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发展林下经济,林农惠及600万人以上

云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发展林下经济,林农惠及600万人以上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重点发展林下种养业,深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森林生态景观旅游。2014年,全省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到65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到600亿元,惠及林农600万人以上。2014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云菌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全乡国土面积243km2,林地面积29.59万亩,其中省级公益林4.17万亩,商品林25.42万亩,森林覆盖率74.7%。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空间、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林下种植、养殖、有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生产经营活动。云南是我国4大林区之一,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香料王国”“花卉之乡”“药物宝库”和“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称,全省已知的可开发的林下经济植物种类达9000多种,具备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等特点,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又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使农林牧各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农民在相对短时期内获得更多经济收益,提高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对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居民绿色消费需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年,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坚持生态优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202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重点发展林下种养业,深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森林生态景观旅游。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养殖等生产与经营。着力抓好林药、林菌、林花、林果、林菜、林草、林禽、林畜、林虫、林景等发展模式,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扶持林下经济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推动各类经济实体开发利用林下资源,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同年7月,云南省成立林下经济发展促进会,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构建“龙头+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激活林业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靠政策推动、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全省以木本油料、林下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香料、林下养殖、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下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林下经济产业格局。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到65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到600亿元,惠及林农600万人以上。木本油料种植面积4200万亩,其中核桃3700万亩,产值165亿元;油茶300万亩,效益4.1亿元;坚果55万亩,效益2.7亿元,木本油料的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之首。全省石斛、天麻、重楼等林下药材种植基地约90万亩,年产值10亿元;野生食用菌加工经营企业超过130户,总产值20亿元,成为云南省主要出口创汇林产品之一;石斛种植经营加工企业超过140户,年产石斛产品超过8000t,在普洱、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石斛种植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例6-2】云南野生菌,香飘四海

近年来,云南加快了云菌产业的发展步伐。牛肝菌、鸡、松茸、青头菌、干巴菌、松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78种食用野生菌,云南就有882种,占世界的43%,占全国的91%,居全国首位,是世界野生菌种类最多、产量最高的地区。云南野生菌,由于稀缺与生长环境的不可复制,成为国际、国内市场的抢手货。可以说,云南是最好的食用菌种质库,几乎所有的食用菌种类都能在云南找到适宜的栽培环境,这是我国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

2025年、2025年,云南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云南优势特色产业来发展。2025年以来,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从资源环境保护、科技研发、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扶持云菌产业发展。2025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云菌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2.7亿亩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保护森林、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采集加工野生菌成为林农“不砍树也致富”的新门道。

2025年,云南省实现食用菌产量39.8万t、销售收入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和23.5%。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达8万t,实现产值67.8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法、德、荷兰、日本、泰国、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排名仅次于烟草、咖啡和蔬菜,成为云南重要的林下经济产业。香格里拉松茸、丽江羊肚菌、楚雄牛肝菌、大理鸡、易门干巴菌等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云菌”品牌效应基本形成。全省从事野生菌采收、加工销售、餐饮经营企业达上千户,从事野生菌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有65家,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从事野生菌采集、加工、销售的林农专业合作社达460多家,涉及农户3万多户。2025年,主产区农民人均野生菌收入超过1000元,最高的农户达到12万多元,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70%。

