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为先:《学记》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的探讨

教学为先:《学记》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为先 阮元《礼记校勘记》:“闽[1]、监[2]本同,石经[3]同,各本同。毛本[4]‘教’误‘敬’。”教学 在此指教育。从这一点说,它亦符合孟子的观点,证明《学记》为思孟学派的作品。汪绂《礼记或问》:“问:教学为先,还主教民说,抑兼自己说?曰:都是。此学自治,治人,皆以学为先也。”“道”在《学记》中的含义,主要可以概括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章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校文】

教学为先 阮元《礼记校勘记》(以下简称《校勘记》):“闽[1]、监[2]本同,石经[3]同,各本同。毛本[4]‘教’误‘敬’。”

兑命 郑玄注:“‘兑’当为‘说’字之误也。”《经典释文》:“‘兑’依注(按:指郑注)作‘说’,下‘兑命’仿此。”王夫之《礼记章句》:“‘兑’本‘说’字,篇内并同。”又所著《尚书引义》,收入《说命》上、中篇,均作“说”字。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疏《文王世子篇》引“《兑命》曰”,注云:“‘兑’当为‘说’。”宋育仁《学记补注》:“‘兑’即‘说’之初古文。”按:依后人考证,“兑”本又作“说”。如《易传》的《说卦》“说言乎兑”,又“兑,说也”。《易·困》“乃徐有说”,三国吴虞翻注:“兑,说也。”《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君道》“则德厚者进而佞说止”,“佞兑”和“佞说”并用,可见“兑”与“说”通,非字误。

【注音】

兑 《经典释文》:“兑(说)音悦(yuè)。”

【释义】

道 主要指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君 在此作动词解,统治的意思。清汪绂注:“‘君’,君之也。”《逸周书·武纪》:“凡建国君民,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其刑慎而杀,其政直而公。”

教学 在此指教育。

《兑命》 《尚书》中篇名,相传为殷高宗之臣傅说所作。郑玄注:“高宗梦傅说,求而得之,作《兑命》三篇,在《尚书》,今亡。”[5]清庄有可注:“《兑命》,《商书》篇名,已逸,今传者,东晋时伪《古文尚书》也,作《记》[6]时书尚存,故得引之。”清姜兆锡并引石梁王氏说:“六经言‘学’字,莫先于《兑命》。”

典 清刘光蕡注:“典,主也。”据刘说,则“念终始典于学”,便是“念其终始,而知其无不统于学,则终身之所主定矣”。郑玄注:“典,经也,言学之不舍业也。”“经”就是常的意思。郑玄注《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谓“典,常也”。南宋辅广,元吴澄,清姜兆锡、任启运、汪绂、简朝亮都说“典,常也”。《广雅·释诂》亦训典为常。“常”就是“不舍业”。按:“典”义从主从常都通。“念终始典于学”,意思是终始如一地重视教育的作用。

按:《礼记·文王世子》:“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元陈澔注:“一事之中,人皆知其众德之全备者,以其慎终如始也。如此则众安得不喻晓乎?养老之礼行于学。又因终始之义,故引《兑命》以结之也。”近代王树楠注《学记》所引《兑命》,谓“伪书(按:指伪《古文尚书》)组织此文,下即接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说式克饮承,旁(普也遍也)招俊义,列于庶位。’盖学成而人才出,人才在位,而后宪法可行也。……为伪书者,博学多识,其言必有所本,必非以意为之者,惜乎其原书之不可见也。”

【译意】

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说命》篇说:“统治者要终始如一地重视教育的作用。”

【评说】(https://www.daowen.com)

“玉不琢,不成器。”把人的素质或资质比喻为未经琢磨的玉,颇具有性善说的味道。从这一点说,它亦符合孟子的观点,证明《学记》为思孟学派的作品。汉董仲舒说:“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7]相传成于宋代的童蒙读物《三字经》[8]更是开门见山,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后段则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9]稍后于孟子的荀子也说:“人之于文学也,就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0]荀子是性恶论者。可见,无论主张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一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宋戴溪说:“大抵资质之美不足恃,资质之美而未尝学问,其与资质不美者均尔。”他并引了《论语·阳货》的一段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作为教育对象,“人不学,不知道”的“人”,是指“君”,即统治阶层中人呢,还是指普通平民?历代多数注释者认为它既指“君”,又指“民”。汪绂《礼记或问》:“问:教学为先,还主教民说,抑兼自己说?曰:都是。此学自治,治人,皆以学为先也。”其曰“都是”,说明统治阶层中人和普通平民都需要受教育,即都需要“知道”。

“道”在《学记》中的含义,主要可以概括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道”的教育,将是如《大学》所说的,它的内容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从“格物”到“齐家”这些身心修养,可以说它基本上为不同阶层的人的共同必修课,而“治国”“平天下”则不是。它只能是统治阶层尤其高层社会子弟独特的教育内容,这就决定了“道”的教育目的的差异性,如孔子所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11]。但实事求是地说,“小人”学道总比不学好。早在春秋时,孔子弟子子游针对孔子说的一句“割鸡焉用牛刀”(意为老百姓没必要受教育),将了他老师一军。孔子不得不认错,说“前言戏之耳”[12]。《学记》引《说命》的“念终始典于学”,倒是“双胞胎”,即上承“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既重视统治阶层中人的教育,也不忽视普通平民的教育。虽然政治上都是为了“建国(巩固封建地主政权)君民(统治和驯服老百姓)”。

【注释】

[1]闽,指明嘉靖时闽中李元阳刻本。

[2]监,指明万历国子监刻本。

[3]石经,唐开成二年刻石,所谓国子学石经。

[4]毛本,即汲古阁本,书末有“明崇祯十二年岁在屠维单阏古虞毛氏镌题字”一行。

[5]丁晏《礼记释注》:“郑氏述《古文逸书》二十四篇,无《说命》二篇,故云‘今亡’。”

[6]《记》,指《学记》。

[7]《汉书·董仲舒传》,《对策二》。

[8]《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撰,《广东新语》作宋末区适子所撰。又邵晋涵诗:“读得黎贞三字训。”自注云:《三字经》南海黎贞所撰。近人以为《三字经》为区氏所撰,黎氏续成之。

[9]另有《广三字经》,句同此,作者不详。

[10]《荀子·大略》。

[11]《论语·阳货》。

[12]《论语·阳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