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历史发展-文山彝族与历史

文山彝族与历史发展-文山彝族与历史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汉人民长期的和睦相处,以及在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使其在彝族社会中产生了一批精通汉文学,并能熟练地运用汉文进行著书立说的彝族文化人。到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这样的彝族文化人越来越多。因此,到这一时期,彝族文化人除用彝文进行创作外,用汉文创作的作品也日渐增多,其艺术造诣也不断提高。

文山彝族与历史发展-文山彝族与历史

彝、汉人民长期的和睦相处,以及在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使其在彝族社会中产生了一批精通汉文学,并能熟练地运用汉文进行著书立说的彝族文化人。

早在唐朝时期,南诏王寻阁劝等彝族文化人就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过汉族历史文化,并用汉文写诗著文,开创了彝族文人用汉文进行创作的先河。到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这样的彝族文化人越来越多。因此,到这一时期,彝族文化人除用彝文进行创作外,用汉文创作的作品也日渐增多,其艺术造诣也不断提高。如上节中说到的贵州彝族余若瑔,他不但是一位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并为之奋斗不息,还是一位著名的彝族诗人,生前刊印有《恽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盦拾尘录》二卷和《且兰野史》四卷(未刊)。余若瑔不仅擅长工诗,文、史、经、传等知识都比较博学。其诗文著述,治学精神,很受文学理论界的赞许,当时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不小的影响。当时的权威人士评价说,余若瑔“读书万卷,用宏取精,工书善文,擅长诗律”,称他是“法律名家,文学泰斗”“深谙政法,尤善诗文”等等。

余若瑔的《恽雅堂诗集》十四卷,共有长短诗歌599首,诗集汇集了诗人从青年时期到晚年近半个世纪中所做的部分诗歌。由于诗人一生经历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形成过程,所汇集的诗中都跳跃着那个时代的脉搏,充满着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抗争意志和豪情,以及人民的心声和呼喊。诗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余若瑔的诗歌受杜甫、李义山、苏东坡、黄山谷等的影响较深,因而其诗显得沉郁而雄健,笔力深沉而掷地有声,遣词兀傲,深受万慎子、柳治徽、袁嘉谷等当时名家的推崇。

鲁大宗(1847—1922年),字森亭,云南禄劝县易龙幸丘山脚村彝族人,清朝光绪年举人。鲁大宗著有《听涛轩诗抄》一卷,辑录作者的五言和七言诗104首。其诗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处处充满了彝山景色幽林、山川景物、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当时的文学名家朱毓崧对其《听涛轩诗抄》评论说,其诗有唐宗风韵,而对其怀才不遇,则深感不平。

高厚德,云南姚安彝族人,具体生平不详,是清初著名彝族学者、诗人、文艺理论家高奣映的长孙,其父高映厚子承父业,饱读诗书,文才卓著,但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不多。高厚德承袭祖上的姚安府同知,生活优裕,从小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他克勤家学,诗文创作颇有精度,其代表作主要有《望云集》六卷、《高雪君先生行状》,但都未能流传下来,只是其祖父高奣映编纂的《鸡足山志》里保留有几首他咏写的鸡足山名胜诗。如:

遥峰雪灿

闻风吹雪雪浪多,千尺银虹漾碧波。

卧月芦花声送浆,披云树影雨含蓑。

水晶窗外人题句,琥珀杯中人放歌。

一片青山寻六出,静边清响得如何?

左嘉谟,云南蒙化(今巍山)彝族土知府左世瑞之子,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袭任其父土知府之职,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病故。左嘉谟注重民生,善于安抚属民,常督修水利,有较好的政绩,病逝后,朝廷赠予其“中宪大夫”名号。左嘉谟善于工诗,其写的诗含义深邃,读来耐人寻味,五言、六言都有。如:

温泉

为选骊山胜,飘飘若御凤。

本来无垢体,自与太初同。

左熙俊,云南蒙化(今巍山县)彝族诗人,清乾隆己卯(公元1759年)副贡生,曾任平彝县(今富源县)教谕,编修有《蒙化左氏家谱》。左熙俊擅长诗文,著有《省身诗集》《晓堂诗》等作品,可惜都已散失。清康熙年间蒋旭编纂的《蒙化志稿》录有《圆觉寺晓钟》一首。