南华县位于滇中高原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南华野生菌的种类、数量、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境内已知野生菌种类达290多种,“世界四大名菌”松茸、块菌、羊肚菌、鸡油菌在南华县均有分布,素有“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等美誉,“南华松茸”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野生菌产业是南华县高原特色重点产业之一。2025年,南华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8283t,交易额达6.19亿元。每年,全县约有11万人从事野生菌的采集、销售等活动,野生菌产业已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雨露白族乡地处南华县东南部,位于长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全乡国土面积243km2,林地面积29.59万亩,其中省级公益林4.17万亩,商品林25.42万亩,森林覆盖率74.7%。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野生菌生长繁育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野生菌生长具有分布面积广、产量高、质量好等特点,是南华县主产牛肝菌重点乡镇之一。多年来,雨露白族乡抓好封山育菌、保育促繁、规范采收等技术措施,大力推广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模式,着力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野生菌产业基地。全乡实施封山育菌面积达27万亩,建成“公司+基地+农户”野生菌基地面积5000亩,实现野生菌产量约400t、产值超过800万元,野生菌产业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据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领导表示,下一步,云南将继续依托云南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结合云南食用菌产业区域性资源优势,坚持野生菌、人工菌“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打高原特色牌,构建云南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技术支撑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工程,进一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打造种类各异的野生菌产业带。以标准化、规模化为导向,有规划、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增加野生菌扩繁品种,提高野生菌开发利用水平。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在“中国·易门野生菌交易会”“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的基础上,举办“中国·云南·国际野生菌博览会”,进一步提高云南野生菌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培育30个食用菌企业产品品牌。传承、发展、弘扬云南民族特色的“菌文化”,开展野生食用菌科普暨美食文化展、特色美食宴等菌文化活动。(https://www.daowen.com)

【例6-3】龙陵县林下有“黄金”,掘出致富路

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龙陵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石斛、草果、中草药等为主的林下种植产业;以胡蜂、黄山羊、生态鸡等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以核桃、油茶、坚果为主的林果采摘业,2025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5.1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滇西龙陵描绘出一幅“林下掘金、生态致富”的绿色画卷。

龙陵县温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紫皮石斛的野外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紫皮石斛不仅是美味佳肴和治病良药,更为全县林农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仿野生种植的石斛因绿色生态、品质上乘,让消费者更放心,近来在市场上走俏,市场价格高,种植户的积极性更高。“把石斛从深山引进大棚,又从大棚回归深山,向树干、林下种植延伸,在树上生长的石斛依靠吸收树皮和大树的营养生长,模仿原生态种植,不仅能提升石斛的营养,还能大大减少建高标准钢架结构大棚等成本,更有利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龙陵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介绍,石斛在林下树干上种植,一年种植多年收益,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借助“中国紫皮石斛之乡”“国家林下经济产业及绿色示范基地”“云药之乡”等优势,龙陵县委、县政府将石斛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通过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投资林下产业深度开发,鼓励种植户、养殖户对林下产品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带动林下产业向“绿色生态有机”的农业品牌升级。近年来,龙陵的石斛花、石斛茶、石斛枫斗等产品远销国外,“品斛堂”“极斛”等知名企业不断做深石斛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石斛产业目前已成为龙陵县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全县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龙陵县县长杨邵燕说。

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种植重楼、白花蛇舌草、纹党参等各类林下中药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林下种植中草药白花蛇舌草,一次栽种、多季收获,管理方便。在腊勐镇、龙江乡、龙山镇河头村的900多户村民,在龙头公司的带动下已种植白花蛇舌草1018亩,其中林下种植812亩、田地种植206亩。龙陵县依托优势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促进了山上增绿,“鼓”了农民腰包,“活”了集体林地。

在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的大山深处,一排排蜂箱整齐地摆放在树荫里。“林下人工养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又是一项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生态产业和脱贫致富产业。”在胡蜂养殖基地,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国忠介绍。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黄国忠成功破译了胡蜂安全越冬的“密码”和林下人工繁育驯养胡蜂的“独门绝技”,其公司现拥有胡蜂全系列养殖技术,以及胡蜂人工辅助交配、安全越冬、引导筑巢、专业采摘等专利技术,驯养胡蜂成为年产值逾百万元、带领山区群众养蜂致富的产业。龙陵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胡蜂产业既是一个新兴林下产业,又是脱贫致富路上的惠农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目前龙陵县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胡蜂养殖、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龙头企业带动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养蜂基地、企业与蜂农互促共赢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25年全县建设乡级蜂种繁育基地10个,养殖胡蜂35000巢,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8805巢,涉及95村,405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790户。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实施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龙陵县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有效破解了林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提高了林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实现了林业建设由平面向立体、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快速转变,拓宽了林农增收致富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