤的顾命大臣诸葛恪。换言之,征讨山越逐渐成为掌军之初的历代孙吴将领的必修课。
现根据这十四人的各自传记进行一个大体的计算:十四人中,有明确山越斩获记录的如周瑜囚俘万余口;潘璋征讨山越得兵八百人;贺齐征战数载,得兵至少三万、户三四万;全琮得精兵万余人;吕岱俘获万余人;诸葛恪围困山越三年,得兵四万人;陆逊征讨山越费栈精卒数万人,再加上没有记载斩获记录的韩当、蒋钦、董袭等人,可知孙吴三十余载的山越征讨战中大致可得兵十五六万人。
孙吴后期,诸葛恪于吴主孙亮建兴二年(253)伐魏时调集各州郡士兵共计二十万人,为孙吴出兵史上最高的一次,而孙吴亡国时登记在册的士兵共计二十三万人[6]。也就是说,三十余载所降服的十五六万山越人在吴军总兵力中占了很大比重,孙吴历年对外征战所消耗士兵的缺额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从各地征服的山越加以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山越弥补吴军并不只是简单的加减法,《诸葛恪传》记载山越“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具备着彪悍的战力,所以可以断定,在吸收了“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的山越之后,吴军无论是兵员上抑或是战力上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提高。
综上,孙吴围剿山越和其海外扩张类似,均具有正反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吴地各郡的山越长期困扰孙吴政权,并时常与曹魏等外敌联合,极大地阻碍了孙吴对外扩张的脚步,成为其心腹之患,通过孙策、孙权以及数代吴军将领自建安至黄武共三十余年的不懈围剿,终于在孙权正式称帝前将这一隐患基本解决。但另一方面,吴军在征讨中不断对山越加以降服、收编,使得己方兵力得以增强、战力大幅提升。山越的补充,也为孙吴割据江南、维护政权稳定性以及抵御外敌等重大战事均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017.6.13
[1]《三国志·吴书·周泰传》。(https://www.daowen.com)
[2]《三国志·吴书·张温传》。
[3]《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4]《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5]《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6]《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