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剧的诞生与发展
1.歌剧的诞生
17世纪初,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它被看作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悲剧创作期间。中世纪的戏剧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10世纪末的宗教剧以及后来的牧羊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此外,芭蕾舞剧、假面剧等也为歌剧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这是穿插在喜剧幕间表演的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
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叫“卡梅拉塔”(Camerata)的社团,这个团体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的艺术理论并进行各种试验性的创作实践。从2025年起,由里努契尼编写剧本、佩里作曲,创作了一部名叫《达芙妮》的歌剧。之后,为了庆祝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礼,由里努契尼作剧本,佩里与卡契尼合作写曲,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优丽狄茜》。这两部歌剧的诞生使这一年在欧洲音乐史上被称为“歌剧诞生年”。
自歌剧诞生以来,在17、18两个世纪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与发展。
2.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1)意大利早期歌剧
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其早期歌剧创作按照地域、时间、风格、影响的不同,可分为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和拿波里歌剧。
佛罗伦萨歌剧具有意大利早期歌剧的一般特征,充满了田园式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罗马是意大利宗教统治中心、皇宫所在地,因而罗马歌剧题材的选择比较偏重神话和寓言故事,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威尼斯的歌剧创作多使用历史题材,宣叙调与咏叹调实现了分离,开始出现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的倾向。到了18世纪上半叶,拿波里歌剧已成为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典范,为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意大利歌剧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意大利喜歌剧
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一些有识之士逐渐对传统的正歌剧表示不满,再加上英国民谣歌剧的流行,都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意大利喜歌剧又称“谐歌剧”或“趣歌剧”,它脱胎于幕间剧,原是正歌剧演出时在两幕之间穿插的短小的音乐喜剧。由于这种幕间剧大多表现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它的表演诙谐风趣、滑稽讽刺,形式生动活泼又富于民间地域色彩,因而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并逐渐代替了正歌剧的演出。
2025年,意大利作曲家乔凡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esi,1710~1736)创作的《女仆作夫人》在拿波里公演,该剧奠定了意大利喜歌剧的基础,佩尔戈莱西也因此被视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开山之祖。
3.德国歌剧的发展
(1)德国早期歌剧
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德国在17世纪上半叶也开始发展歌剧艺术。在汉堡众多的歌剧作曲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赖因哈德·凯泽尔(Reinhard Keiser,1674~1739)。
凯泽尔歌剧的创作特点:①歌剧题材以神话和历史传说故事为主,还有为数不少表现德国民间生活以及作曲家本人对大自然情感的题材;②在歌剧中,凯泽尔除重视运用旋律和朗诵调加强抒情性与戏剧性外,还非常强调乐队伴奏的重要作用,配器手法也十分巧妙;③凯泽尔结合德国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创作出了多样化的咏叹调和趣味盎然、和声丰满的复调织体;④凯泽尔的即兴创作能力很强,其音乐旋律优美清新且独具韵味,为后来的亨德尔、莫扎特等歌剧大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2)德国歌唱剧
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喜歌剧和英国民谣剧相继传入德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受这类歌剧的影响,德国也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歌唱剧。德国歌唱剧的特点是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内容多带有讽刺含义(剧情不全是喜剧性质),音乐语言平易简朴,咏叹调一般被德国民歌代替,宣叙调则由对白代替,是一种带有歌唱和器乐演奏的小型音乐剧。
4.法国歌剧的发展
(1)法国早期歌剧
17世纪,正当意大利歌剧如火如荼地发展时,法国成为继意大利之后第二个发展歌剧艺术的国家。法国早期歌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
吕利歌剧的创作特点是:①歌剧内容大多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以表现爱情和奇遇为主;②他常常依据法语特点和法国悲剧的朗诵风格设计歌剧音乐,努力使宣叙调适应法语的音节与诗韵;③在他的歌剧中,咏叹调常带有朗诵性并大多处于次要地位,而宣叙调则更富有歌唱性和旋律性;④他的歌剧一般由一个序幕和五幕戏组成;⑤在歌剧中加入了大量的芭蕾舞与合唱;⑥他还重视发挥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这对后来的奏鸣曲、协奏曲等创作体裁具有重要影响。
(2)法国喜歌剧
法国喜歌剧最早起源于16世纪末民间集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集市剧。它主要指的是采用民间流行曲调填词演唱,混有对白、舞蹈的喜剧或闹剧。人们通常将它看作法国喜歌剧的雏形。
法国喜歌剧与意大利喜歌剧不同的是,它用对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说,它是歌唱、对白、表演三者相结合的喜歌剧。在此类歌剧的演唱中,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讽刺歌曲以及对白等形式,作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法国的世态风俗。