圆觉寺晓钟

绝顶攀云袖,疏钟送晚春。

一声黄叶寺,双履白头人。

小鸟诸天寂,昙花上界匀。

松明频小立,清觉得其真。

那文凤,生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今昆明市西山区车家壁村人,乾隆甲寅(公元1794年)解元,曾任丽江县教谕。那文凤擅长诗文,著有《雁字诗》一卷,但毁于兵燹,只有少量碑刻保留于昆明市西山区,如著名的昆明西山龙门“慈云洞”前石香炉上,刻有其所作的《赠吴道人诗二首》。

赠吴道人诗二首

万钻千椎显钜才,悬崖陡处辟仙台。

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

紫竹荫书心里出,不负当年梦儿回。

凿石还超炼石才,竟追盘古辟天台。(www.daowen.com)

烟雾一破乾坤别,日月新分混沌开。

世界壶中装得去,山河镜里照将来。

休疑此地人间有,只许刘郎到这会。

余家驹,字白菴,小字石哥,生于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卒于道光庚戌年(公元1850年),今贵州毕节市大屯乡人。余家驹祖辈是明朝四川永宁宣抚使。明朝末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义反明失败后,其子奢震为躲避官府斩草除根,改姓奢为余,名化龙,隐居于川黔边境,余家驹是余化龙的第七代孙。

余家驹幼年丧父,靠母亲安氏精心抚养成人,长大科举贡生后,不再应试,在家孝养母亲,教诲儿孙子侄。他聪明好学,涉猎广博,不但著述成果颇丰,而且是当时一位有名气的画家,学界评论他“工画山水,奔放如诗”,可惜其画大都已经丧失。今存有诗集《时园诗草》上下两卷,上卷辑录238首,下卷辑录153首,是其子余珍(海山)抄录,道光年间叙永人李少青订正后存藏下来。新中国建立后,作者后裔余宏模先生重新搜集、编注《时园诗草》,将其合为一集,共辑录375首。这里选录其中的《青浓山》《牧》两首。

青浓山

群山大聚会。争秀竞嶙峋。

滇蜀山皆峻,黔山更轶伦。

特立最高处,飘然迥出尘。

清风吹满袖,白云落一身。

世情于我绝,天意与人亲。

耳目空无碍,骨髓清入神。

何必蓬莱岛,始可住仙真。

即此非凡地,乾坤不老春。

我欲结茅屋,常与天为邻。

从无世事到心头,早放青山向晚收。

若遇齐桓休扣角,怕将相位辱吾牛。

余珍,号海山,又号坡生,彝名龙灼,贵州毕节市大屯乡人,清末贵州彝族诗人,生于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卒于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享年40岁。是著名彝族诗人、画家余家驹之子。受其父的影响和训导,余珍工诗善画,酷爱书法,可惜其字画大都散落民间。余珍有志于“以科名显”,但处于社会大动荡时代,使他意识到仕宦之路难通,于是弃文从武,并被委任为都司,袭大屯土千总职。诰授武翼都尉。遗憾的是,在余珍大展其“文经武略”之才的风华正茂之年,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余珍著有《四余诗草》一卷,辑录其诗百余首,其中《大方城怀古》《层台驿》《水西道中》《禽言诗六首》被录入地方志,此处辑录《水西道中》一首。

水西道中

万里牂牁路,西南半壁分。

朝天双节妇,助汉一将军。

烟火千村接,弦歌到处闻。

升平人乐业,不必慕风云。

此外,这个时期还有不少彝族文人的诗文著作刊行,但有不少作品过度咬文嚼字,虽然文字辞藻华丽,却华而不实,缺乏意境、思想深度和时代精神,有影响的不多。一些彝族作者虽然写了不少诗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刊行,大都以手抄本流传于民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都流失,因而很少为人知晓。然而尽管如此,在近、现代社会,在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造就出了一批彝族中的汉文化知识分子,留下了不少汉文诗歌、文集,从而丰富了彝族的书面文学,已是不争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