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慎独:扩展个人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慎独:扩展个人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对此典范记载如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显然,这一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以由内及外为导向的,其第一步也是它的唯一主题就是个人道德培养——慎独。

慎独:扩展个人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发展不是被动、被迫、被卷入的,而是自我超越、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超越是越过一定界限的变化或成长,它是被理解为一个动词来使用的。儒家传统非常强调个人应该不断地超越、升华,并因此成为道德楷模,通常所说的“成圣”的过程,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内圣”功夫,转化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抱负和事功业绩,就是超越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是一种确认自我和反观自我良心的能力,儒学一直把通过自身的修为而实现自我超越视为典范。也就是说,教师是自我创造的主体。教师的自我的核心永远也不可能根据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客体性的、塑造性的模式来限定。教师的成长是一种个性化的成长,个性的根据存在于比任何社会规范都更深层的位置,它存在于超越之中。因此,超越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性独特性尊重,是发展教师自主性,因为自主性是教师专业的基本构成。自主性的成长当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不排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熟练,更不排斥学术领域,但它是以个性意义的提升为核心的。儒学期望通过人的努力,特别是道德培养来抵达永恒,不管这道德的培养是源于内部(自省)抑或来自外部(社会教育)。《中庸》对此典范记载如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显然,这一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以由内及外为导向的,其第一步也是它的唯一主题就是个人道德培养——慎独。这是儒学所特有的一种“提升”和“自救”观念。这正是一代又一代儒家不懈追求的理想的生活境界。(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