5.英国歌剧的发展
(1)英国早期歌剧
英国的歌剧发展较晚,直到17世纪末才真正兴盛起来。真正翻开英国歌剧史第一页的是布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
珀塞尔歌剧的创作特点:①在借鉴意大利、法国歌剧创作经验的同时,加入了英国民间曲调,形成了独创性的、情调浓郁的英国歌剧风格;②序曲采用法国歌剧序曲慢—快—慢三段式的结构模式;③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创作手法新颖别致、独具匠心、情感丰富、细腻准确;④合唱部分比意大利、法国歌剧更具宏伟壮丽的气势;⑤创作了适应英文歌词的重音、速度、节奏和符合英国人欣赏习惯的戏剧音乐,成功地塑造了英国式的艺术形象;⑥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激情,具有悲剧的思想深度和表现力度。
(2)英国民谣剧
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意大利正歌剧存在如忽视戏剧情节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过多地炫耀歌唱技巧、过于豪华的舞台布景、不自然的阉人歌唱等缺点,这些明显的弊端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满。2025年,在英国伦敦普列豪斯剧院上演的,由作曲家约翰·克里斯托弗·佩普什(Johann Chfistoph Pepuseh,1667~1752)和诗人约翰·盖伊(John Gay,1685~1732)创作的《乞丐歌剧》震惊各界,大获好评,连续上演了60多场。之后,该剧又相继到欧洲其他国家演出,均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这部《乞丐歌剧》被视为英国民谣剧的开山之作,它的应运而生沉重打击了称霸欧洲乐坛多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同时也为18世纪欧洲的歌剧改革拉开了序幕。
(二)美声歌唱的诞生与发展
由于歌剧的发展,促进了美声歌唱的诞生与迅速发展,随即迎来了17、18世纪在正歌剧中兴起的以鲜明装饰性演唱风格为主的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由于阉人歌手的繁荣,人类的歌唱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提高,因而欧洲声乐史将这一时期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
1.美声歌唱的诞生
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了歌剧的诞生,而美声歌唱则是歌剧的产物。美声歌唱兴起于17世纪,它是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自歌剧诞生以后,作曲家卡契尼等人在继承前人演唱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基础上,研究怎样才能把歌剧中的旋律唱得连贯而富有情感,声音甜美而富有表现力,以适应歌剧内容表达的需要,于是逐渐产生了美声歌唱,并形成了美声学派。由于美声歌唱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至今在世界声乐艺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美声歌唱与正歌剧
正歌剧又称“严肃歌剧”,是17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流行起来的一种歌剧类型,至18世纪上半叶发展到鼎盛阶段。正歌剧多以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内容严肃崇高,气氛郑重其事,舞台装饰华丽,服装造型奢华。剧本结构一般为三幕,序曲以快—慢—快三段式的结构模式开场,每一幕都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构成,有时还会加入二重唱、合唱等。乐队的规模不大,一般只起伴奏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咏叹调庄严精致,采用A-B-A返始创作模式。宣叙调相对简单,常常只做略加夸张的朗诵,由管风琴或低音乐器伴奏。剧本常采用意大利语,主要角色由技艺高超的阉人歌手来担任。(https://www.daowen.com)
亨德尔是创作正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鲁克力图改革正歌剧的原则,使之富于人情味,加强戏剧性;到莫扎特时代,严肃歌剧的风格已趋衰微。
在19世纪“大歌剧”形成以前,美声歌唱主要体现在正歌剧中。一般历史学家在谈到美声歌唱时代,主要指的就是正歌剧时代发展起来的歌剧歌唱艺术。
3.美声歌唱与阉人歌手
在17、18世纪的欧洲歌剧舞台上,“阉人歌手”可以说是独占鳌头。他们统治歌剧舞台和部分教会中的演唱长达一个多世纪,并以无与伦比的歌喉和高超精美的歌唱技巧创造了第一次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为17、18世纪歌剧的繁荣发展和美声歌唱技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阉人”最初是作为一种刑罚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的。但人们逐渐发现,被阉割的男孩长大后声音仍然不变,可以唱到很高的音域,故开始使用阉人歌手为教堂或贵族提供音乐演出服务。在严格的训练下,阉人歌手的肺活量和横膈膜的支持会发展到惊人的程度,甚至超过成人男歌手。但他们的声带却依然是小孩的声带,又短又薄。由于阉人歌手具有成年男子的体力和女高音或女中音的音域,他们逐步代替了童声歌手与假声歌手。
(三)作曲家与声乐作品
1.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在声乐领域里,歌剧是维瓦尔第重要的创作体裁。2025年,维瓦尔第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从此,他把自己看作一位歌剧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创作速度相当惊人,他写一部歌剧只需几天时间。其代表歌剧有《奥兰多装疯》《斯坎德培》《铁托曼利奥》《朱斯蒂诺》《奥林匹克》《巴亚捷》《格里塞尔达》等。
2.拉莫
让·菲利浦·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管风琴家。拉莫在声乐领域里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创作。2025年,拉莫的第一部歌剧《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在巴黎上演。虽然这部歌剧不能称为杰作,但却激起了拉莫积蕴已久的创作热情。从此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殷勤的印度人》《卡斯托和波鲁》《达达努斯》《纳瓦拉公主》《普拉泰》《所罗亚斯德》《阿那克里翁》《游侠骑士》等歌剧,拉莫也依靠这些歌剧获得了国王路易十五的赏识和奖励。
3.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欧洲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在巴赫的全部创作中,声乐作品占一半以上,集中反映了巴赫的创作思想和音乐风格。
