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平行关系的基本法则:拆分事物,合理应用空间

平行关系的基本法则:拆分事物,合理应用空间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蒙斯描述的知识主要指的是社会化知识,而我描述的知识主要是个体知识,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属于平行关系。处理平行关系的基本法则是:对原以为是一个整体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拆分,从而让两个平行的认知观点能够与事物的相应部分一一对应,找到其可以合理存在或有效应用的空间。

这种关系表示观点A和观点B代表了不同领域、不同范畴或不同方面,两者可以共存,并不对立或矛盾。用公式表示为:A+B=C,其中C表示A和B各自所代表的领域或范畴之和。

例如,西蒙斯在关联主义理论中将网络时代的知识比喻为河流或管道里的石油,而我的新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像一棵有三级结构的榕树,这两种认知是什么关系呢?我在对两个理论进行深入比较和思考之后发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西蒙斯描述的知识主要指的是社会化知识,而我描述的知识主要是个体知识,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属于平行关系。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这样“整合”知识,使其像河流一样在网络(包含互联网和其他社交网络)中流动,而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则像这个河流旁边的一株不断生长的榕树,我们每个人都从网络中汲取水分和营养,同时也为河流增添新的物质与成分,我们思想的果实也会随着河流被带到遥远的地方。这样思考的结果使我们将认知A和认知B整合成了认知C。

又比如,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的,进而认为讲授式教学法是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法,应该予以抛弃;但也有人认为讲授式教学法在课堂中被教师广泛使用,在传递知识方面较探究性学习更有效率,并举出古人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佐证,说明讲授的重要性。我经过分析,找出了两种观点都能成立的合适的前提条件。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我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部分,对于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讲授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对于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而言,单纯地讲授很难发挥作用。在这里,我通过包容性思考,修正了激进建构主义的片面观点。(https://www.daowen.com)

又比如,中小学教师常常喜欢用“水桶效应”来告诫某个偏科或某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要全面发展,否则将来就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一些教育专家和创新思维专家则主张人生应扬长避短方能成功。例如,我经常在创新思维课中举田忌赛马的典故说明扬长避短的重要性。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对于不懂得包容性思考的学生来说,如果同时听到这两种“教导”,则可能陷入困惑之中:到底要补齐短板呢,还是扬长避短呢?其实两者也不矛盾,只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包容性思考法,我们可以这样“整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建议:任何人都难免有“短板”,有些可能是因为努力不够,另一些则可能是由于天赋差异。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加强努力来弥补(补齐短板);而对于后者,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可能也作用不大,最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时宜采用扬长避短的办法应对。还可以这样“整合”:对于正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补齐短板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一旦偏科严重,在目前高考要求各科均衡的评价体系中有可能对考生不利;但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扬长避短方为上策。历史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其聪明之处,不在于他们努力去加长自己的“短板”,而在于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这就好比在水桶原理中,我们只要将水桶向长板的一侧倾斜,充分利用长板的作用,就能让有短板的木桶装更多的水一样。

处理平行关系的基本法则是:对原以为是一个整体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拆分,从而让两个平行的认知观点能够与事物的相应部分一一对应,找到其可以合理存在或有效应用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