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成果

云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成果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商品入手的,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这句话表明,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原生的自然资源不存在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主要着眼于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

云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成果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Labor axiology),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通过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商品入手的,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同一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用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这里所谈的价值,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是指政治经济学上商品的价值概念。马克思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这句话表明,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原生的自然资源不存在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然而,人们一旦对原生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它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煤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具有价值”。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无论以何种方式为人所用,都一定是劳动过程,既有改变物质形态的具体的体力劳动,也有付出的脑力劳动,所以这种对自然资源的劳动的凝结,形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人类为了保持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在自然资源中凝结,使得自然资源具有价值。

自然资源是指那些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以及这些物质和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诸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矿藏、自然界的动植物等。它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生态资源勘查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第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管理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第三,开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投入的劳动;第四,与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教育、宣传的投入。自然生态资源的价值构成与其他商品的价值构成一样,也是由C+V+M组成的。其中,C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资源所需生产资料的价值;V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M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www.daowen.com)

运用劳动价值论来考察自然资源的价值,关键在于自然资源是否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在这一点上,尚有不同的观点。依据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原生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它没有价值;只有凝结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才有价值。需要指明的是,马克思从未说过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能有价格,就不能采用商品的形式。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表现形式时指出,货币出现以前,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就转化为价格,即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例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道:“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的货币表现之间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的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的表现是虚幻的。”这段话表明,马克思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凝结的原生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但可以有价格表现,这种价格,是“想象的价格”“虚幻的价格”,是由于它的稀缺性或垄断性决定的。自然资源的价格至少取决于两方面,即投入开发的劳动(或资本)形成的价值从而决定的价格,和自然资源所有权引起的价格。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主要着眼于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长期以来,认为自然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传统理念把人们引入了两个误区:第一,在理论上,把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认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资源价值思想,从而导致不少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怀疑和指责;第二,在实践上,由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对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使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这意味着生态环境恶化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这种危机反映出一定制度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冲突,也反映出人们在生态利益上的矛盾,因此,只有革新生产方式,合理协调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