巴赫一生共创作了200多首康塔塔,从题材上可分为宗教康塔塔和世俗康塔塔。《醒来,一个声音在高喊》是巴赫宗教康塔塔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巴赫还写过不少世俗康塔塔,最具代表性的是《咖啡康塔塔》和《农民康塔塔》。
受难曲是一种以耶稣受难故事为内容谱写的音乐体裁。作为一位虔诚的德国路德教徒,巴赫通过受难曲这一形式抒发了对人类遭遇灾难、痛苦的怜悯和同情。巴赫的受难曲数目不多(约5部),但影响却很大,现存于世的有《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马可受难曲》(部分遗失)。
在弥撒曲的创作上,《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一生中最重要的声乐作品之一,被誉为欧洲1 000多年基督精神的总结和巴赫宗教音乐思想的结晶。巴赫创作过大量的众赞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尊主颂》。
4.亨德尔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fic Handel,1685~1759),德国(英国籍)作曲家。
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近50部歌剧,他的创作实践经历了意大利正歌剧的发展阶段、巅峰阶段以及走向衰落的过程。亨德尔的歌剧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历史题材、神话题材和浪漫题材。代表作有《阿尔米拉》《罗德里戈》《里纳尔多》《阿塔兰塔》《伊梅内奥》等。
2025年,面对当时逐渐萧条的意大利正歌剧市场,亨德尔开始把精力转向清唱剧创作。他通过清唱剧这种近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反映英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他再次获得成功,并赢得国际性赞誉。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等。
除歌剧和清唱剧创作外,亨德尔还创作了大量合唱作品,代表作有《阿奇斯与加拉泰亚》《亚历山大之宴》等。
5.格鲁克
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是继亨德尔之后欧洲歌剧史上又一位重量级作曲家。他的歌剧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占据欧洲歌剧舞台一个多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和阉人歌手的演唱,从而使歌剧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再次获得了新生,并为之后浪漫主义歌剧和大歌剧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格鲁克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有100余部歌剧,但许多已经失传。2025年,格鲁克在米兰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塔塞斯》。之后,他创作了大量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和法国喜歌剧风格的作品,代表作有《亚历山大在印度》《狄多的仁慈》《安提戈涅》等。在这个过程中,格鲁克逐渐发现了这类歌剧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于是着手歌剧的改革创作,其改革歌剧的代表作有《奥菲欧与优丽迪茜》《阿尔切斯特》《帕里德和海伦》。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措施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格鲁克强调音乐要服从于戏剧与台词,并将宣叙调看作全剧剧情展开的核心,因此在演唱格鲁克歌剧时,一定要重视宣叙调的演唱,词句要真切清晰,富于戏剧的感染力;其次,格鲁克歌剧咏叹调的旋律清新淡雅、质朴自然,与歌词的韵律结合紧密,因此在演唱格鲁克咏叹调时,要以真、朴取胜,切忌加入多余的装饰音、华彩乐段及卖弄声音技巧,要十分注重歌词和音乐的诗意表现。格鲁克这些新的思想内涵和音乐语汇特征,对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国的歌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后辈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韦伯、柏辽兹、瓦格纳等人都从他的歌剧中获得不少教益和启迪。
6.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交响曲之父。海顿的声乐作品创作很丰富,一生创作有20余部歌剧,大多属于喜歌剧类型。代表作有《女歌唱家》《药剂师》《阿尔米达》等。
清唱剧可以说是海顿声乐作品中最优秀、最有影响的体裁,代表作有《创世纪》和《四季》。
7.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杰出代表。
在莫扎特众多的音乐创作中,歌剧创作无疑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精华所在。在莫扎特歌剧作品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磺》和《魔笛》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至今仍是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佳作。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极富想象力,而且发展了喜歌剧的形式,歌剧的序曲简练而富有个性化。莫扎特能赋予歌剧中每个人物以不同的特性。莫扎特发展了歌剧的重唱,并经常以重唱来叙述戏剧情节,强化矛盾冲突。莫扎特扩大了一些声部的表现力。
莫扎特还创作了30多首优美的艺术歌曲,代表作有《紫罗兰》《啊,神圣的枷锁》《春之歌》《魔术师》《满意》《小小磨坊女》《亲切的平静》等。
此外,莫扎特还创作了大量的宗教声乐作品,代表作有《庄严弥撒曲》《小调弥撒曲》《安魂曲》等。
8.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人类音乐史上伟大的创造者。在声乐领域里,贝多芬涉及了歌剧、艺术歌曲、清唱剧、弥撒曲、康塔塔、合唱曲及改编民歌等,给世界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宝贵遗产。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致远方的恋人》是贝多芬于2025年创作完成的声乐套曲。贝多芬喜欢在他的交响曲和管弦乐中加入声乐演唱,并始创了声乐交响曲的概念。其代表作品《第九交响曲》就融入了大量的独唱与合唱,因而也被称为《第九(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十分喜爱民歌,从2025年起,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编配了几乎涉及欧洲各国的民歌,先后出版了《爱尔兰民歌二十首》《威尔士民歌二十六首》《苏格兰民歌二十五首》等歌曲集,为欧洲民歌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