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海水量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流域下垫面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海河流域入海水量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80年代后的入海水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图7.2很好地反映了从1950~2025年海河流域入海水量变化趋势。
图7.2 海河流域入海水量年际变化
为了更好地反映入海水量的自然变化情况,本文选择1950~2025年海滦河流域入海水量统计资料,对海河流域的入海需水量进行分析和计算。
表7.7是海河流域各水系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入海水量变化情况。由此看出:海河流域90年代比50年代偏少了69.3%,滦河及冀东沿海偏少了52.9%,海河水系降低幅度最大,偏少了82.8%,徒骇马颊河系的入海水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南排河在2025年以前为未开河。
表7.7 20世纪海滦河流域各年代入海水量单位:亿m3
(https://www.daowen.com)
根据1950~2025年海滦河流域入海水量统计资料,计算所得的各年代分流域二级区的入海水量表明,20世纪50年代本流域入海水量为221.4亿m3,基本反映了流域的自然状况。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167亿m3,与60年代平均入海水量相当。75%保证率下入海水量近60亿m3,95%保证率入海水量约16 亿m3,最小年入海水量仅有10.5 亿m3。根据以上分析认为,海河流域入海水量应在16~166亿m3 之间,占多年平均径流量227.2亿m3 的7%~73%。
本章将入海水量按照不同保证率划分为4个等级,其对应的入海水量即入海需水量(见表7.8)。
表7.8 海河流域入海需水量计算结果单位:亿m3
河道基本生态需水与入海需水之间存在着交叉部分,即入海水量应包括河道基本生态需水。根据海河流域河道基本生态需水计算结果(25.7 亿~30.9亿m3),海河流域入海需水量至少应取表7.8 中等级的入海需水量,即60.9亿m3,将此作为推荐值。随着保护目标的提高,入海水量随之增加,如果要达到好的一级,入海需水量为118.7 亿m3,占径流量的52%左右。从各水系入海水量所占比例看,随着等级的升高,滦河及冀东沿海入海水量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海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这说明滦河及冀东沿海入海水量比较稳定,海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入海水量变化幅度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