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心理学教育途径-小学心理学

小学心理学教育途径-小学心理学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一部分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是在小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课程。教师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把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自觉渗透到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融合。(三)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室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标准化配置,事实证明,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小学心理学教育途径-小学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主要途径如下: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有限,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和实际训练操作。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后一部分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是在小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课程。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等,使小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等心理调节手段,并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与人相处的能力,这对小学生自身的健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把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自觉渗透到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注重师生关系建设,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现代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和计划性。防止随心所欲、生搬硬套,乱贴标签。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融合。如数学课中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语文课中激发小学生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活动课中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www.daowen.com)

3.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小学生的自我监控。增加小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引导他们对学业成败做正确归因,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缓解考试焦虑,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辅导室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标准化配置,事实证明,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德育化、医学化倾向;注重补救性工作,发展问题很少过问;注重说教,轻视疏源;注重数量、轻视质量等问题。各小学校更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队伍,培训专业化的咨询人员,使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校内外的各种传播媒介如墙报、校刊、广播、橱窗等,在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其现实意义,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办法,唤起小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引导其主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自觉为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进行锻炼。同时提供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中的同龄人的案例,宣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物成功的事例,从正反面为小学生树立榜样。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小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其心理会同时受到学校、家庭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三股教育力量一致,则会大大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反之则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必须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对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立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校定期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社区及整个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