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钺勤奋好学,读万卷书,赞誉传遍全县

黄钺勤奋好学,读万卷书,赞誉传遍全县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的黄钺,少年时聪明好学,但他家里没有藏书。黄钺的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见儿子十分好学,生怕被地方官知道了,就不准他再读书。黄钺心里非常不高兴。有一天,隐士杨淡为了避雨,将船停泊在黄钺的房子边。黄钺抬头看了看杨说道:“我以读书为最大乐趣,我想大凡有成就的人,也该如此吧?”黄钺这一住就是整整三年。很快,黄钺读书破万卷的事就传遍了全县,人们无不赞扬这位勤奋好学的少年。

明代的黄钺,少年时聪明好学,但他家里没有藏书。他每天都到街上熟人家里,只要见到书,无论是古书新书,就借来看。

那时,天下刚刚太平,读书人都不愿做官,人才四散。明太祖朱元璋发了诏书,广求人才,命令他们都到京城集中。

黄钺的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见儿子十分好学,生怕被地方官知道了,就不准他再读书。他对儿子说:

“现在,读书做官是最让人瞧不起的事,你不能再读书了,不然,官府知道后,非送你去京城做官不成。”

“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也从来没想过要做官。”黄钺对父亲说。

“你不想这很好,可只要你有学问,别人就会想到你。”

“反正我想读书。”黄钺心里非常不高兴。

“不行!”父亲发火了,“我给你安排好了,今后干什么都行,就是不准再读书!”

黄钺不敢再违抗父命,无奈,只好按照父亲的吩咐,到葛泽陂,去看管家里的那十几亩田地。

葛泽陂离县城有几十里地,那里没有什人家,四周非常荒凉。黄钺虽说嘴上答应了父亲,可心却不死,但难的是,这里根本找不到书读。于是,黄钺就以买盐巴为名,一两天进一次城,到朋友家去借书。

书是借到手了,他又怕回来后被父亲发现,只好在回家在回来的路上一边走一边看,等回到葛泽陂时,书已经看完了。

久而久之,父亲终于发现了黄钺这个“秘密”,但看他如此勤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有一天,隐士杨淡为了避雨,将船停泊在黄钺的房子边。他看见黄钺拿着书在屋檐下读,越读越起劲,声音一直不停,便好奇地走过去,对他说:

“你这小子竟这样好学吗?”

黄钺抬头看了看杨说道:

“我以读书为最大乐趣,我想大凡有成就的人,也该如此吧?”(https://www.daowen.com)

笑着点点头,又问:

“你一日能读多少书?”

“我看过的书就不会忘记,所以读得很快,但苦于借不到书来读,只好几天都在读一本书。”

杨淡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又很同情他借不到书的难处,就说:

“我有些书在洋海店,离这里不远,你能跟着我去看看吗?”

黄钺喜出望外,对着杨拜了又拜,然后跟着杨上了船。

到了杨家后,黄钺借了数册书回来读。从此以后,他看完后又去借,十分频繁。

觉得奇怪,担心他不求甚解,就顺手拿起一本他借过的书来考他。但他都记得,没有遗漏。

十分高兴,就对他说:

“我书架上的书不下万卷,不能都借给你。你不如干脆到我家里住下来读吧!”

“这怎么使得?要给您添多少麻烦!”

“这你不用担心。你同我儿子住在一起,共同读书,不但不会给我添什么麻烦,还会促进我儿子刻苦学习。”

从此,黄钺就和杨的儿子杨福住在一起读书。黄钺这一住就是整整三年。

在这三年中,除了吃饭和睡觉,黄钺手不离书,结果,真的把杨家的书统统读了一遍。很快,黄钺读书破万卷的事就传遍了全县,人们无不赞扬这位勤奋好学的少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