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甘肃义学-清统治者设立的八旗义学

清代甘肃义学-清统治者设立的八旗义学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禄赐日厚,遂成义庄、义学。扁其大门曰“义学”。清代义学的源头也带有这种性质,主要是为旗人子弟所设立的学校。这是清统治者首次下达的有关义学的诏令。由该诏令可看出,这些义学是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幼童所设立的,是为八旗义学,这便是清代义学的源头。这些义学主要是为了提高清统治集团及其盟友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利于其统治地位的稳固。

清代甘肃义学-清统治者设立的八旗义学

(一)八旗义学

义学起源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1],后士大夫中大有效仿者,并相继建立其族塾义学。因此人们认为:“惟义学肇始宋范文正公,继义宅、义庄而立,养与教兼行,厥制尤善。”[2]笔者节选《范氏义学记》部分内容如下:

汉以来或为讲堂,为精舍,而养则为之闻也。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意最近古。……同文为人质直,尚信义。宗族贫乏则赒给之,丧则振恤之,不积财,不营居室。……义之一字,实与公意合。暨公登第,立朝为守、为帅……禄赐日厚,遂成义庄、义学。为其宗族者完于斯,学于斯,所耕者义田,所游者义路,何适不宜?嘉遗后人,可谓笃至。继继承承,亦惟成规是守。粤乙亥,兵戈俶扰,未逞兹事。至元丁丑,提管士贵、主祭邦瑞共议兴学,卜地于吴县三让里,距祖茔二里所。涓日庀工,为屋三十楹,祀文正公于其中。会讲之堂扁曰“清白”,东斋曰“知本”,西斋曰“敬身”,外辟室为教谕偃息之处。庖湢廩仓,蔬茹之圃,咸在外为周垣。扁其大门曰“义学”。清溪松竹之间,时闻弦诵声。是役也,义庄掌计之劳为多,提管又樽节助济浮用,增田山仅百亩,备师资束脩之礼,子弟笔札之费,一有以劝,大德戊戌,朝旨以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尝加优恤,无复干吾藩者,可肆意于学矣。……庶几他日业精行成,式克有立,得为名儒,以应选用,以副二范君惓惓兴学之意。[3]

由上可见,义学原是宗族内部的蒙学组织,是在宗族范围内为贫寒子弟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清代义学的源头也带有这种性质,主要是为旗人子弟所设立的学校康熙三十年(1691年),敕谕“八旗幼童年十岁以上者,由各佐领于本佐领下拣选优长者一人作为教习。其满洲、汉军旗分幼童教习清书清语,蒙古旗分幼童兼教习蒙古书蒙古语,皆教习马步箭,仍令各该佐领及骁骑校等不时稽查约束,名为义学”[4]。这是清统治者首次下达的有关义学的诏令。由该诏令可看出,这些义学是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幼童所设立的,是为八旗义学,这便是清代义学的源头。这些义学主要是为了提高清统治集团及其盟友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利于其统治地位的稳固。

(二)边区义学

为了维护边区的稳定及减少边疆少数民族的反抗,康熙、雍正年间,朝廷多次下诏,令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边区设立义学,招收苗、彝、黎、瑶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便要求制定“红苗归化就近教导及立义学之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议准黔省“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其族属人等并苗民子弟愿入学者,亦令送学。该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次年,在贵州各府、州、县、卫广置义学,许土司生童肄业,并颁赐御书“文教遐宣”匾额,悬挂于各义学。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议准“广西土属共十五处,各设义学一所”[5]。雍正三年(1725年),议准“云南威远地方设立义学,令彝人子弟有志读书者,入塾诵习”。雍正五年(1727年),议准云南省东川府土人设立义学。雍正八年(1730年),议准四川建昌府择大村大堡建义学学舍,令附近熟蕃子弟来学。雍正十年(1732年),议准湖南永绥六里,每处设立义学二所,令苗童入学肄业。乾隆七年(1742年),议准“广东省崖岭等七州县,各于黎洞相近之区,设义学一十三所”。乾隆十年(1745年),议准湖广城绥、九峒并青坡、司瑶寨等十处,各于适中之地设立义学一所。乾隆十一年(1746年),议准四川省三齐等三十六寨番民如有子弟秀异通晓汉语、有志读书者,即送州县义学,从师受业。[6]这些义学主要设立于民族边远地区,由官府主办并管理,提供经费、师资,主要教育边疆苗、彝、黎、瑶等少数民族子弟,其中不止土司生童,还有穷乡僻壤的孤寒子弟,这便是清代的边区义学。边区义学设立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培养忠顺于中央的土司继承人,使其忠顺清廷而不反抗,到后来逐渐转为整体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民众的人口素质,使普通民众接受传统伦理思想,忠君爱国,减少反抗和分裂。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注重土司子弟教育和培养忠顺于朝廷的土司继承人民族教育政策,使教育与教化局限于土司集团,在强化土司子弟教育的同时,又加强了土司在土著民族中的统治地位和文化垄断,阻断清朝统治政策在土著民族中的贯彻,妨碍先进文化在民族大众中的传播和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埋下土司分裂割据的隐患”[7]。(www.daowen.com)

(三)内地义学

早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就准备将义学推广至全国,这年清政府议准“各省府州县,令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立志读书”[8]。并于五十四年(1715年)首先在畿辅地区实施,“朕每年春行幸水淀,近见民生粗安,但移风易俗,莫过读书,况畿辅之地,王化所先,宜穷乡僻壤皆立义学,该抚即遍示村庄,俾知朕崇文好学深意。”[9]雍正时期,义学范围在内地进一步扩大。雍正元年(1723年),谕:“各直省现任官员自立生祠、书院,令改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10]自此,各直省地区开始广设义学。乾隆朝以后,内地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自然经济处于巅峰状态,文教政策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一时间设学之风兴起。在政府及其地方官吏的倡导下,各省、府、州、县的义学真正广泛设置起来,各地士绅、百姓独资或集资建立了大量义学。内地义学,不同于八旗义学和边区义学的官办色彩,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民间集资得来的,也有部分地方官吏的俸捐、俸廉或部分公款,它的建立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自愿性。内地义学,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有效地管束孤寒子弟,使其不“轻生犯上”,以维持传统文化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贫贱子弟以出路和希望,是为了一方安定团结和兴旺发达,移风易俗,传播文教。

清代义学,经过全国上下长期的努力,官民的相互配合,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这为清代蒙学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普及与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为民族的融合和矛盾的化解,特别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大一统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光绪改制后,义学被改为蒙养学堂和小学堂,大部分被纳入到官方教育体制,实现了教育的部分近代化。义学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它的变形——蒙养学堂和小学堂则在以后的历史中有新的发展,并发挥着新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