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三年时间的整顿,我们恢复和发扬了木雕厂的优良传统,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指引下,全厂干部满怀革命豪情,跨入了伟大的八十年代,进入了开创木雕工艺新局面的革新时期。
东阳木雕厂的年轻一代有志气、有能力,在老干部、老工人的“传、帮、带”下,敢于大胆地开创木雕事业的新天地。随着国家对外贸易的日益开放,外商客户及报社记者的亲临指导,东阳木雕之花愈开愈艳,格外引人瞩目。一九八〇年,我厂首先承接新加坡董宫酒家及日本客商二家的业务。董宫酒家的二十四幅巨型壁饰宏伟壮观,十二米长的条幅、一点二米的宽度,排列总长有三百多米,重达三十多吨。二十四幅壁饰的题材取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人物众多、情节生动、内容丰富,构思缜密、造型优美、雕工精巧。这个繁重的设计任务,是我厂的技术新秀陆光正、冯文土、葛良民、马良勇、徐土龙、吴洪潮、方可成、陈加友、韦彦鹏、楼卫东等几十位同志承担,在广大职工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下,圆满完成的。这项工艺,充分体现了东阳木雕的特色和传统风格,显示了20世纪八十年代木雕艺人的新水平。这一年,还完成了日本客户六十多万产值的精雕宗教工艺品,为国家取得了可观的外汇。北京钓鱼台、上海宾馆、杭州望湖宾馆等单位的建筑装饰和家具陈设,都凝结着我厂职工的辛勤劳动,富有民族特色和刚健新颖的格调,受到有关单位的欢迎和称道。
一九八一年六月,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专程来东阳拍摄专题彩色纪录片《东阳木雕》,该片艺术指导由我厂工艺美术家、第五届人大代表楼水明及高徒陆光正担任,由东方涛、黄纪任导演,王国潘任摄影。东阳木雕继一九六一年之后,第二次登上银幕。
东阳木雕的品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发展到六大类,三千六百多个品种。东阳木雕的出国,从十九世纪初仿古樟木箱开始,已有半个多世纪。樟木箱的生产,通过不断的设计和创作,在原有简单品种的基础上,已增加到如今的三百多种,类别各异,美观实用。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百鸟朝凤”樟木箱,盛销不衰,长期受到客户的好评,供不应求。一九八二年五月,全国樟木箱质量评比为第一名,获得了国务院轻工部颁发的“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此外,插屏《桃园结义》《三星图》被评为优秀产品;《三英战吕布》《木兰从军》《刘三姐》《福禄寿喜》等产品,受到专家的好评。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发展东阳木雕工艺,我厂在一九八二年组建了“工艺美术研究所”,陆光正同志任所长。包括冯文土,徐土龙、马良勇、吴洪潮、方可成、韦彦鹏等技术骨干。他们根据新的形势,研制出了大批的旅游产品,工艺钟壳、藤器家具。在木雕生产为国内人民服务方面,开辟了新途径。一九八三年为美国客户制作的大型佛像《千手观音》,规模大,部件多,造型要求高。但研制人员仅是按照一张八寸照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按时完成,满足了客户的全部要求。
冯文土同志在地区工艺美术公司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协作下,撰写了《东阳木雕技艺》专著,该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东阳木雕的概况、特色和技法。是木雕工人第一次自己动笔著书立说,从理论上总结经验的可贵尝试。一九八二年,我省在日本举办的工艺美术展销会上,冯文土同志应邀去作木雕技艺现场表演,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美。(https://www.daowen.com)
东阳木雕有与建筑行业紧密结合的历史传统和技术优势。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发扬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打开木雕工艺革新的新局面。我厂在县政府,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中旬成立了东阳木雕装饰营造公司,并开始对外联系营造业务。
一九八〇年以后,我厂新建了七千多平方米的工场和职工宿舍。划分出了生产区和生活区,改善了全厂职工的劳动环境和住宿条件,充实了食堂职工队伍,加强了管理,为了方便职工群众,在厂内开设了小吃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厂内开展了建设文明工厂,文明车间活动,“五讲四美”蔚然成风,组织青年工人投入振兴中华的读书活动,对部分职工进行了文化补习和考核,积极开展了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我厂男女篮球队,分别获得了县职工篮球比赛的第四名和第三名,桥牌比赛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至一九八四年五月止,我厂老职工退休人数已达203人,退休职工的工资待遇从原来50%提高到75%。这批老职工大部分已回家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有一些定居在厂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