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小学心理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小学心理学》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针对性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和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坚持活动性原则,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小学心理学》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精神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尊重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来的。尊重就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小学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二)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这里所说的特点主要是指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表现特点和个性特点。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主体性原则

小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师生共同用平等合作的态度共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四)发展性原则(www.daowen.com)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小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五)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意识到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的交互影响及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能综合以上各因素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制订对策,同时也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六)全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其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此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和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坚持活动性原则,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